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70)
2023(7483)
2022(6203)
2021(5576)
2020(4554)
2019(9937)
2018(9520)
2017(18106)
2016(9840)
2015(10684)
2014(10486)
2013(9995)
2012(9042)
2011(8157)
2010(8080)
2009(7597)
2008(7456)
2007(6737)
2006(5944)
2005(5627)
作者
(26335)
(22385)
(22075)
(21209)
(14004)
(10422)
(10106)
(8459)
(8349)
(7716)
(7647)
(7582)
(7216)
(7003)
(6953)
(6859)
(6609)
(6396)
(6388)
(6328)
(5613)
(5315)
(5228)
(5113)
(4920)
(4910)
(4866)
(4789)
(4314)
(4308)
学科
(42284)
经济(42215)
管理(33155)
(27047)
(22515)
企业(22515)
方法(14982)
数学(13076)
数学方法(12970)
(12916)
(12522)
地方(11321)
中国(11308)
(10775)
业经(10263)
(8700)
环境(7591)
(7492)
金融(7489)
(7402)
银行(7396)
体制(7333)
(7306)
财务(7288)
财务管理(7270)
地方经济(7254)
(7062)
农业(6955)
企业财务(6925)
(6826)
机构
大学(138308)
学院(137078)
(59698)
经济(58525)
管理(52469)
研究(46743)
理学(45102)
理学院(44600)
管理学(43972)
管理学院(43698)
中国(35965)
(30514)
(28468)
科学(26276)
财经(23657)
(22262)
中心(21882)
(21448)
(21087)
研究所(19935)
经济学(19720)
(18598)
经济学院(17794)
(17733)
师范(17593)
财经大学(17576)
北京(17381)
(17360)
业大(17291)
(16308)
基金
项目(95256)
科学(77268)
研究(72818)
基金(71027)
(61228)
国家(60730)
科学基金(52965)
社会(49522)
社会科(47126)
社会科学(47120)
基金项目(37131)
(36299)
教育(32656)
自然(31311)
(30605)
自然科(30566)
自然科学(30560)
自然科学基金(29983)
编号(29330)
资助(27120)
(24522)
成果(24304)
重点(22067)
国家社会(21937)
(21731)
(21265)
(20459)
课题(19803)
创新(19318)
教育部(19111)
期刊
(66538)
经济(66538)
研究(41895)
中国(28174)
(24646)
管理(19800)
学报(19018)
科学(18335)
(17278)
大学(15351)
学学(14407)
教育(13754)
(13499)
金融(13499)
财经(12313)
农业(11394)
技术(11158)
(10589)
经济研究(10387)
业经(10163)
问题(8861)
理论(6721)
(6530)
(6522)
科技(6277)
技术经济(6099)
图书(5988)
实践(5950)
(5950)
财会(5931)
共检索到206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梦龙  朱维蕊  
随着数字技术对信息存储样态的转变,数字空间产生了与物理空间完全不同的时空场域。数据权属的研究需要借助社会学者布迪厄提出的场域分析方法视角,进而从抽象法律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数据独有的权属场域逻辑。研究发现:多维空间的数据无法实现支配控制的财产属性,需要以功能主义为研究方法重新审视数据财产法律关系;数据并不具有完全删除或是传统物权中处分权能的法律关系特性,但具有还原至某一特定时间状态多维时间的独有关系特征;数据权利的研究需要引入多维时空关系——科学理性与法律理性双向交织的场域分析方法,进而形成“状态型”研究向“关系型”研究的理论范式转换。状态型研究为数据财产研究提供了更加灵活动态的理论视角,使得研究方法与社会变革具有更强的系统兼容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  张楚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权力"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行政权力如何影响学术权力进行了大量研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前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热议更是将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使能真正能祛除"行政化",仅依赖于学术权力,学术系统就一定能保证进入一种良好运作状态吗?换言之,学术权力的运作是否也存有某种隐秘的机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廖婧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面向未来学习场域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并演变成由未来技术重构物理空间的"知识场"、现实情景融合虚拟空间的"意义场"和虚实结合融入泛在空间的"生活场"组成的庞大学习空间。三大场域兼具"物性""人性"和"活性"等特征,能充分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学校的特征和未来社会需求。从运作机制看,场域内部通过信息流的互通交流和能量交换发生着置换和进级,场域外部通过价值制导与资源介入提升其造血功能和组织活力,由此推动学习场域的发展和变迁,改变学习的存在样态及性质。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廖婧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面向未来学习场域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并演变成由未来技术重构物理空间的"知识场"、现实情景融合虚拟空间的"意义场"和虚实结合融入泛在空间的"生活场"组成的庞大学习空间。三大场域兼具"物性""人性"和"活性"等特征,能充分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学校的特征和未来社会需求。从运作机制看,场域内部通过信息流的互通交流和能量交换发生着置换和进级,场域外部通过价值制导与资源介入提升其造血功能和组织活力,由此推动学习场域的发展和变迁,改变学习的存在样态及性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伍开群  欧世平  
根据TCE和GHM理论,应该将农场所有权界定给专用性资产投资人,以监督其他契约方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应该选择资本农场。然而,资本农场无法准确计量雇佣劳动边际贡献,具有较高雇佣交易成本。依据Hansmann企业所有权理论,资本农场制度成本较高而制度效率较低。因此,按照效率原则,应该淘汰资本农场。现实中,资本市场处于求大于供非出清状态,而劳动市场处于供大于求非出清状态,造成农场更加依赖于资本而非劳动。根据卢周来讨价还价模型,相对劳动,资本具有较高讨价还价能力,从而拥有农场所有权。因此,存在一定数量资本农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树磊  
当下国家层面正式着手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主动顺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变化,助推城市更新的模式转型。在实践层面,城市更新正在发生着场域变革,涉及发展导向、主导角色、权力层级、资本类型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核心特征是由增长逻辑向“共治体制”的转化。城市扩张期,土地财政和增长联盟主导的空间生产导致城市粗放扩张,社会矛盾累积。这些弊病藉由有机更新及共治体制出现转机,后者在助力城市更新有效实现的同时,更促进了其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衔接。在南京小西湖街区等更新实践中,即是以区属平台公司和街道为代表的基层治理主体会同专业规划角色,形成有机分工,相互赋权赋能,并通过“产权经纪人”、“双甲方模式”、类型学地图等路径,共同服务于原住居民的“城市权利”。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万方  陶晓红  
根据中国小额信贷组织场域制度化与结构化过程,定义小额信贷的组织技术运作种类发展、各省(直辖市)的覆盖率进程、组织结构形式的变迁、被纳入正式金融体系的比例变化等四组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其中环境压力与组织发展的制度逻辑关联。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场域变迁中,技术环境的发展能够优化制度环境,意味着组织创新往往能刺激制度发展;环境压力与组织形式是脱耦的;小额信贷在正式制度的嵌入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其组织创新的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陆汉文  
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产业扶贫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瞄不准或瞄准了但效果不突出的情形,组织场域为揭示其中的奥秘提供了有益视角。Y村的案例表明,在产业扶贫的组织场域内,地方政府与烟草公司在各自领域制度环境的制约下对自身参与产业扶贫的行为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改变了产业扶贫场域内的资讯交换渠道与资源传递方式,进而形成了组织行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隐形运行逻辑。循此逻辑,非正式权力与利益的勾连固化了组织行为主体的权力关系与场域位置,扶贫资源经由村委会与合作社的承接更多流向村干部及种植大户等村庄精英群体,贫困农户则处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裴娣娜  
李松林博士的新著《控制与自主:课堂场域中的权力逻辑》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据我所知,李松林博士从"权力"角度思考和研究"课堂控制与学生自主"这一两难问题已有五年了。他在完成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反复修改,最后完成此专著。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畅  黄巨臣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下职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的创新变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和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赋予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以高度复杂性,需要从多重制度逻辑框架下多维、发展的立体视角审视和理解这一进程。以数字技术应用发展为指引,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依循三重逻辑:资源生成—回应需求的服务逻辑;场域拓展—虚实融合的空间逻辑;平台重塑—多元协同的治理逻辑。基于资源服务逻辑,精准识别和回应各类需求是资源服务配置低效困境的化解之道;基于场域空间逻辑,正确定位、系统建设、合理应用、适需调适数字化空间,才能改善虚实空间融合不佳问题,增强虚拟空间的现实功用;基于平台治理逻辑,破解部门整合及主体参与不足的困局,关键在于通过平台化组织变革实现多元协同治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靳玉乐  李红梅  
借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学生学习方式置于新媒体所营造的“学习场”、“教育场”和“文化场”等场域结构之中,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场域特征及其运行机制,使学习方式架构突显新媒体的技术特征、学习方式内涵蕴涵新媒体的话语力量、学习方式的旨趣映射出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精神,并阐明了场域之间“博弈共生”的内部关系样态、“差异与动力”的外部运行逻辑以及场域内外“隔场对话”的互动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涛  陈金亮  
明晰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一直是理论探索和实践认知的重要内容。现实中的国有企业生存在混杂了多重制度逻辑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不同制度逻辑间的差异化制度要求,在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的冲突和挑战。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中,市场经济制度逻辑和公共利益制度逻辑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日益突出。研究发现,具有双元特性的市场经济与公共利益不是简单的线性替代或互补,而是会在国有企业组织场域发生复杂的动态交互,相互渗透并形成共生演化,且一直贯穿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全过程。随着国有经济结构布局的逐步推进,市场经济和公共利益开始进入双元区间,并没有出现某一种制度逻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而是呈现出"融而不合"的"螺旋式"动态平衡。双元制度逻辑彼此间的张力是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核心动力,并通过持续的动态调整来使两者保持在双元区间,而不至于对改革活动产生破坏性冲击。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组织场域也会形成最优特性——限类趋同,既满足双元制度逻辑的一致性要求,也能有效处理差异性要求,并对两者进行有效调和,从而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持续进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小兵   罗浩奇   孙甲波  
作为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议题,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自治行动者行动仍需更深入的理论解释。引入制度理论与场域理论,构建“制度场域”分析框架,基于G市A村的个案研究,对村民自治制度如何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内在机理及实践逻辑进行阐释。研究发现,村民自治制度塑造村庄行动者行动的关键在于能否建构起村民自治制度场域。村民自治制度场域的建构离不开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的组合供给。其中,专门行动者、监督机制和外部资源赋予等规制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权威性机制,议事内容的利益相关性、议事主体的代表性和议事流程的可操作性等规范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可行性机制,物理空间、脚本符号和角色认知等认知性要素供给赋予场域合理性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行动者的行动塑造主要通过场域机制的作用发挥,表现为自治制度场域惯习和资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青松  胡佳慧  
通过抽样调研、个案分析和文献研究法,从产业链的视角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受到市场逻辑和政府规制的共同影响;目前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幼稚期,产业链的多处关键节点存在瓶颈;该产业隐性的环境效益大于显性的经济效益,而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目前该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对社会资本不具备明显的吸引力,产业内生动力不足,需要政府释放制度红利来弥补。论文研究对决策者制定合适中国国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