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800)
2023(22492)
2022(18600)
2021(17125)
2020(14229)
2019(32125)
2018(31661)
2017(60041)
2016(32654)
2015(36418)
2014(36071)
2013(35287)
2012(32370)
2011(29202)
2010(29191)
2009(26884)
2008(25318)
2007(22269)
2006(19620)
2005(17424)
作者
(95154)
(79145)
(78472)
(74560)
(50017)
(37923)
(35780)
(31019)
(30267)
(28036)
(26864)
(26759)
(25113)
(24825)
(24524)
(24306)
(23527)
(23478)
(22742)
(22670)
(19652)
(19523)
(19229)
(18081)
(17862)
(17550)
(17519)
(17424)
(15911)
(15605)
学科
(130927)
经济(130794)
管理(90964)
(89015)
(71649)
企业(71649)
方法(55339)
数学(47929)
数学方法(47304)
中国(41411)
(37879)
(32447)
业经(32295)
地方(31364)
(29632)
金融(29630)
(29056)
银行(28978)
(27990)
(27884)
农业(26003)
(25666)
(23893)
贸易(23874)
(23163)
理论(21505)
(20843)
技术(20829)
财务(20754)
财务管理(20714)
机构
大学(455095)
学院(454767)
(180722)
经济(176859)
管理(174927)
研究(157283)
理学(151163)
理学院(149447)
管理学(146518)
管理学院(145722)
中国(121597)
科学(99238)
(97573)
(82969)
(81768)
(79370)
中心(73140)
研究所(72742)
业大(72194)
(67103)
财经(65676)
农业(65201)
北京(61304)
(60497)
(59899)
师范(59777)
(57093)
(54852)
经济学(54716)
经济学院(49457)
基金
项目(315567)
科学(246958)
基金(227776)
研究(226269)
(201366)
国家(199659)
科学基金(170228)
社会(142804)
社会科(135446)
社会科学(135410)
(123773)
基金项目(120133)
自然(111406)
自然科(108877)
自然科学(108849)
自然科学基金(106849)
(104683)
教育(103965)
资助(93345)
编号(91803)
成果(73672)
重点(71422)
(69773)
(68229)
(65478)
课题(63426)
创新(61208)
科研(60606)
国家社会(59405)
教育部(58094)
期刊
(195161)
经济(195161)
研究(130946)
中国(90554)
学报(78641)
(76177)
科学(69557)
管理(64087)
(61180)
大学(59147)
学学(55701)
农业(52015)
教育(51170)
(50001)
金融(50001)
技术(39341)
业经(33657)
经济研究(31483)
财经(31471)
(27253)
(27073)
问题(25688)
图书(24908)
科技(22594)
(22432)
技术经济(21062)
理论(21012)
业大(20538)
商业(20067)
现代(19802)
共检索到6730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肇宁   刘振宇  
财政部2023年8月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了数据的资产属性及入表的适用范围、会计处理使用准则、列示和披露要求。本文重点围绕数据生产要素化之后的属性变化和监管趋势,分析其对数字金融服务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分析表明,数据生产要素化在扩大数据行业空间、应用范围和价值的同时,将会带来更加严格的数据隐私监管要求、数据成本支出和数据应用合规风险,对数字金融长期发展将利大于弊。基于数据隐私安全视角,结合隐私计算技术的特性和应用,提出数字金融与隐私计算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场景,最大限度地降低数据生产要素化带来的数据应用合规风险,助力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仁杰  冯曦明  
将城市高铁通车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在厘清开通高铁对数字经济影响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城市间开通高铁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与路径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间高铁通车能显著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并且经过倾向得分匹配、安慰剂试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技术扩散、知识溢出以及劳动力流动是高铁通车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且劳动力流动的中介效应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厘清高铁开通与数字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完善高铁网络布局也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丹阳  马海群  
应用软件的智能化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每个操作终端必要的组成部分,而用户的隐私数据面临着更多层面、更多方式和更多泄露途径的考验。文章根据对应用软件的运行和传输层的分析,分别通过信息匿名技术、数据机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数据细化技术对个人数据安全进行保护。通过建立结构模型,提出影响隐私安全因素的不同假设,并加以验证。最后,确定相关技术如何应用在其中,更有效地为个人数据安全保护发挥作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续继  王于鹤  
本文以互联网用户虚构个人信息作为这一行为切入点,探讨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兼顾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以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使用CGSS2017数据进行Ordered Probit等回归发现,用户受隐私顾虑影响,倾向于向互联网平台提供虚假个人信息。提升用户数字技能并不能显著降低个人信息虚构,但对个人隐私保护成效有正向影响;在线交易、在线社交需求增加,有助于缓解虚构个人信息的行为;且当用户对于平台相关企业普遍具有较高信任时,隐私顾虑会较少地转换为个人信息虚构。由此,本文建议政府着力打造安全的网络环境,提升国民数字技能,完善平台与用户间的信任机制,积极引导用户积极安全地共享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
[期刊] 征信  [作者] 卢盛羽  
传统技术条件下,社会信用数据管理和应用存在松散分割、效能低等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数据管理和应用呈现出融合联系、规范安全的新趋势,数据产权确认、数据共享交换、信用服务应用便利化实施、数据安全保护、数据融合利用等方面均得到改善。基于社会信用数据管理和应用区块链基础节点设置、上链的系统平台和数据资源框架、运营管理思路等创新性设想,提出加强技术研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先行开展试点、做好顶层设计等对策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洋  臧国全  
[目的/意义]现行金融数据行业标准规范中,依据“遭到破坏或泄露产生的影响程度”将个人金融数据隐私分为3个或4个级别,但均缺乏定量研究支撑。挖掘金融隐私相关文本,定量计算金融数据项的隐私值,为个人金融隐私分级提供科学客观依据。[方法/过程]普查金融隐私相关文献,建立金融隐私文本库;依据金融数据行业标准规范,建立金融隐私词表框架,采集金融敏感词汇;调查金融机构,采集客户个人数据,完善金融敏感词汇;基于文本句法结构,从文本库中析出金融隐私动词和金融敏感程度词,建立金融隐私词表;基于隐私词表,抽取金融文本库中敏感数据单元,建立金融隐私模型并进行计量。[结果/结论]计量结果表明,金融业机构制作的个人数据(个人账户数据、金融交易数据、个人借贷数据)的隐私性较高,金融业调用的个人数据(财产数据、司法数据、医疗数据)的隐私性次之,金融业采集的个人身份数据(身份基本数据、身份鉴定数据)的隐私性较低。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史小坤  辛子辰  
选用2011—2020年3565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金融数字化发展缓解金融摩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冲击的作用和途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摩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冲击,金融数字化发展可以有效缓解金融摩擦的冲击作用;相较于数字化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缓解作用效果更好。细分金融摩擦之后,发现金融数字化发展可以缓解融资成本和资本错配,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无法通过提高融资可得性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对于提升金融数字化发展的饱和性与融合深度,从而缓解金融摩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丹   石玉堂   刘达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耦合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以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以数据交易平台设立为表征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成本效应、要素配置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路径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提升效应在产权保护程度较高、行政等级较高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拓展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而应加强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多维度探索数实融合路径,挖掘试点政策潜力,加强区域主体的交流协作,优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忠  殷建立  
大数据环境下,个人数据在商业、公共事业及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日趋频繁,隐私泄露事件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极大增高,平衡个人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大数据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文章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个人数据隐私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个人、个人数据收集者、个人数据处理者、个人数据应用者及监督者5种角色,涉及个人、个人数据企业、政府、媒体、第三方隐私保护组织及非政府组织等6大利益主体。通过权力利益矩阵分析,将6大主体归纳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及直接利益相关者4大类,并据此提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刘凌  罗戎  
【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开放数据过程中出现的个人隐私现状进行分析,明晰目前的隐私保护挑战并归纳出合理的分析框架。【方法/过程】通过国内外的文献分析,针对大数据、政府数据开放和隐私保护等关键词研究当前热点趋势,并对重点模型进行深入逻辑分析。【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个先导性理论框架,关注数据实践过程中利益、文化规范、隐私保护工具、技术和非政府实体参与等主体的关系,并针对这个模型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徐亮   徐海东   倪鹏飞  
数字中国战略下,推进数字产业发展,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4~2021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大数据治理对数字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大数据治理促进了数字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扩散对相邻城市和经济联系较为紧密的城市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大数据治理对中部地区城市和城市群城市数字产业的作用更为显著;创新产出、技术效率以及经济集聚是大数据治理影响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应推动大数据治理的产业价值挖掘,建立健全大数据治理统筹协调机制,优化数字中国整体战略布局,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婍婧  韩廷春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GMM的方法,对社会融资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总融资规模作用的比较,分析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影响,既从总量层面呼应了既有研究中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关或负相关的发现,又从资本配置结构层面给予了解释和回应,即金融发展在总量层面不必然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甚至可能起阻碍作用,但是实体经济所获资本规模的提升,则会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婍婧  韩廷春  
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GMM的方法,对社会融资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升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总融资规模作用的比较,分析资本配置效率差异的影响,既从总量层面呼应了既有研究中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相关或负相关的发现,又从资本配置结构层面给予了解释和回应,即金融发展在总量层面不必然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甚至可能起阻碍作用,但是实体经济所获资本规模的提升,则会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