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90)
- 2023(13542)
- 2022(11513)
- 2021(10453)
- 2020(8635)
- 2019(19224)
- 2018(18706)
- 2017(35726)
- 2016(18718)
- 2015(20447)
- 2014(19699)
- 2013(19352)
- 2012(17604)
- 2011(15968)
- 2010(16117)
- 2009(15322)
- 2008(14288)
- 2007(12741)
- 2006(11560)
- 2005(10695)
- 学科
- 济(91369)
- 经济(91270)
- 管理(57529)
- 业(49300)
- 企(40944)
- 企业(40944)
- 方法(31236)
- 数学(26942)
- 数学方法(26729)
- 财(23007)
- 中国(22317)
- 地方(20821)
- 农(20407)
- 制(19539)
- 业经(19339)
- 贸(18104)
- 贸易(18096)
- 易(17634)
- 学(16035)
- 农业(13685)
- 体(13604)
- 地方经济(13577)
- 出(13037)
- 融(13025)
- 金融(13021)
- 环境(12926)
- 银(12766)
- 银行(12750)
- 务(12489)
- 财务(12463)
- 机构
- 大学(264055)
- 学院(262005)
- 济(121336)
- 经济(118933)
- 管理(98681)
- 研究(91669)
- 理学(84364)
- 理学院(83436)
- 管理学(82173)
- 管理学院(81677)
- 中国(68209)
- 财(57527)
- 京(54169)
- 科学(49650)
- 财经(45006)
- 所(43521)
- 中心(41287)
- 经(40842)
- 经济学(40150)
- 江(39967)
- 研究所(38696)
- 经济学院(35949)
- 农(34809)
- 范(33836)
- 院(33650)
- 师范(33575)
- 北京(33391)
- 财经大学(33293)
- 业大(32606)
- 州(31090)
- 基金
- 项目(173095)
- 科学(139185)
- 研究(131267)
- 基金(128747)
- 家(110559)
- 国家(109732)
- 科学基金(95619)
- 社会(88686)
- 社会科(84441)
- 社会科学(84428)
- 基金项目(67613)
- 省(65935)
- 教育(60111)
- 自然(57667)
- 自然科(56408)
- 自然科学(56396)
- 自然科学基金(55381)
- 划(54800)
- 编号(52788)
- 资助(50794)
- 成果(43447)
- 部(39144)
- 重点(38931)
- 国家社会(38448)
- 制(37952)
- 发(37925)
- 创(36953)
- 课题(35799)
- 教育部(34929)
- 创新(34632)
- 期刊
- 济(141632)
- 经济(141632)
- 研究(86957)
- 中国(53449)
- 财(45844)
- 管理(38355)
- 学报(34472)
- 科学(33131)
- 农(32377)
- 大学(27830)
- 教育(27693)
- 学学(25975)
- 融(24763)
- 金融(24763)
- 经济研究(24382)
- 财经(23496)
- 技术(21759)
- 农业(21587)
- 业经(20747)
- 经(20413)
- 问题(18049)
- 贸(16456)
- 国际(13904)
- 技术经济(13650)
- 世界(12948)
- 理论(12113)
- 统计(12023)
- 现代(11750)
- 图书(11677)
- 商业(11527)
共检索到405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安邦 冯华
数据流空间是数字经济时代非竞争的数据在各网络节点之间不断复制共享与往复传输所形成的虚拟空间场域。本文基于两部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数据视为研发活动的“副产品”,分析有数据流动参与的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继而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验证发现中国的数据流空间网络结构呈现“核心-外围”特征,数据流空间中的数据流动联系弥补了现实空间的距离联系的不足。进一步,本文利用2014—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数据流空间中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数字经济时代,虚拟的数据流空间能够成为知识溢出的新载体,研发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溢出以数据流动的方式体现,促进了经济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蒋伏心 高丽娜
本文在空间经济学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分析区际知识溢出不对称对产业区位及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机制。不同区域知识资本存量、吸收能力不同,使区际知识溢出呈现不对称特征,直接影响区域新资本创造成本,引致长期经济增长率出现差异。区域本身知识积累存在溢出效应,而且可以获取区外的知识溢出。空间因素在知识创造与知识溢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溢出效应的强度随距离衰减,对于毗邻区域,越是邻近知识创造中心的区域,获得的知识溢出效应就越强,但同时还受到自身吸收能力的制约。对于知识资本禀赋不具优势的区域来说,增强自身对区际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充分开展与创新中心的合作,将会提高经济增长率,进入循环累积的正反馈过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清 陶小马 杨鹏
本文将碳减排的约束条件及碳减排成本弹性系数引入生产函数,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警惕意识引入效用函数,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框架内系统分析了碳减排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实现经济增长和控制碳排放双重目标的条件。研究表明:在低碳基础设施不完善及低碳技术应用不广泛的阶段,加快碳减排将给经济带来较大的负效应;控制碳排放除了与碳减排速率、非化石类能源的增长等客观因素有关外,还与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观意识有关;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的长期经济增长与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存量的双重目标,碳减排最终将依靠科技进步以及非化石类能源的增长。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文卓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分量回归方法,研究了外资技术溢出效应对苏州市经济内生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资有利于提高苏州市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但对于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要推动苏州经济的内生增长,必须提高苏州市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有选择地利用外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陆菁 刘毅群
本文构建了一国的创新增长模型,模型刻画了知识外部性、竞争与创新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外溢通过降低创新进入门槛,鼓励创新竞争,增进知识积累,促进一国的创新增长。我们利用1996—2011年间65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检验了本文的推论:在控制R&D投入变量之后,来自国内外的知识溢出能够显著提升一国的TFP增长率;在发达经济体中,知识溢出的竞争抑制效应较强,在发展中经济体中,知识溢出的竞争抑制效应较弱;较多的政府干预表明存在创新进入障碍,它可能来自政策性进入门槛或知识流动障碍,它降低了一国的TFP增长率。本文提出增进知识流动、降低各种创新进入门槛的发展政策建议。
关键词:
知识外溢 竞争 创新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王钺 蒋伏心 李婧
本文旨在考察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否通过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理论分析这一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之间研发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白俊红 王钺 蒋伏心 李婧
本文旨在考察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否通过空间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理论分析这一机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研发要素的区际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考虑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以后,这一结果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结论为促进区域之间研发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区域创新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国富 兰宇宁
文章以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在综合考虑内生经济增长和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可能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导致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而验证上述理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为政策提供依据。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群特征,城市所属省份的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等因素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未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经济或不经济。文章分析了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段平忠
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尚无定论,本文以分层次的人力资本对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教育异质性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弱效应,且溢出效应有正有负,其中,基础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对相邻区域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是,高等学历层次的知识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为正,其中,高等学历的知识集聚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效应,对相邻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这是中国经济由数量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
教育异质 知识集聚 空间溢出 经济增长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韩莉娜 韦文求 林雄 刘洋
本文采用20052015年珠三角城市的面板数据和两种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了知识溢出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文章使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并将知识产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解为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实证结果发现,总效应为正并且很显著,在经济权重矩阵下作用更大,说明知识产出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为正但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作用效果不同;间接效应为正但不显著,一个城市知识产出增加能正向促进相邻城市经济产出增长。
关键词:
珠三角 知识产出 空间溢出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雨飞 倪鹏飞
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溢出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而结构效应则是交通发展对经济空间格局的改变。两种效应并存且都是交通发展的结果,高铁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两种效应。本文梳理了交通发展产生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将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分别用空间计量模型和超制图学的方法检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计量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确有提高,同时也证明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效应。基于包括高铁在内的不同交通方式时速绘制的时间距离地图表明,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结构效...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空间优化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蒋伟 刘牧鑫
要素积累所产生的知识和技术,会突破地理行政边界的限制外溢到相邻区域。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知识空间溢出的增长模型,检验知识空间溢出对工业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要素投入以外,知识空间溢出是促进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且邻近城市工业产出和要素投入的增加对本城市的产出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各地区在注重自主创新的同时,要格外重视技术吸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有利于知识空间溢出的各种环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瑜 王岳龙
本文分析FDI企业在东道国直接生产经营活动和由FDI企业引致的进口增加所带来的国际知识的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1994~2008年的29个省份的经验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特别是通过FDI企业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FDI渠道传递的外国R&D对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与该地区的吸收能力相结合,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沈立 倪鹏飞 王雨飞 刘笑男
本文利用2003-2013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科教支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对其的影响,发现如下结论:第一,本地区科教支出不仅对本地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第二,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2003-2008年间,本地区科教支出的增加会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2009-2013年间,本地区科教支出的增加则会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抑制作用。第三,科教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时空距离的增大而缩减,但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特别是高铁网络的发展,科教支出空间溢出效应的正向作用效果和在时空距离上的影响范围均有所扩大。最后,本文结合上述主要结论就如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教支出 空间溢出 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张泽义
在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有关开放经济和技术溢出的假定,运用均衡分析推导出经济均衡增长路径,并以此构建计量模型,应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实证分析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吸收能力对溢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进口贸易作为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总体上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丰富的人力资本促进了技术溢出;在我国经济增长率低的地区,对外开放促进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而在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由于过度依赖进口和进口渗透率过高使得溢出效果为负但不显著;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技术溢出,并且随着分位数的增加,这种阻碍作用越凸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