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61)
- 2023(13527)
- 2022(10702)
- 2021(9166)
- 2020(7545)
- 2019(16662)
- 2018(15860)
- 2017(31038)
- 2016(16111)
- 2015(17877)
- 2014(17646)
- 2013(17208)
- 2012(15673)
- 2011(13998)
- 2010(14421)
- 2009(13711)
- 2008(12433)
- 2007(11210)
- 2006(10419)
- 2005(9822)
- 学科
- 济(92673)
- 经济(92619)
- 业(45742)
- 管理(45366)
- 企(36559)
- 企业(36559)
- 方法(29113)
- 中国(28800)
- 融(26494)
- 金融(26494)
- 地方(25813)
- 数学(25321)
- 数学方法(25150)
- 银(24045)
- 银行(24032)
- 行(23260)
- 业经(21477)
- 农(20103)
- 财(19138)
- 制(16967)
- 产业(16282)
- 地方经济(15492)
- 农业(14899)
- 学(14150)
- 贸(12890)
- 贸易(12873)
- 体(12706)
- 务(12460)
- 易(12458)
- 财务(12427)
- 机构
- 学院(230134)
- 大学(227841)
- 济(113811)
- 经济(111880)
- 管理(85220)
- 研究(81406)
- 理学(72675)
- 理学院(71975)
- 管理学(70884)
- 管理学院(70471)
- 中国(67532)
- 财(50491)
- 京(46929)
- 科学(43581)
- 财经(40177)
- 所(39286)
- 中心(38587)
- 经济学(38238)
- 经(36335)
- 研究所(35229)
- 江(34815)
- 经济学院(34366)
- 农(32014)
- 北京(29699)
- 财经大学(29613)
- 院(29250)
- 州(28146)
- 范(28066)
- 业大(27998)
- 师范(27828)
- 基金
- 项目(148533)
- 科学(118397)
- 研究(113158)
- 基金(108522)
- 家(92906)
- 国家(92164)
- 科学基金(80027)
- 社会(77088)
- 社会科(73577)
- 社会科学(73559)
- 省(58097)
- 基金项目(56182)
- 教育(49486)
- 划(46816)
- 自然(46377)
- 自然科(45301)
- 自然科学(45295)
- 编号(44961)
- 自然科学基金(44480)
- 资助(43352)
- 成果(36230)
- 发(35900)
- 重点(33799)
- 国家社会(33796)
- 部(32431)
- 创(31438)
- 课题(30841)
- 发展(30391)
- 展(29945)
- 创新(29440)
- 期刊
- 济(132008)
- 经济(132008)
- 研究(76225)
- 中国(45726)
- 财(39533)
- 融(36312)
- 金融(36312)
- 管理(34073)
- 农(29987)
- 学报(29038)
- 科学(28084)
- 经济研究(23679)
- 大学(23413)
- 学学(22224)
- 财经(21287)
- 技术(20581)
- 业经(19871)
- 农业(19619)
- 教育(19321)
- 经(18683)
- 问题(17245)
- 贸(13491)
- 技术经济(13486)
- 国际(12488)
- 统计(12310)
- 世界(12117)
- 商业(11623)
- 策(11073)
- 现代(10879)
- 经济问题(10759)
共检索到364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乔彬 贾玉洁 张杰飞
数据要素成为催生经济高质量增长新模式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引擎,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成为赋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内在要求。文章一是将数据要素的商品和金融二分属性及隐私成本内生化,建立数据要素的产品交易与金融交易市场模型,理论演绎数据价值化影响产业跨界融合的动态作用。二是理论上探究数据价值化驱动产业跨界融合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路径与机制,并以2012年—2020年256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将国家级大数据交易中心作为试点城市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回归探讨数据价值化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价值化能够显著提高经济高质量增长水平,产业跨界融合在数据价值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邓郴宜 万勇
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高质量城镇化发展,中国提出了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为研究产城融合如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本文在构建产城融合与城市经济增长的数理模型并分析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03—2021年中国254个城市产城融合度,其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2SLS模型以及机制检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地级市产城融合度不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产城融合能够通过促进产业集聚水平、扩大市场潜力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三条路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围绕产城融合,合理制定发展政策;结合当地情况,适时转换发展思路;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林建海 刘菲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年平均增长近10%,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逐渐进入转型期,开始从投资推动型和出口带动型增长,过渡到以消费和服务业为重心、以技术为导向的新型增长模式上来。这个转型任重道远,但意义重大,它不仅将支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将会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放眼全球,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晓燕 鲍静海 孙文娜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能够显著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在碳排放权交易与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存在异质性传导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更明显。对此,应统筹规划低碳经济高质量增长方案、厚植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基底”、多主体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晓燕 鲍静海 孙文娜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在二者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能够显著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在碳排放权交易与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存在异质性传导效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更明显。对此,应统筹规划低碳经济高质量增长方案、厚植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基底”、多主体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罗玉明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从数字新基建的子维度来看,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融合基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新基建对东部、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据此,提出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深入推行“链长制”政策、实施差异化基建部署方案,以期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实践指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罗玉明
选取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从数字新基建的子维度来看,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融合基建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新基建对东部、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据此,提出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深入推行“链长制”政策、实施差异化基建部署方案,以期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实践指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白雪洁 宋培 逯海勇 李琳
本文再次验证“结构性减速”在中国的成立性,指出中国经济“服务化”的“被动”属性,并阐述“被动服务化”的特征事实及后果,最后探索数字经济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服务化的可能路径。研究表明,2012年之前,中国经济处于“去农业化”阶段,自2012年起,正式进入“服务化”阶段,但这种“服务化”是一种建立在制造业“未高先衰”上的“被动服务化”;此轮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被动服务化”引致的“结构性减速”,而非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下降;生产要素被迫流入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可能导致中国服务业低端蔓延和制造业“技术-效率”升级路径断裂;“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高质量服务化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振华
在信息化进程中 ,出现了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产业融合。这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根本性改变 ,成为一种新的产业革命。产业融合导致了许多新产品与新服务的出现 ;开辟了新市场 ,使更多的新参与者进入 ;增强了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 ;促进了资源的整合 ;带来了就业增加和人力资本发展 ;并派生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增值机会。因此 ,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随着产业融合在整个经济系统中越来越具有普遍性 ,它将导致产业发展基础、产业之间关联、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的根本变化 ,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综合影响。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产业发展 经济增长 新动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许爱萍
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伴生出大量产业新城是产城融合问题提出的起点,新城产城融合的动力来自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互动,并实现动力循环。新城产城融合大致可划分为产城绝对分离、产城相对分离、产城无序融合、产城有序融合4个阶段。新城产城融合的本质是城市发展向人本导向转变,向人自身要动力的价值取向变化;产城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也有利于催生高效益经济动能,避免产生城市系统性风险。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产城融合的制度障碍;以产立城,夯实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底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补齐社会短板,提高新城承载力等路径,提高新城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
产城融合 产业新城 集群 宜居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龚新蜀 李丹怡 赵贤
“新基建”投资能够通过提升产业融合能力、催生新业态、挖掘新消费等路径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发展质量。本文采用2007-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用模型,实证检验新基建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基建投资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不同类型基建投资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新基建投资既可以通过投资效应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又可以通过影响产业融合能力间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新基建投资对东、中部地区的直接促进作用显著,对东部、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间接赋能效果。基于此,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采取差异化策略,促进新基建投资建设。
关键词:
新基建 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融合能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宜庆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离不开充足的资本支持。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和西藏)面板数据,研究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产业转移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转承两地,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水平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够正向调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下,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机制分析显示,产业承接地的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独立中介效应渠道和“抑制产业转移承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链式中介渠道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出地的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主要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渠道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促进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展,立足区域差距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视传统行业与高新技术行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承接地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等建议,以此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小花
选取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趋同、数字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趋同与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数字技术创新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增长;在产业结构趋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增长过程中,数字技术创新发挥倒“U”型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产业结构趋同与数字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提出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合理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高位驱动数实融合的建议,以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小花
选取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趋同、数字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趋同与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倒“U”型非线性关系;数字技术创新正向影响经济高质量增长;在产业结构趋同影响经济高质量增长过程中,数字技术创新发挥倒“U”型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产业结构趋同与数字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影响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基于此,提出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合理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高位驱动数实融合的建议,以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杨蕙馨 焦勇 陈庆江
后发优势的来源之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本文在协同演化的背景下,尝试将工业化与信息化引入到协同演化模型中,利用合作系数的乘积衡量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刻画两化融合的动态演变进程,构建了包含两化融合因素的经济增长R-C-K模型,刻画两化融合构成生产要素之一参与生产的均衡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当两化融合匀速增长时,两化融合的演进并不能带来经济系统人均有效产出、人均有效资本或人均有效消费的增加,会带来社会总产出、总资本和总消费的稳步提升;当两化融合的动态变化发生跳跃时,经济系统稳态值发生跃迁,人均有效产出、人均有效资本和人均有效消费量上升到更高水平,而社会总产出、总资本和总消费量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