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6)
2023(12984)
2022(11401)
2021(10612)
2020(9008)
2019(20490)
2018(20157)
2017(38611)
2016(21291)
2015(23453)
2014(22973)
2013(22695)
2012(20547)
2011(18442)
2010(17929)
2009(16181)
2008(15566)
2007(13238)
2006(11318)
2005(9572)
作者
(63475)
(52717)
(52334)
(49678)
(33664)
(25507)
(23674)
(20816)
(20080)
(18489)
(17935)
(17799)
(16858)
(16450)
(16207)
(16206)
(16175)
(15797)
(15058)
(14937)
(13412)
(12760)
(12745)
(11896)
(11839)
(11660)
(11650)
(11481)
(10638)
(10617)
学科
(79655)
经济(79573)
管理(58509)
(56058)
(46195)
企业(46195)
方法(39911)
数学(34985)
数学方法(34544)
(21185)
(20382)
(19914)
中国(19633)
业经(18073)
地方(15507)
(15347)
贸易(15343)
(14816)
农业(14462)
技术(13409)
(12946)
(12936)
环境(12932)
财务(12884)
财务管理(12868)
(12691)
理论(12647)
企业财务(12200)
(11070)
(10957)
机构
大学(297575)
学院(293984)
管理(117858)
(111278)
经济(108916)
理学(104014)
理学院(102852)
管理学(100740)
管理学院(100248)
研究(99843)
中国(70705)
科学(67768)
(62951)
(57483)
业大(52451)
(51475)
研究所(48023)
(47747)
农业(45744)
中心(44793)
(40668)
财经(39817)
北京(39175)
(37341)
师范(36814)
(36688)
(36406)
(33152)
经济学(32629)
技术(31775)
基金
项目(217484)
科学(168535)
基金(157618)
研究(149956)
(141637)
国家(140519)
科学基金(118740)
社会(92923)
社会科(88095)
社会科学(88070)
(85159)
基金项目(84747)
自然(81402)
自然科(79510)
自然科学(79486)
自然科学基金(78026)
(72758)
教育(67705)
资助(64804)
编号(59672)
重点(48941)
(46529)
成果(46334)
(45520)
(45272)
科研(42996)
计划(42854)
创新(42287)
课题(40412)
大学(39402)
期刊
(111471)
经济(111471)
研究(78996)
学报(58774)
(50324)
科学(49957)
中国(49092)
大学(42710)
学学(40677)
管理(39998)
农业(34868)
(34044)
教育(27669)
技术(22869)
(19668)
金融(19668)
业经(19099)
经济研究(18397)
财经(18260)
(17900)
科技(16788)
业大(16406)
图书(16105)
(15437)
(15390)
问题(14794)
林业(14258)
理论(14113)
技术经济(13584)
实践(13146)
共检索到4031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芷维   周雨霏   郑琳琳   麻秋云   崔明远  
依据2020—2023年“淞航”号渔业资源科学调查与生产船围网的鲐调查数据,着重分析了种类鉴定不确定性和不同数据来源(是否基于渔业生产获取的数据)对日本鲐和澳洲鲐生长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船样本肥满度略小于“淞航”号,且“淞航”号样本体质量增长更快,摄食情况相对较好。叉长-体质量关系的拟合结果表明,相同叉长下,澳洲鲐体质量小于日本鲐;不同数据来源与不同物种所求a值范围为1.886×10-6~6.721×10-5,b值多数大于3。a值变化较大,说明西北太平洋2021—2023年际水域环境变化较大;除2020年生产船日本鲐b值较小(b=2.66),为负异速增长外,其余均为正异速增长。依据混合效应模型对样本的叉长-体质量关系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据来源与年份对日本鲐与澳洲鲐生长研究结果的影响更显著,物种间差异不显著。在基于生长等生活史特征的相关鱼种资源评估和管理的过程中,建议充分考虑时间差异和不同数据来源导致的不确定性,而不是采用恒定的、缺乏时间变化和数据来源考虑的生活史参数;此外,鉴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成本,暂时可不区分日本鲐和澳洲鲐,但仍然建议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探讨可能的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永玖  方学燕  陈新军  吴忠强  
空间插值方法在渔业资源领域应用广泛,但插值中涉及的半变异函数选择和插值结果评价并未得到充分阐释。以2009年和2010年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为例,探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在渔业资源中的应用,重点分析最优半变异函数的判别和插值结果的空间不确定性。分析认为,GS+的决定系数和残差项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最优函数(模型);从交叉检验衍生的拟合优度和一致率,同样可以用于最优函数选择,也能分析插值结果的空间不确定性。研究表明,2009年最优半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2010年为指数模型。此外,通过图对一致性和Kappa系数,对各种模型的插值结果进行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009年球形模型和指数模型的结果最相似,201...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庭羽   张嘉琦   刘必林  
为了深入了解大洋性鱿鱼在西北太平洋食物网中的作用,根据2021和2022年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开展农业农村部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时采集的样品,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i)和日本爪乌贼(Onychoteuthisborealijaponicus)两种头足类肌肉稳定同位素以及营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柔鱼各站点间的δ~(13)C、δ~(15)N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日本爪乌贼2个站点间的δ~(13)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δ~(15)N值差异性不显著。柔鱼和日本爪乌贼间的肌肉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发育过程中,柔鱼、日本爪乌贼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相关性不显著。柔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35‰~(2))大于日本爪乌贼生态位宽度(SEAc=0.20‰~(2)),两者之间的重叠率中等(0.314)。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种内雌雄间生态位重叠率高,分别为0.988、0.76。分析认为,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δ~(13)C值受海表温及摄食作用的影响;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δ~(15)N值受摄食作用的影响;两种头足类雌性和雄性群体对食物和栖息地资源的利用高度相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蔡锴   周雨霏   麻秋云   KINDONG Richard  
鲐(Scomber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种类,该渔业涉及多个国家的多种作业方式,渔业形势较复杂,但目前西北太平洋海域尚无基于资源评估的、完善的鲐养护管理措施。本研究使用传统渔业管理方法(资源预测)和较新颖的方法[数据有限的渔业管理规程评价(managementstrategyevaluation,MSE)]对鲐的渔业管理进行了研究。在资源预测方法中,通过JABBA和JABBA-Select两个资源评估模型对种群未来的资源动态进行模拟,探讨不同捕捞控制规则(harvest control rules, HCR)下种群的变化。本研究设置了4个HCR,分别以2020年渔获量的0.8~1.4倍,最大可持续产量MSY、B×FMSY和SB×HMSY (分别用于JABBA和JABBA-Select)、历史最高渔获量为总可捕量(totalallowablecatch,TAC),预测2023—2032年间的鲐种群变化。结果显示基于亲体资源量进行研究的JABBA-Select模型,其预测结果相比于JABBA模型略悲观,但都是基于生物学参考点设定的HCR养护和管理效果最好(TAC分别为50~80万t和50~66万t)。MSE则根据设定筛选出12种养护管理效果较好的策略,其中DAAC(消耗率修正后的平均捕获量)与SBT2 (基于资源量和渔获量水平的总可捕量递增矫正法)养护管理效果最好。SBT2求得的TAC (520387 t),与近些年产量及上述HCR的结果较为接近。此外,敏感性分析表明,可捕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渔获量相关的参数(平均渔获量、渔获量、渔获量参考点)对于养护管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需要额外关注两者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现阶段为确保西北太平洋鲐资源的养护和最佳利用,建议根据B×FMSY或SB×HMSY设定年可捕量,同时基于资源量和渔获量水平进行调整,综合制定管理措施。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袁启荣  
根据1994年8~10月所收集的亚洲地面图分析,夏季(8~9月)西北太平洋鱿钓渔场主要受北太平洋高压影响,热带气旋和移动性温带气旋偶尔侵入;秋冬季(9月中旬~11月初)移动性温带气旋、热带气旋以及东亚大陆冷性反气旋交替影响鱿钓渔场。 一、主要天气系统特点 1.北太平洋高压(副热带高压)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影响北太平洋渔场的主要天气系统,1994年8~9月上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易倩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栖息地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根据中国鱿钓渔船在38°~45°N、140°~160°E作业渔场内的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信息增益技术选取关键环境因子,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使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对比异常环境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传统作业渔场温度升高,海表温度(SST)相对正常年份2008年平均上升2. 72℃;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SST相对正常年份降低0. 45℃。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199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于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 8的范围内,作业比重达到80%;200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6~0. 8和0. 8~1. 0之间,所占比重在30%~50%左右; 2009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4~0. 6、0. 6~0. 8和0. 8~1. 0之间,作业比重平均约为32%。此外HSI值低于0. 2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增,而HSI值大于0. 4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减。研究认为,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导致柔鱼产量变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陆尧  陈新军  汪金涛  余景  
柔鱼(Ommastrepes bartramii)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生态地位,研究柔鱼资源对我国的远洋渔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05~2016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以及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数据,依据前人建立的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计算适宜柔鱼栖息地面积大小,并与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 CPUE)和渔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平均适宜栖息地(HSI>0.6)面积范围最大,达到1087369km2;2008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范围最小,仅为618407.5 km~2。所选区域内适宜栖息地分布能有效反映柔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但其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与渔获量和CPUE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原因可能有:鱿钓渔船作业集中,导致单船渔获量不能表征实际CPUE;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别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柔鱼资源量;黑潮与亲潮的变化也会影响柔鱼资源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石永闯  朱清澄  黄硕琳  冯慧丽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种类之一,其资源评估工作已成为热点问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标准化可以为开展有效的资源评估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利用2003–2017年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生产统计资料,结合卫星遥感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如:海表面温度、海表温梯度、海表面高度等,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和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对中国大陆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进行CPUE 标准化。结果表明:根据BIC准则在GLM模型结果中,年、月、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海温梯度以及年与月对CPUE具有显著影响并组成了GLM模型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52.47%;在GAM模型结果中,除上述8个影响变量外,交互项月与经度和月与纬度也对CPUE影响较大,GAM的最佳模型对CPUE偏差的解释率为61.9%。通过5-fold交叉验证分析发现,GAM模型标准化结果较优于GLM模型,更适合于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渔业CPUE标准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铭霞  陈新军  刘必林  田思泉  
根据2007年(高产年份)、2009年(低产年份)我国鱿钓船生产采集的柔鱼样本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渔汛期间7-10月柔鱼渔获物组成及其生长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2007年柔鱼胴长范围为200~440 mm,优势胴长为240~310 mm,占总数的75.41%;体重范围为280~2 540 g,优势体重为400~790 g,占总数的63.11%。2009年柔鱼胴长范围为160~430 mm,优势胴长为220~280 mm,占总数的66.87%;体重范围为43~9 310 g,优势体重为300~510 g,占总数的53.75%。研究发现,2007年和2009年7-10月渔获群体均存在2个群体,...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德逍   俞骏   王超   方舟  
为探究西北太平洋海域日本鲭的个体生长规律,利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2021—2022年“淞航”号调查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210尾日本鲭样本进行形态学分析。与其他方法相比,利用地标点方法能够有效揭示鱼体表型多样性,反映不同阶段鱼体的变化情况,揭示其个体生长规律。结果发现不同叉长组的日本鲭的外部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均显示,叉长组越小的个体,其分区越明显,3个叉长组间的分区位置存在重叠,不同叉长组具有相同的生长模式,日本鲭形态生长速率随叉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薄板样条变形网格结果表明,叉长越小的日本鲭个体,其腹部,尾部越小,日本鲭的外部形态随着叉长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结论认为,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生长形态随着叉长的增加而逐渐发生改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伊宁   刘必林   淡雅婷   李建华  
为探究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基础生物学信息,本文根据2022年6—7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采集的175尾样本,通过耳石微结构的观察,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矢状耳石呈卵圆形,有一个深波状的背缘,浅沟,尾状圆形,纵截面微观结构显示出3个生长区:中心区(CZ)、中间区(MZ)和外部区(EZ),轮纹数分别为45~50、38~45和157~465;根据生长纹计数,计算日龄范围为242~550d,优势日龄组范围为301~400d占91.46%;根据捕获时间推算样本孵化时间约为 2021年3—8月,其中高峰孵化日期约为2021年5—6月;赤池信息量准则分析显示,最适生长方程为贝塔朗菲模型(von Bertalanffy): L_(t)=146.325×{1-exp[-0.01×(t-229.392)]};此外,研究还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的生长纹均有明显的月球周期性,即在满月期间具有更窄的生长纹宽度。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其生活史特征以及为日后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薛铭华   童剑锋   朱振宏   吕硕  
西北太平洋的鲐鱼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为了更好地管理其资源,必须了解其适宜栖息地分布。本研究将2021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调查采集的声学走航数据转化为可用于栖息地建模的声学指数即海里面积散射系数,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 a mass concentration, Chl.a)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鲐鱼适宜栖息地与主要海洋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鲐鱼适宜栖息地对应的各环境要素范围。分别使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鲐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500次交叉验证比较了两种模型的性能,绘制鲐鱼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鲐鱼的适宜SST、SSS、SSH和Chl.a分别为22.51~25.09 ℃,34.09~34.65,0.48~1.14 m和0.13~0.23 mg/m~(3)。使用算术平均法建立的模型在回归斜率、R~(2)和AIC方面均优于几何平均法,更适合鲐鱼的适宜栖息地建模。夏季西北太平洋鲐鱼适宜性较高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38° N以南海域,靠近黑潮一侧。本研究可为这一重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使用声学指数探究海洋条件对鱼类适宜栖息地分布的影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新军  马金  刘必林  陆化杰  曹杰  
根据2007年7—10月在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采集的样本,利用耳石微结构对其渔获群体结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雌性个体胴长为200~395 mm,日龄为123~258 d;雄性个体胴长为200~353 mm,日龄为127~274 d。7、8月渔获样本的优势日龄为151~180 d,9月为181~210 d,10月为211~240 d。孵化日期为2006年12月下旬至2007年6月上旬,其中1—4月为高峰期。雌性个体的胴长绝对生长率平均为(1.175±0.127)mm/d,雄性为(0.952±0.213)mm/d。其胴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可分别用线性和指数方程来拟合,雌、雄个...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董秀强  李灵智  黄洪亮  唐峰华  
根据2016年8-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和灯光围网的生产数据,对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及其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种类丰富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30和0.22;2种作业方式均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其目标种类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53和0.84;灯光敷网渔获中日本鲭幼鱼尾数比例远高于灯光围网,而平均单网次渔获总尾数则远低于灯光围网;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灯光围网单位网次渔获总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均显著高于灯光敷网(P<0.05)。基于上述2种网具资源利用特征,为降低渔获幼鱼比例及数量,建议:在网囊增加逃逸窗口;采用方目网囊代替菱目网囊;增加装配网囊的力纲。有关2种网具的集鱼灯总功率与网具主尺度相匹配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