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04)
- 2023(14467)
- 2022(12117)
- 2021(11327)
- 2020(9547)
- 2019(22088)
- 2018(21554)
- 2017(41119)
- 2016(21580)
- 2015(24250)
- 2014(24165)
- 2013(23715)
- 2012(21631)
- 2011(19345)
- 2010(19238)
- 2009(18089)
- 2008(17028)
- 2007(15049)
- 2006(12737)
- 2005(11128)
- 学科
- 济(88019)
- 经济(87931)
- 管理(60723)
- 业(59398)
- 企(48697)
- 企业(48697)
- 方法(42684)
- 数学(38160)
- 数学方法(37616)
- 中国(27508)
- 融(27428)
- 金融(27424)
- 银(25601)
- 银行(25568)
- 财(24846)
- 行(24608)
- 农(24329)
- 地方(20293)
- 业经(20005)
- 制(18526)
- 务(17068)
- 财务(17004)
- 财务管理(16965)
- 农业(16888)
- 学(16753)
- 贸(16684)
- 贸易(16671)
- 易(16232)
- 企业财务(16171)
- 理论(14472)
- 机构
- 学院(300955)
- 大学(299183)
- 济(122539)
- 经济(119935)
- 管理(117077)
- 理学(101253)
- 理学院(100214)
- 管理学(98221)
- 管理学院(97684)
- 研究(96507)
- 中国(79431)
- 京(61425)
- 科学(59333)
- 财(57403)
- 农(49484)
- 中心(48870)
- 所(47308)
- 财经(46191)
- 业大(45077)
- 江(43941)
- 研究所(43214)
- 经(41838)
- 农业(38879)
- 经济学(38375)
- 北京(38203)
- 范(37547)
- 师范(37065)
- 州(35864)
- 院(35308)
- 经济学院(35007)
- 基金
- 项目(207652)
- 科学(162783)
- 研究(150774)
- 基金(150148)
- 家(130803)
- 国家(129734)
- 科学基金(111766)
- 社会(94895)
- 社会科(90173)
- 社会科学(90146)
- 省(82041)
- 基金项目(79763)
- 自然(72654)
- 自然科(70864)
- 自然科学(70842)
- 教育(69898)
- 自然科学基金(69532)
- 划(68816)
- 编号(61905)
- 资助(61450)
- 成果(48994)
- 重点(47136)
- 部(45416)
- 发(45004)
- 创(43787)
- 课题(42083)
- 创新(40973)
- 科研(40492)
- 国家社会(39619)
- 大学(39502)
- 期刊
- 济(125673)
- 经济(125673)
- 研究(81737)
- 中国(54653)
- 学报(46199)
- 财(45665)
- 农(43911)
- 科学(41666)
- 管理(41514)
- 融(38845)
- 金融(38845)
- 大学(35420)
- 学学(33650)
- 农业(29182)
- 技术(28974)
- 教育(28497)
- 财经(22006)
- 业经(21068)
- 经济研究(20463)
- 经(18846)
- 问题(16702)
- 统计(15685)
- 业(15274)
- 理论(14969)
- 技术经济(14481)
- 版(14476)
- 策(14079)
- 财会(13999)
- 图书(13635)
- 实践(13588)
共检索到434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刚 项猛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构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数据要素的发展,大数据应用为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供一条创新路径。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探析了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设能够显著提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政策效应因区域位置、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力保障水平的不同呈现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应用和优化要素配置是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中介传导机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常皓亮 金碚 薛飞
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切入点,聚焦研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减排效果。基于中国2011—2019年16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大数据战略对城市电力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有效降低电力消费碳排放水平,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降低电力消费碳排放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对于资源型城市电力消费碳排放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并且除内蒙古、广东、沈阳外,其余试验区均对电力消费碳排放的降低产生了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推动大数据战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杜直前 赵春艳
文章基于2007—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机制和外部重要条件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治理作用;对非高科技企业、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金融化具有较为突出的治理作用;能够有效改善企业信息不对称、提升企业发展质效以及平滑企业风险,从而能够有效治理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较强金融监管支撑下,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治理效果更为明显。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传明 陈梁 魏晓敏
数据要素高效集聚对于改善数据要素的配置效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劳动力资源配置、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三方面剖析数据要素集聚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据要素集聚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且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样本组。数据要素集聚通过缓解劳动资源错配、提升研发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等路径对科技创新产生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据要素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数据要素集聚存在向邻近地区正向溢出的现象,从而提升了周边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因此,为了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应积极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梯度式扩容,推进数据要素开放与大数据融合应用,以更好地释放数据要素集聚的红利。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伟增 毛宁 兰峰 王立
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2016年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简称“大数据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从数字生态视角考察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区位导向性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大数据试验区有效激发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动力,特别是对企业底层数字技术运用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体现了数字化政策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对于企业转型的基础作用;大数据试验区的设立使当地企业获得更多政府数字补贴支持,显著提高了企业获得数字补贴的广度和深度,改善了当地的数字发展环境,并且能够吸引数字化企业和人才形成空间集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有效改善地区的数字生态;大数据试验区能够更好地促进非国有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规模较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但对初始数字化基础较差企业的影响较小;在金融发展环境、数字基础条件和制度环境越完善的地区,大数据试验区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越显著。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以大数据试验区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政策对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也为地方政府借助大数据试验区充分发掘数据要素价值、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政策支持。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明斗 李学思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拓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路径,进而强化其作用价值,成为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话题。为此,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数据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且经过反事实检验、安慰剂检验、随机性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可靠;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地级市、区位优势较好、金融结构指数高的城市组别中,大数据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更为明显的促进效果;机制分析表明,大数据建设通过金融科技进步效应以及信任强化效应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文章揭示了大数据建设赋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案提供经验参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丹 任晓刚 谢贤君
本文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准自然试验,实证检验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机制、异质性与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升作用十分显著。大数据发展带来更高的信息传递效应,增加研发合作;也带来更低的融资约束效应,增加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同时带来更高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促进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和数据要素集聚,进而促进创新生态优化,从而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企业成长期和成熟期提升效应表现显著,在衰退期表现不显著;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提升效应在创新生态优化程度较高区受到创新政策的强化作用相对较强,而在创新生态优化程度较低区其提升效应受到创新政策的强化作用相对较弱。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新 徐世超 高惠楠
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契机,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和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大数据发展对小规模企业、国有企业和高知识产权保护地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和“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对重污染行业企业仅表现出增“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可以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间接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和效率的提升。鉴于此,我国应在更多地区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完善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特征,利用信息披露和提高绿色创新标准等方式,提高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规制水平,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提质增效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文 常琦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让大数据赋能企业绿色创新是“双碳”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从企业的内、外部视角分析了大数据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路径,并基于国务院批准建设大数据试验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以2013—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检验其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大数据可以有效赋能企业提高绿色创新绩效;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更换被解释变量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具有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降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双重功效”,进而形成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愿增强的正向反馈机制。此外,基于异质性检验,本文发现大数据试验区建设赋能企业绿色创新的政策效应在重污染行业和高污染地区并不明显;通过强化绿色信贷政策和加大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可以有效破解重污染行业和高污染地区对大数据赋能企业绿色创新的掣肘与梗阻。本研究旨在为如何协同推进经济体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使大数据切实成为经济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新蓝海”。
关键词:
大数据 绿色创新 绿色信贷 环境规制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戴艳娟 沈伟鹏 谭伟杰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而大数据的发展又会推动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用数字技术专利来衡量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2007—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显著促进了试验区内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控制宏观经济因素及其他政策干扰、替换被解释变量、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试验区内企业产生了显著的信息改善效应、治理改进效应和资源获取效应,从而有效促进了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设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风险承担能力较强企业、非衰退期企业、与ICT关联度较高行业企业的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作用较大。各地区应积极推动大数据发展,并充分发挥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与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数字技术进步推动大数据发展、以大数据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家民 马晓钰
基于2011—2022年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和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表征大数据发展,探讨其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有效地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大数据发展促使供应链效率上升、缓解供需间的长鞭效应,并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而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大数据发展对企业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积极作用因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以及企业的性质、竞争力、融资约束、经营能力、规模和所属行业不同表现出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定祥 杜雨潼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本文首先理论分析了大数据体系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2013—2020年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共同富裕指标,利用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提供的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大数据体系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大数据体系建设尚未发挥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处于“先导”阶段,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检验表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助于加快大数据体系建设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作用进程。拓展性分析表明,大数据体系建设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扩大了企业劳动收入差距。大数据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政策措施,在大数据体系带来的数字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之前,还需做好反垄断、物质与人力资本积累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闫永生 李凌飞 邵传林
文章以国家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金融改革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改革有助于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改革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创新水平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机制检验发现,金融改革可以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创新水平。
关键词:
金融改革 区域创新 双重差分法 异质性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炳南 王宇 张浩
建设数字中国与实现绿水青山都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利用2005—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框架下,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评估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显著,且减排效应呈厚积薄发的特征;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城市空气质量具有更强的影响效应,且在较大规模、高互联网发展水平以及低财政支出水平的城市其减排效应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创新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本地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对降低相邻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具有激励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大数据试验区建设,提升该政策战略执行的包容性和灵活度,同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段忠贤 滕仁玉
数字化改革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关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与传统的技术治理模式和路径不同,数字化改革是要建构一种以新兴技术为支撑的治理形态。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揭示数字化改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数字化改革通过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技术资源配置、提升技术使用效率三条路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从区域地理位置、营商环境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来看,数字化改革带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营商环境相对差的地区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地区表现较为明显。此外,制度环境良好的地区,数字化改革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尤为突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经济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能否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试点区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效应——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金融改革政策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了吗?——基于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金融改革与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基于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金融改革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国家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实验
金融改革如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贸易改革、空间溢出与城市经济韧性——基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跨境电商能否缓解企业资源错配——基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