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58)
2023(12157)
2022(9924)
2021(9179)
2020(7536)
2019(17511)
2018(17220)
2017(33715)
2016(17702)
2015(20178)
2014(20182)
2013(19457)
2012(17559)
2011(15982)
2010(16863)
2009(16120)
2008(15243)
2007(13865)
2006(12503)
2005(11609)
作者
(49227)
(40688)
(40562)
(38755)
(26083)
(19471)
(18445)
(15498)
(15490)
(14745)
(13967)
(13739)
(13158)
(13069)
(12844)
(12690)
(12050)
(11854)
(11606)
(11516)
(10377)
(10046)
(9700)
(9304)
(9264)
(9243)
(9213)
(8908)
(8232)
(7859)
学科
(73913)
经济(73814)
管理(58897)
(56365)
(50486)
企业(50486)
方法(32015)
(27960)
金融(27957)
数学(27361)
数学方法(26730)
(26305)
银行(26293)
中国(26022)
(25424)
(22977)
(22107)
业经(19025)
(18587)
地方(15531)
理论(15476)
(14979)
财务(14923)
财务管理(14892)
(14278)
企业财务(14167)
(12653)
贸易(12637)
(12481)
(12345)
机构
学院(253574)
大学(251895)
(106719)
经济(104321)
管理(98817)
理学(84504)
理学院(83690)
管理学(82030)
管理学院(81559)
研究(80324)
中国(69278)
(55056)
(52128)
科学(44621)
财经(42384)
(38777)
中心(38640)
(38572)
(38187)
研究所(34315)
经济学(33562)
(33148)
北京(32992)
(31651)
财经大学(31544)
业大(31355)
(31016)
师范(30735)
经济学院(30000)
(29335)
基金
项目(160911)
科学(128165)
研究(121389)
基金(117315)
(99765)
国家(98945)
科学基金(86875)
社会(78490)
社会科(74638)
社会科学(74619)
(63588)
基金项目(60309)
教育(57351)
自然(54179)
自然科(52990)
自然科学(52981)
(52394)
自然科学基金(52041)
编号(49779)
资助(49288)
成果(41583)
重点(36501)
(35952)
课题(35415)
(34855)
(34523)
(34266)
国家社会(32345)
创新(32213)
教育部(31949)
期刊
(120467)
经济(120467)
研究(78883)
中国(54443)
(44574)
管理(40957)
(39444)
金融(39444)
学报(32024)
科学(31955)
(31218)
教育(30037)
大学(26373)
学学(24869)
技术(24239)
财经(21902)
农业(19791)
经济研究(19374)
业经(18982)
(18749)
问题(14847)
统计(13250)
理论(12548)
技术经济(12514)
(12418)
(12143)
现代(11775)
商业(11223)
财会(11140)
实践(11128)
共检索到393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丁述磊   刘翠花   李建奇  
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产业数字化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劳动力技能变革成为数实融合的典型特征。理论机制分析表明:数实融合贯穿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推动着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发生深刻变革。数实深度融合需要加速生产融合、分配融合、流通融合、消费融合。数实融合可选择“新IT”驱动、数据+场景生态、组织结构数字化三种典型模式,涉及技术架构、业务场景、组织管理层面。现阶段,地区间(产业间、企业间)数字鸿沟犹存、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不完善、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数字化人才供给明显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了数实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数实融合,应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弥合地区间、产业间、企业间数字鸿沟;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加强核心数字技术攻关,加速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数实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监督管理,促进数实融合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琳昊   冯烽  
在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2011—2019年全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实融合程度和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城市产出扩张、投入优化和治理提升,进而促进了城市绿色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集聚程度和区域一体化在数实融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正向的调节作用,在集聚程度更高的地区和区域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城市,数实融合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实融合在城市化水平更高的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绿色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研究不仅为理解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城市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琳昊   冯烽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基于2012—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耦合度模型和敏感性分析测度城市数实融合程度和经济韧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数实融合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宜居性,扩大城市的市场规模,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增强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经济韧性。扩展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沿海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创新活跃度在数实融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在进一步加强城市数实融合进程、创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应用场景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瑞新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要素配置视角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实证探讨数实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要素配置在数实融合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政府治理效率可正向调节数实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且对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实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基于数实融合和政府治理效率的单门槛效应。基于此,应激活数实融合发展潜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服务、加速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华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数字技术与实体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出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其中制造业是数实融合最主要的产业部门。制造业数实融合的范围包括企业内部全领域、价值链全周期和供应链全生态;在形态上表现为要素融合、技术融合、设施融合、流程融合和产品融合。制造业数实融合以连接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算力为支撑、以算法为驱动,并通过整合多维数据、发现潜在知识、替代人力劳动、编码行业知识、软件定义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功能,发挥对制造业的赋能作用。针对我国制造业数实融合面临的制造能力、数字化水平、数字化能力、数据流动等多方面的制约,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应晓清  
县域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组织载体,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宁海模具产业集群、慈溪家电产业集群为基础,与宁海县、慈溪市政府及相关企业(协会)共建宁海学院和慈溪学院两大县域产业学院,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师资队伍、产学研服务平台和管理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构建了政、校、企(协)多元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总结已取得的经验,县域产业学院未来需要在转变办学理念、优化治理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变革育人方式等方面寻求优化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江浩   刘寒波  
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我国省域数实融合水平、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从全行业-全国、全行业-分地区和分行业-分地区三个维度考察了数实融合对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总体上,数实融合发展均能提高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水平,尤其是对多样化集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分行业和地区回归发现,数实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除中部地区外的其他地区传统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却抑制或分散全地区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专业化集聚;数实融合发展有利于传统制造业多样化集聚,但只对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新技术制造业多样化集聚有促进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罗秀丽   金晓斌   刘笑杰   张苏枢   应苏辰   周寅康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市边缘区城乡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其研究对于实现全国性城乡融合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共生理论为视角,以“理论解析—机制构建—模式梳理—实证研究”为主线,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1)城乡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当前发展不平衡的共生单元、要素流动不平等的共生环境、非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城市边缘区向共生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要素流动重塑共生环境,以空间重构赋能共生单元,以功能提升驱动共生模式,是推动城乡系统向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演化的共生界面。(3)城市边缘区对称互惠城乡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城乡生活等值、经济互惠和生态共享,具体模式划分为都市农业型、特色产业型、休闲旅游型、田园综合体和宜居社区型。(4)黄桥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乡要素、优化城乡格局、提升城乡功能,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刚  廖小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地域相近的城市呈现相互融合的态势。然而当城市间利益协调受阻时,城市融合困难重重。为此,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城市融合宜实行组合城市的模式,采用多元化管理体制,建立"存量不变,增量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并提出了几种城市融合的途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慧  王曰影  
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实融合”是推进实体经济从传统实体经济形态向新型实体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也是供需联动、动态匹配的过程。目前,实现“数实融合”仍面临“卡脖子”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短板制约、数据要素配置不充分、数字鸿沟、工业互联网不强等现实挑战。应加快新旧基础设施建设,搭好“数实融合”底座;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自主品牌,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效;优化数字技术人才结构,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欧阳日辉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简称“数实融合”),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重要任务。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的道路,消费互联网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实融合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实现途径。在技术驱动、数据驱动和生态驱动之下,数实融合具有融合效应、网络协同效应、飞轮效应、滚雪球效应、头雁效应和蒲公英效应,本质上是推动工业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形态演进的过渡过程。我国数实融合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好的案例探索,数字平台通过技术-数据-生态驱动产业互联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数实融合的健康发展必须围绕“技术-数据-生态”,切实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和数字基础设施连接能力,打破信息孤岛,推进重点领域的平台建设和应用场景发展,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同强  王世民  
企业信息系统战略已经成为企业战略能力形成的使能器。尽管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框架越来越多,但许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框架并没有意识到与信息系统相关的问题不仅是技术上的,而是由于忽略了IT/IS与组织环境的相互关系而造成的。此项研究旨在从提高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效果的角度探索与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相关的关键组织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文龙   俞佳琦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平台化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新产业、新效率、新平台,实体经济通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资源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新需求、新场景、新支撑,二者融合有利于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全球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给予了高度关注,但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进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政府需要发挥举国体制制度优势,全力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监管体系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汪海萍  
残疾观正在发生从医疗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社会模式的残疾观强调残疾问题是人权问题,也是社会和发展问题,主张以权利和支持作为处理残疾问题的方法。这一模式对智力障碍的认识更加客观,对智障人士的态度更为积极,关注权利、接纳、潜能和融合,可以作为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理论选择。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推进策略包括以宣传与沟通消除不健康的社会态度,以权利为本作为立法依据,以社会支持增强智障人士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超  
尽管创新链在整合创新资源范围和效率方面比单个创新主体更具有竞争力,但创新链的运行和协同日益复杂,往往又会造成创新效率的损失。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创新链的作用,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来提高运作效率。由于区块链具有信息不可篡改、可溯源、安全可信、共享平权等技术特点,把区块链应用到创新链场景中,实现对创新链的全流程信息安全共享,能够提高创新链协同效率。文章在梳理区块链与创新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创新资源配置和整合组织模式——集成创新链,并构建了一个"区块链+创新链"融合逻辑、组织模式和治理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更好地把握创新链与区块链的融合过程与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