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34)
- 2023(16464)
- 2022(13405)
- 2021(11993)
- 2020(9969)
- 2019(22262)
- 2018(21580)
- 2017(40835)
- 2016(22118)
- 2015(24621)
- 2014(24560)
- 2013(24168)
- 2012(21984)
- 2011(19778)
- 2010(20541)
- 2009(19757)
- 2008(19057)
- 2007(17699)
- 2006(15876)
- 2005(14701)
- 学科
- 济(93550)
- 经济(93410)
- 业(90076)
- 企(81506)
- 企业(81506)
- 管理(78943)
- 方法(35691)
- 业经(33487)
- 财(31993)
- 农(30442)
- 中国(29425)
- 融(28058)
- 金融(28055)
- 数学(26236)
- 银(26106)
- 银行(26049)
- 制(25986)
- 数学方法(25889)
- 行(25202)
- 务(22534)
- 财务(22503)
- 财务管理(22470)
- 农业(21916)
- 企业财务(21342)
- 理论(21069)
- 技术(20391)
- 地方(20094)
- 体(19212)
- 策(16578)
- 和(16284)
- 机构
- 学院(321720)
- 大学(314708)
- 济(134786)
- 经济(131976)
- 管理(121426)
- 研究(107335)
- 理学(102947)
- 理学院(101914)
- 管理学(100378)
- 管理学院(99804)
- 中国(88472)
- 财(67875)
- 京(66122)
- 科学(62652)
- 农(56924)
- 所(54359)
- 财经(52103)
- 江(51838)
- 中心(49691)
- 研究所(48540)
- 经(47030)
- 业大(46198)
- 农业(44712)
- 北京(41821)
- 经济学(41670)
- 州(41092)
- 院(39044)
- 财经大学(38312)
- 范(38164)
- 师范(37663)
- 基金
- 项目(204526)
- 科学(161365)
- 研究(152946)
- 基金(146347)
- 家(126904)
- 国家(125713)
- 科学基金(108385)
- 社会(97845)
- 社会科(92777)
- 社会科学(92756)
- 省(83570)
- 基金项目(76176)
- 教育(69991)
- 划(68199)
- 自然(67876)
- 自然科(66269)
- 自然科学(66243)
- 自然科学基金(65115)
- 编号(61200)
- 资助(59374)
- 成果(49975)
- 重点(46976)
- 创(46831)
- 发(46157)
- 部(44695)
- 课题(44544)
- 业(43391)
- 创新(42922)
- 制(42905)
- 国家社会(40364)
- 期刊
- 济(160701)
- 经济(160701)
- 研究(99189)
- 中国(72261)
- 财(57008)
- 农(55203)
- 管理(52938)
- 学报(48088)
- 科学(45238)
- 融(42956)
- 金融(42956)
- 大学(37612)
- 教育(37471)
- 农业(37123)
- 学学(35938)
- 技术(30459)
- 业经(27810)
- 财经(27300)
- 经济研究(24752)
- 经(23708)
- 业(21505)
- 问题(20314)
- 技术经济(17245)
- 现代(16071)
- 贸(15824)
- 财会(15281)
- 版(15253)
- 世界(15139)
- 科技(14885)
- 商业(14827)
共检索到506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夏杰长 田野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农村电商这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典型形式入手,以电商大县山东曹县的服饰产业为例,探究数实融合在培育和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中的理论逻辑和实施路径,为深化数实融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新思路。数实融合带来的销售模式创新促使销售实体的市场容量跃升,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数实融合改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配置水平和创新能力,线上集聚极大突破产业集群区域的发展资源禀赋限制,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水平。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引导产业线上集聚,是以数实融合推动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胥悦红 崔天志
创意产业正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构筑创意产业完整、高效而庞大的产业链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文章围绕创意产业链的衍生所经历的创意内容的产生——创意产品的传播——创意产品的消费三个主要过程,探讨如何借助三网融合构筑起完整的创意产业链,从源头、传播渠道和市场等方面详细阐释了三网融合对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作用,并分析了推进三网融合与发展创意产业的关系。
关键词:
创意产业 三网融合 创意产业链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夏杰长 肖宇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既是顺应数字时代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趋势的选择,也是有效应对后疫情时代全球制造业分工深度重塑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服务业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有助于服务业克服鲍莫尔病,防止过度服务导致产业空心化。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把两业融合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予以推进。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两业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两业融合生态体系尚未成型。通过两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实力;二是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支持新业态发展;三是构建两业融合的统计制度;四是抓住数字化转型这一关键变量;五是构建有利于两业融合的创新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孙健 臧志军
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是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体现了教育逻辑、经济逻辑与政策逻辑的统一。基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存在统筹协调弱化、利益激励不足、监督评价缺失、政策法规滞后、多元参与缺位等桎梏。对此,有必要从强化统筹协调、提升利益激励、完善监督评价、落实政策法规、架构多元治理机制入手,优化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策略,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的长效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持续成长。
关键词:
产教融合型企业 培育 逻辑 桎梏 策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华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数字技术与实体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出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其中制造业是数实融合最主要的产业部门。制造业数实融合的范围包括企业内部全领域、价值链全周期和供应链全生态;在形态上表现为要素融合、技术融合、设施融合、流程融合和产品融合。制造业数实融合以连接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算力为支撑、以算法为驱动,并通过整合多维数据、发现潜在知识、替代人力劳动、编码行业知识、软件定义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功能,发挥对制造业的赋能作用。针对我国制造业数实融合面临的制造能力、数字化水平、数字化能力、数据流动等多方面的制约,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詹帅 万志蓝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正在加速。数智服务通过将数字化信息作为农业的生产要素,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产品对象、环境和产销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智能信息化管理,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农业多元主体的发展诉求,以数智服务赋能的农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路径为切入点,分析农业数实融合的发展趋势及掣肘因素,探讨数智服务在农业高质量数实融合中的应用,并提出促进农业高质量数实融合发展的保障对策,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供给与高品质需求相匹配,为提高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蔡旺春 李光明
前人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创新的视角来探讨产业升级,却忽视产业升级应该是多种路径的综合运用。文章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在坚持技术创新传统路径的基础上,还可以开辟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新路径。通过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延伸融合、交叉融合以及关联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的作用,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
产业融合 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 制造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陆亭
制造业是国家现代化和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结构上存在着与产业需求的脱节现象,企业核心技术和职工工匠精神成为短板,迫切需要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提供坚实基础。科教兴国战略已实施了20多年,人们对科学和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对技术技能的作用却忽视严重,重学轻术、重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小艳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数字经济是构建信息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先导力量,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推力。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已显示出强大的科技优势、强劲的后发优势、领先的平台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优势,两者融合发展已初显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制度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和不足。需要构建转型生态体系、夯实转型基础支撑、优化转型制度环境、强化转型人才支撑,为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转型 理论逻辑 现实基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朱贝贝 刘瑞翔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增长奇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长期积累的经济问题和矛盾越发尖锐,经济增长不能再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演变规律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确保经济稳步健康高质量增长的基本思路。从制造业的视角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是:首先,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发挥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推动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次,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对标国际制造标准。最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向创新驱动的先进制造业转变。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殷德生
本文分析了世界大都市圈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逻辑。描述了东京-神户都市圈、纽约大都市圈以及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圈层结构以及产业转移过程,剖析了中国东部都市圈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新型道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燕翔
为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供有力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三个方面。但随着内部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传统优势绝对水平依然存在但相对领先幅度逐步缩小,未来需要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未来,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体现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完善为动力,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大中小优质企业梯度发展为格局,以制造业高效融合服务业为协同。建议未来政策重点关注四个方向:一是强化关键领域产业政策,二是用好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三是构建统一大市场挖掘规模经济潜力,四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发展机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冒佩华 杨浩宇
“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要论断。对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实践逻辑、支持条件加以学理化分析,对于更好认识并发挥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健全所有制结构、完善分配制度以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需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始终离不开来自社会的要素支持和制度支持。其中,民营经济由“扩张”迈向“深化”的阶段是其经营理念由短期转向长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相较于早期的要素支持,制度支持对于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更为重要。本文据此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制度支持和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两方面,提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现实进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家喜 卫增 尤庆南 王祥明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是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案例,归纳总结出因地制宜、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紧密连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注重内外部资本要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探索抱团发展的多种模式的新疆经验,分析了人才匮乏、缺乏长远规划、管理体制不完善以及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并提出构建人力资本引育机制、宣传推介机制、产权激励机制、产业培育机制、政策引导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期优化发展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晓语 张鹏飞 许杨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对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目标,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动能。本文立足高水平开放背景构建了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17—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影响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正向作用主要经由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的中介机制实现,政府宏观层面的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层能力均对基准关系发挥着积极的调节效应。基于此,制造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发展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并畅通其作用渠道。同时,政府和企业都应注意塑造有利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发展的宏观及微观环境。
关键词: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 高质量发展 制造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