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58)
2023(15656)
2022(13025)
2021(11635)
2020(9425)
2019(21204)
2018(20383)
2017(38771)
2016(20873)
2015(23025)
2014(22702)
2013(22355)
2012(20762)
2011(18917)
2010(19462)
2009(18311)
2008(17431)
2007(15518)
2006(14055)
2005(13017)
作者
(62346)
(51793)
(51663)
(48607)
(32936)
(24958)
(23255)
(19982)
(19917)
(18425)
(17950)
(17263)
(16824)
(16396)
(16352)
(16008)
(15348)
(15307)
(14932)
(14854)
(12946)
(12883)
(12561)
(11883)
(11835)
(11566)
(11557)
(11548)
(10480)
(10210)
学科
(88604)
经济(88478)
管理(63055)
(60269)
(47975)
企业(47975)
中国(34342)
方法(29716)
(28165)
金融(28163)
(26877)
银行(26826)
地方(26417)
(25957)
数学(25949)
数学方法(25645)
(25348)
(25021)
(23506)
业经(21792)
农业(17470)
环境(16442)
(16412)
贸易(16394)
(16204)
(15877)
(15452)
财务(15413)
财务管理(15382)
(15360)
机构
学院(297667)
大学(294513)
(125471)
经济(122677)
管理(109064)
研究(107396)
理学(92666)
理学院(91570)
管理学(90054)
管理学院(89511)
中国(86653)
科学(65007)
(63281)
(60704)
(55445)
(54645)
中心(49967)
研究所(49208)
财经(46723)
(46456)
业大(45651)
农业(43332)
(42272)
北京(39955)
经济学(39024)
(38960)
(38126)
师范(37611)
(37406)
经济学院(35136)
基金
项目(197531)
科学(155490)
基金(143071)
研究(141176)
(126251)
国家(125158)
科学基金(106879)
社会(92515)
社会科(87943)
社会科学(87922)
(78925)
基金项目(75803)
自然(68296)
自然科(66721)
自然科学(66703)
(66040)
自然科学基金(65456)
教育(63130)
资助(57215)
编号(54865)
(47635)
重点(45170)
成果(43912)
(42397)
(41979)
课题(39723)
(39486)
创新(39485)
国家社会(38955)
发展(37705)
期刊
(144694)
经济(144694)
研究(92583)
中国(66583)
(51834)
学报(48830)
(46757)
科学(44687)
(43748)
金融(43748)
管理(41594)
大学(36987)
学学(35391)
农业(33984)
教育(28879)
业经(24429)
技术(24069)
财经(23468)
经济研究(23072)
(20145)
问题(20067)
(17514)
(14430)
科技(14284)
(14207)
现代(13798)
商业(13700)
技术经济(13647)
国际(13365)
理论(13296)
共检索到466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琳昊   冯烽  
在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是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2011—2019年全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实融合程度和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城市产出扩张、投入优化和治理提升,进而促进了城市绿色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集聚程度和区域一体化在数实融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正向的调节作用,在集聚程度更高的地区和区域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城市,数实融合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实融合在城市化水平更高的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对绿色发展的作用更加显著。研究不仅为理解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城市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琳昊   冯烽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基于2012—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耦合度模型和敏感性分析测度城市数实融合程度和经济韧性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数实融合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宜居性,扩大城市的市场规模,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增强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经济韧性。扩展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对沿海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创新活跃度在数实融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在进一步加强城市数实融合进程、创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应用场景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苏   赵军   达潭枫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方法测度了2007—2020年我国省级绿色金融指数和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并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绿色金融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工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绿色金融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生态化促进了工业绿色发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区域、时期和政策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拓展性分析显示,环境规制和研发投入在绿色金融促进工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均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密   乔钰容  
基于绿色化牵引机制和数字化赋能机制构建城市绿色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采用2011—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测算城市绿色化和数字化融合发展水平,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城市绿色化和数字化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提高态势,在城市层面表现为较多由低度融合向中度融合跨越,较高融合逐渐凸显,高度融合实现突破。区域层面差异呈现出依“东—西—中—东北”递减和“南优于北”的格局,且四大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南北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牵引机制和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牵引机制、环境生态优化约束牵引机制、数字创新技术赋能机制、地方政府支持赋能机制及数字人才支撑赋能机制对城市绿色化和数字化深度融合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徐菲菲   彭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何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值得探讨。本文旨在评估绿色金融发展在降低能源强度中的作用,基于2010至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熵值法测度绿色金融指标,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评价绿色金融与能源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机制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增强环境保护力度和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来降低能源强度;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金融降低能源强度的影响对东部地区和非资源禀赋型省份有显著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和资源禀赋型省份的作用尚未显现。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和瑞  段春林  赵巧芝  
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深度耦合、协调发展是“双碳”背景下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梳理二者交互耦合理论机制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省(区、市)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耦合协调度呈东高西低、东快西慢的分布格局,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中间水平省(区、市)占主导;基尼系数呈加速增长的“J”型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区域内>超变密度;(2)耦合协调度呈空间正相关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出现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的省(区、市)位于西部和东北地区;(3)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更新了基于传统马尔科夫链的研究结论:状态演进不仅存在“锁定”效应,还会受到邻近地区的“空间拖拽”,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现象。应强化空间治理,完善耦合协调发展的溢出通道建设,更好地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科技有效结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晓语   张鹏飞   许杨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对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目标,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动能。本文立足高水平开放背景构建了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17—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影响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其正向作用主要经由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和资产结构调整的中介机制实现,政府宏观层面的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微观层面的管理层能力均对基准关系发挥着积极的调节效应。基于此,制造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发展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并畅通其作用渠道。同时,政府和企业都应注意塑造有利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发展的宏观及微观环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晔  欧阳婉桦  
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测度体系基础上,采用“纵横向”拉差、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收敛分析等方法对2011~2018年江西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测度和时空演变分析,构建涵盖环境规制综合指标、技术创新、治理转型、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产业集聚六个维度的网络拓扑结构Tobit模型探究江西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江西各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平稳上升,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领域分别是江西各城市绿色发展提升的关键保障和重要短板,大南昌都市圈、赣东北、赣西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呈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第二,江西城市绿色发展具有逐渐缩小的空间负相关性,南昌正显著成为热点区域,江西城市绿色发展长期内存在显著收敛趋势。第三,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治理转型、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产业集聚等对江西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有不同的显著影响,并验证了波特假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小龙  
本文对"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展开绿色金融与消费融合的剖析,最后以绿色金融为指引,积极探索绿色消费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邝嫦娥   刘江月   李文意  
数智融合作为推进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对发展数字中国与制造强国具有重要作用。以2007—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数智融合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智融合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具有显著赋能作用,并且在经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智融合通过绿色认知和绿色创新赋能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数智融合对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重污染企业中更大;数智融合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存在门槛效应。因此,为充分发挥数智融合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赋能作用,应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改善企业管理;强化企业绿色认知,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构建数智融合赋能绿色转型新模式;应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效应,继续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推进企业绿色转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磊   马金铭  
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绿色发展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且主要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得以实现;对于东部地区、金融排斥较弱的区域和非粮食主产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农地流转程度越高、农户创业活跃度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以环境规制为门槛的单一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伦  
本文利用改进距离协同模型测度中国2011—2021年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的演化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整体表现出上升态势,从初步融合协同阶段跃迁至良好融合协同阶段,但协同水平高于发展水平,依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四大区域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中部、西部地区呈现波动起伏的发展态势,东北地区的波动幅度最大。多数省份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水平表现出持续上升的稳态发展趋势,但各地区省份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发展优势明显,中部省份次之,西部和东北省份则并不均衡。全国以及四大区域的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均具有空间收敛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塑造差异化区域发展优势等建议,以合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小龙   狄乾斌   梁晨露   贾文菡  
文章基于对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及融合机理分析,运用改进的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测算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综合指数,并采用融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的融合效应及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省份的海洋科技水平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以山东、上海、广东三地为首的北、东、南三方向的海洋科技发展核心;海洋绿色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异明显。(2)中国沿海省份的海洋科技与海洋绿色发展在融合协调度时序上不断增长;结合相对发展度对融合协调类型划分,呈现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梯次变化空间演变格局。(3)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绿色发展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绿色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海洋绿色发展对海洋科技呈现出显著正向、持续影响,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绿色发展呈现长期、持续、波动、滞后的影响,但总体以海洋绿色发展对海洋科技的作用为主,且两大海洋经济圈冲击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蒋怿菁  
“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与绿色会计融合发展新格局。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在金融业的延伸与拓展,而绿色会计则是对绿色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量、报告的一门科学。二者在理论基础上存在着内在一致性,成为金融机构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目前两者还处于相互独立阶段,缺乏有机衔接,且在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基于此,文章将研究对象聚焦于绿色金融与绿色会计融合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绿色金融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参考意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进程。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徐义国  
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这一明晰高远的决断,概缘于世界各国目前已无法回避的、关涉人类生存的最重大命题:生态文明与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