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36)
- 2023(19362)
- 2022(15735)
- 2021(14456)
- 2020(12102)
- 2019(27409)
- 2018(26905)
- 2017(51546)
- 2016(27114)
- 2015(30716)
- 2014(30390)
- 2013(30100)
- 2012(27534)
- 2011(24618)
- 2010(24843)
- 2009(23615)
- 2008(22780)
- 2007(20605)
- 2006(18027)
- 2005(16204)
- 学科
- 济(115520)
- 经济(115368)
- 业(86975)
- 管理(81012)
- 企(65253)
- 企业(65253)
- 农(52171)
- 方法(48792)
- 数学(42945)
- 数学方法(42439)
- 农业(34648)
- 中国(33755)
- 财(33652)
- 业经(32998)
- 融(29300)
- 金融(29295)
- 制(28442)
- 银(28250)
- 银行(28217)
- 行(27131)
- 地方(23417)
- 贸(21671)
- 贸易(21654)
- 易(21129)
- 务(20763)
- 财务(20702)
- 财务管理(20649)
- 学(19940)
- 企业财务(19625)
- 体(19174)
- 机构
- 学院(390768)
- 大学(387224)
- 济(165346)
- 经济(162017)
- 管理(152846)
- 理学(131926)
- 理学院(130615)
- 管理学(128443)
- 管理学院(127727)
- 研究(126870)
- 中国(103578)
- 京(79239)
- 财(78707)
- 农(75061)
- 科学(74562)
- 中心(62646)
- 所(62322)
- 财经(62058)
- 业大(58975)
- 江(58952)
- 农业(57705)
- 经(56415)
- 研究所(56176)
- 经济学(51230)
- 北京(48999)
- 范(48894)
- 师范(48416)
- 州(46884)
- 经济学院(46367)
- 财经大学(45935)
- 基金
- 项目(261828)
- 科学(207587)
- 研究(194474)
- 基金(191856)
- 家(166178)
- 国家(164513)
- 科学基金(142369)
- 社会(126192)
- 社会科(119532)
- 社会科学(119500)
- 省(102887)
- 基金项目(101246)
- 自然(89732)
- 教育(88352)
- 自然科(87675)
- 自然科学(87651)
- 自然科学基金(86103)
- 划(84954)
- 编号(79621)
- 资助(76887)
- 成果(64026)
- 部(58572)
- 重点(58292)
- 发(56642)
- 创(55267)
- 课题(53495)
- 国家社会(53024)
- 制(52557)
- 创新(51618)
- 教育部(50728)
- 期刊
- 济(184445)
- 经济(184445)
- 研究(111821)
- 中国(77532)
- 农(75306)
- 财(62210)
- 学报(58283)
- 科学(54155)
- 管理(53855)
- 农业(50618)
- 融(49899)
- 金融(49899)
- 大学(46006)
- 学学(43626)
- 教育(35950)
- 业经(35044)
- 技术(33517)
- 财经(30626)
- 经济研究(27963)
- 经(26264)
- 业(25316)
- 问题(24813)
- 版(20346)
- 世界(18894)
- 技术经济(18823)
- 理论(18781)
- 统计(18033)
- 贸(17807)
- 商业(17710)
- 现代(17310)
共检索到584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兰壮 张乐柱 伍茜蓉
本文利用2015—2017年CHFS面板数据,基于边际消费倾向视角,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潜力三个维度,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整体呈倒“U”型分布并在中高收入水平处出现拐点,大部分农户仍处于拐点左侧,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升农户边际消费倾向。内生性讨论显示,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实现,具有持续性与平稳性。从消费结构来看,数字金融增加了农户发展型消费需求,然而中低层次消费需求仍是农户最倾向的消费类型。基于此,本文建议通过数字信息与服务建设、促进农户增收、缩紧收入差距、完善农村服务业发展等渠道,提振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农户消费潜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永刚
基于空间经济计量框架建立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测度评价体系,并分析消费潜力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基于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分析数字金融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逐年增大趋势,空间上呈现三级阶梯分布特征;数字金融可以有效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覆盖广度影响最大;人口老龄化对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推动作用;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基于区域特征有区别地发展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增强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空间辐射范围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大力发展农村老龄人口相关产业,进而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消费潜力 数字金融 释放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永刚
基于空间经济计量框架建立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测度评价体系,并分析消费潜力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基于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分析数字金融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逐年增大趋势,空间上呈现三级阶梯分布特征;数字金融可以有效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覆盖广度影响最大;人口老龄化对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推动作用;数字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基于区域特征有区别地发展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增强农村数字金融服务空间辐射范围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大力发展农村老龄人口相关产业,进而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消费潜力 数字金融 释放机理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贺洋 臧旭恒
本文将异质性消费理论引入经典RCK模型,探讨了在我国家庭财富快速增长的背景以及现阶段特定的金融环境下,居民消费异质性产生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并对我国居民消费异质性的程度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由于我国产业升级滞后以及金融垄断势力的存在,居民所面临的二元资产供给结构导致了家庭消费支出及消费率"双降"局面的出现。基于微观数据的估计发现,我国约有33.57%的居民为不同于传统消费理论中同质性消费者的"非李嘉图式"消费者,该类消费者的存在也会显著影响政府内需调控政策的效果。而通过削弱金融垄断,降低资产交易成本,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能够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实现"投资一消费"的良性扩张。
关键词:
家庭财富 消费异质性 消费潜力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萍
本文通过采用我国1990-2020年的数据样本,实证研究了边际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消费潜能的关系。结果显示,总体上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居民消费潜能存在正向影响;同时不同收入渠道的边际消费倾向对农民消费潜能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且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渠道的作用强度明显较高;不同区域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对其消费潜能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表现为西部地区强度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强度最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承政 杨泰杰
文章以持久收入假说为基础,构建状态空间模型估计了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并从中估算出了时变边际消费倾向序列。对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与其影响因素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消费习惯、实际收入增长率、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是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解决农村消费不足问题应从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率、完善消费信贷制度着手。
关键词:
边际消费倾向 状态空间模型 影响因素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津港 何锋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消费理论,使用Wachter(2004)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内生结构突变检验,检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结构突变,并对我国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估计。本文的结论为,我国农村消费函数于1998年发生结构性变化,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这一结论,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提供了实证支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贾立 李铮
本文使用西财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数据,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素养指标,利用Probit、Tobit、OLS、中介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研究农户的金融素养对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参保行为在金融素养影响农村家庭消费结构路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金融素养对改善家庭消费结构有显著正向作用。金融素养越高的农户越有可能制定养老计划、参与社会养老保险并提高参保程度,进而提升发展性消费在家庭总消费中的占比、改善消费结构;参保意愿和参与程度均在此路径中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南永清 宋明月 肖浩然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驱动下,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金融机构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凭借对消费者动态行为信息的有效掌握,推动了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门槛下移,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支出。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相较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数字化支持程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呈现出更高的消费效应。此外,从数字金融发展演变趋势来看,数字金融在期初表现出明显的"长尾"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大多数城市数字金融发展水平逐渐高度趋同。因此,我国应该创新数字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包容性数字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普惠效应。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居民消费 普惠效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奕霏 庞晓鹏 王海南
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战略意义。通过构建数字化支付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数字化支付对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支付能有效降低商品消费的价格敏感性和资金约束,通过心理账户和消费信贷两条中介路径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不同资金来源的数字化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基于活期储蓄的数字化支付较基于消费信贷的数字化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效果更明显。由此建议聚焦数字赋能以改善农村数字化支付环境,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动农村居民发展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奕霏 庞晓鹏 王海南
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战略意义。通过构建数字化支付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研究发现:数字化支付对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支付能有效降低商品消费的价格敏感性和资金约束,通过心理账户和消费信贷两条中介路径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不同资金来源的数字化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表现为基于活期储蓄的数字化支付较基于消费信贷的数字化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效果更明显。由此建议聚焦数字赋能以改善农村数字化支付环境,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动农村居民发展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储德银 刘宏志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发生较大变化,然而收入来源结构变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关注。本文按照"收入来源结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分配政策调整"这一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建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各种性质收入的个体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估计了农村居民各种性质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并进而计算出各种性质收入在1998-2010年期间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结果发现:一方面,作为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相对较大,但其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却较小。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居民补充收入来源的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正好相反。即这两类收入的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朱红恒
本文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综列数据分析,检验了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U"型变化特征。目前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受收入门槛效应的制约正处于较低时期,从而削弱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消费的带动作用。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内需拉动尤其是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在短期内主要应提高中等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其摆脱收入门槛效应的制约;在长期内主要应提高低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村居民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
农村居民 边际消费倾向 门槛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慎恒
采用1984~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数据,对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经历了一个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在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及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全面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培养农村居民良好的消费观念;调整和创新现行农村制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涛 伍骏骞
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对于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中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农户消费有显著促进效应,数字金融将带来户均消费提高24.50%,2016年折合消费为8694.81元。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家庭非农就业水平和金融可得性引致消费增长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中低收入农户、参与互联网理财和网络借贷农户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数字金融的消费增长效应高于同期传统信用卡使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中国新时期扩大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以驱动农户消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户消费 非农就业 金融可得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