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43)
- 2023(15319)
- 2022(12614)
- 2021(11533)
- 2020(9351)
- 2019(21401)
- 2018(20999)
- 2017(40756)
- 2016(21752)
- 2015(24536)
- 2014(24431)
- 2013(24062)
- 2012(21933)
- 2011(19685)
- 2010(19863)
- 2009(18858)
- 2008(17512)
- 2007(15448)
- 2006(13755)
- 2005(12340)
- 学科
- 济(85980)
- 经济(85851)
- 管理(69681)
- 业(64999)
- 企(56103)
- 企业(56103)
- 方法(36985)
- 数学(31754)
- 数学方法(31409)
- 融(27890)
- 金融(27887)
- 中国(27863)
- 财(26791)
- 银(26358)
- 银行(26320)
- 行(25343)
- 业经(23996)
- 制(22907)
- 农(22535)
- 地方(18162)
- 务(17779)
- 财务(17708)
- 财务管理(17674)
- 学(17032)
- 企业财务(16864)
- 贸(15183)
- 贸易(15168)
- 理论(15131)
- 体(15117)
- 农业(15107)
- 机构
- 大学(309905)
- 学院(307638)
- 管理(123939)
- 济(123463)
- 经济(120650)
- 理学(107128)
- 理学院(106006)
- 管理学(104364)
- 管理学院(103804)
- 研究(100023)
- 中国(80803)
- 京(65358)
- 财(60877)
- 科学(59417)
- 所(48441)
- 财经(48248)
- 中心(47208)
- 农(44902)
- 江(44298)
- 研究所(43880)
- 经(43728)
- 业大(43441)
- 北京(41344)
- 范(39041)
- 师范(38703)
- 经济学(37840)
- 州(36847)
- 院(36551)
- 财经大学(36055)
- 农业(34889)
- 基金
- 项目(210993)
- 科学(166375)
- 研究(157906)
- 基金(153496)
- 家(131975)
- 国家(130872)
- 科学基金(113517)
- 社会(100265)
- 社会科(95186)
- 社会科学(95164)
- 省(81957)
- 基金项目(81367)
- 自然(71947)
- 教育(71305)
- 自然科(70226)
- 自然科学(70214)
- 自然科学基金(68938)
- 划(68220)
- 编号(65049)
- 资助(62375)
- 成果(53142)
- 重点(46533)
- 部(46377)
- 发(44523)
- 创(44431)
- 课题(44016)
- 制(42698)
- 国家社会(41449)
- 创新(41439)
- 项目编号(40965)
- 期刊
- 济(133606)
- 经济(133606)
- 研究(93709)
- 中国(59526)
- 财(47118)
- 学报(45712)
- 管理(45605)
- 科学(42013)
- 农(41016)
- 融(40775)
- 金融(40775)
- 大学(35389)
- 学学(33131)
- 教育(33060)
- 农业(27634)
- 技术(25580)
- 财经(23729)
- 业经(21390)
- 经济研究(20968)
- 经(20108)
- 图书(17128)
- 问题(16895)
- 理论(16810)
- 实践(15485)
- 践(15485)
- 科技(14491)
- 技术经济(14116)
- 现代(14059)
- 业(13464)
- 版(13345)
共检索到455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岳华 韩彩霞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新业态,对国内大循环具有赋能作用。本文使用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系统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推动了国内大循环,这一推动作用主要来自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与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是数字金融发展赋能国内大循环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从多维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与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对服务业、市场成熟度较高及市场分割程度较低地区的国内大循环参与度促进效应更显著。本文的研究从数字金融视角,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伍先福 李欣宇
利用201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基建”对分配和消费的赋能不显著,但提升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发展水平,且对畅通国内大循环有显著赋能效果。异质性特征表现为:“新基建”对国内大循环的赋能效应在2013—2015年不显著,但在2016—2019年显著;对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赋能效应较大,而对东部地区的赋能效应相对较小。内在机制方面,“新基建”可通过促进创新和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生产和流通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利用数字金融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以国内大循环效率提升为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国内大循环效率,进而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相较于贫穷地区,这种畅通作用在富裕地区更为突出。同时,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将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据此,从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双循环 创新能力 创业活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韦娜 吕鑫 马婷婷 王伟楠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融资需求出发,研究科技金融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聚焦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对金、产、研融合提出新要求,基于不同类型的金融资本促进金产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展与成效的研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阐述金、产、研融合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原理及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促进构建金产研良性循环机制的着力点与有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资本 科技成果转化 良性循环机制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郭晓琼 蔡真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是基础,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在比较制度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理念,即围绕核心城市弱化土地资本化功能,通过租赁化解住房市场结构性矛盾,保障住房保有权,形成房价稳定预期。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是扩大住房租赁市场和保障住房保有权,二是开征存量房产税、弱化土地资本化功能。上述措施的应用范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深化市场分工合作和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正以数字和信息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重塑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势必会对国内大循环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撬动消费需求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两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创新创业是数字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据此,应因地制宜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以数字经济带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多元化数字市场消费格局,共同助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为杰 段鸿梅
在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基础上,对我国285个地级市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算,并探讨了其分布演化趋势。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作用机制和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2011—2019年我国的共同富裕水平整体上有显著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和共享性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3个子维度指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和缓解融资约束来促进共同富裕。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机制分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密 王威华 李月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本文提出“城市节点-城市群块-流关系链-双向循环网”的研究框架,以289个城市的循环能力衡量城市供需的特征性事实,并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国内大循环网络,探究以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城市循环能力面临着联动性不畅、均衡性不足和协调性不强的三重结构性困境;第二,破解三重结构性困境需要认识城市在国内大循环网络中的中间人角色及其联动模式。联动性不畅是由于联络人不多,均衡性不足是由于协调人角色较少,协调性不强是由于守门人和联络人较少;第三,在上述联动模式的基础上,本文从城市循环能力内生性、网络结构动力双重性和中间人作用异质性等多重角度,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实证探究城市循环能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模式与机制。本文对于如何从城市层面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伟祁 柳松 谭卓敏 吴植栋
基于2011—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资本—技术—劳动力”分析框架,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该研究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资本供给、驱动技术创新和引导劳动力回流,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要素支撑。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超过一定水平时,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应加快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通过优化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环境、加强政策支持、提升农民数字金融素养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赋能效果。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产业融合 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洪胜 杜雨彤 张小龙
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测算分析了世界各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和国内大循环程度,并考察了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第二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较高,第三产业数字化水平相较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提升空间;中国在生产端的循环基础较好,但最终需求端的循环基础还较弱,第三产业的国内经济循环程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尚存差距。产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中间品本国供给率和本国需求率提升,但对最终品本国需求率影响不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国内经济循环的影响在第一产业中更为明显,但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科技行业与非高科技行业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异质性。机制方面,产业数字化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间品质量以及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侧促进国内大循环;就中国而言,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核心技术自给能力。本文揭示,以产业数字化引领高质量需求、赋能供给体系质量提升、高质量推进第一和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都有助于推进国内大循环建设,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媛媛 杨仁发 陆瑶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形下,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产业链供应链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数字经济有利于打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运转中的关键堵点,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国内各区域间分工协作深化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直观体现,以国内价值链长度作为国内大循环发展水平的表征变量,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国内价值链长度的增加,有效畅通国内大循环。行业异质性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行业下游位置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国内大循环的推动作用更强。数字经济分维度异质性表明,产业数字化、数字应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发展环境均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但作用效果依次递减。机制分析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是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作用机制。因此,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要注重优化数字发展环境,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激发数字经济对高技术行业的赋能效应,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好发挥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建华 鞠智超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供更加平等、便捷的信贷融资机会,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已成为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加速器。立足于2012—2022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藏除外)面板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系统考察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共同富裕均存在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本地区城乡共同富裕,还可正向赋能毗邻地区城乡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在东部地区与要素错配程度低地区更为显著。传导机制检验结果证实,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城乡共同富裕。进一步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金融监管程度不断加深,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城乡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逐步强化。研究结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有力参鉴。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冯永琦 林凰锋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及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以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的实体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地级市层面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以及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从作用机制看,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融资约束等,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和企业效率等内部优化手段,显著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从实现路径来看,目前数字金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企业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而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路径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同时,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的必要保障。因此,应加强对数字金融的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等潜在路径,充分发挥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路径的积极作用,并以适度监管保障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阳 王文明
选取2011—2021年数字金融发展指数、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以及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数据,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的提升;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通过调节效应均显著强化了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市场化进程在数字金融提升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中存在中介效应;此外,研究还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质量存在区域异质性。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产品 出口质量 区域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冯永琦 林凰锋
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以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的实体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地级市层面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以及企业层面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存在一定差异。从作用机制看,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融资约束等外部约束,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和企业效率等内部优化手段,显著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从实现路径来看,目前数字金融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通过企业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而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路径的作用并未有效发挥。同时,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的必要保障。因此,应加强对数字金融的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等潜在路径,充分发挥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路径的积极作用,并以适度监管保障数字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