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62)
2023(16623)
2022(13305)
2021(12144)
2020(10036)
2019(22395)
2018(21735)
2017(42438)
2016(21949)
2015(24137)
2014(23865)
2013(23565)
2012(21558)
2011(19584)
2010(19614)
2009(18292)
2008(16770)
2007(14804)
2006(13115)
2005(11744)
作者
(61287)
(51983)
(51107)
(48955)
(32571)
(24784)
(23224)
(20105)
(19733)
(18069)
(17637)
(17175)
(16135)
(16111)
(15898)
(15744)
(15021)
(14785)
(14717)
(14645)
(12716)
(12458)
(12341)
(11999)
(11872)
(11576)
(11267)
(10819)
(10510)
(10116)
学科
(116192)
经济(116096)
(70772)
管理(61326)
(49568)
企业(49568)
(47932)
方法(44238)
数学(39656)
数学方法(39243)
农业(31998)
中国(29635)
业经(28196)
(27438)
金融(27437)
地方(26274)
(25663)
银行(25652)
(25092)
(24774)
(21847)
(18597)
(17636)
贸易(17624)
(17156)
(16026)
(15708)
财务(15665)
财务管理(15637)
企业财务(15034)
机构
学院(316822)
大学(311312)
(148134)
经济(145594)
管理(124893)
理学(108916)
理学院(107896)
管理学(106229)
管理学院(105644)
研究(104171)
中国(85262)
(63972)
(63125)
(61468)
科学(59491)
财经(52064)
中心(50898)
(50318)
业大(48358)
农业(48257)
(47626)
经济学(47407)
研究所(45728)
(45455)
经济学院(42712)
财经大学(38717)
北京(37310)
(37140)
师范(36793)
(36509)
基金
项目(216542)
科学(173298)
基金(161271)
研究(159129)
(139424)
国家(138223)
科学基金(120865)
社会(107367)
社会科(101931)
社会科学(101907)
基金项目(85363)
(84435)
自然(75566)
自然科(73926)
自然科学(73909)
自然科学基金(72625)
教育(70790)
(68938)
资助(64673)
编号(62963)
成果(48678)
(48601)
(48082)
重点(47925)
国家社会(46152)
(45710)
创新(42773)
教育部(42317)
人文(42127)
课题(41701)
期刊
(163637)
经济(163637)
研究(90815)
(64422)
中国(56577)
(48272)
学报(45505)
管理(44103)
(43738)
金融(43738)
科学(43244)
农业(43171)
大学(36528)
学学(35365)
业经(29957)
技术(27385)
财经(26577)
经济研究(26283)
(22961)
问题(22080)
教育(20899)
(20633)
世界(17349)
技术经济(17195)
统计(15914)
农村(15264)
(15264)
经济问题(15112)
(15038)
理论(14705)
共检索到465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亮   李锦   孔荣   余国新   蒲娟   赵兰兰  
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是我国农业经济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途径。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农业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中部和西部次之;相较于2015年之前,2016—2021年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振作用更为显著;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经济韧性稳步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和传统金融竞争在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能够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与数字技能,深化传统金融市场改革,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充分释放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亮   李锦   孔荣   余国新   蒲娟   赵兰兰  
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是我国农业经济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途径。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利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对农业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中部和西部次之;相较于2015年之前,2016—2021年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振作用更为显著;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经济韧性稳步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和传统金融竞争在数字金融与农业经济韧性之间能够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与数字技能,深化传统金融市场改革,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区优势,充分释放数字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刘畅  
数字经济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可为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韧性;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正向效应更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并且其赋能效果呈递减趋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梦琪   柯雪龙   康宽   郭沛  
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的融资难、风险大及稳定性低等难题,基于全国9省(自治区)1 02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并对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新农主体经济韧性普遍较弱,不同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存在显著差异。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纵向多元化经营和融资稳定性赋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同时,也会提升横向多元化经营水平,负能新农主体经济韧性。3)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经营类型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新农主体经营规模跨越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农主体经济韧性的“赋能”作用将明显降低。因此,在提升新农主体经济韧性过程中,本研究建议应优化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强化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准确定位数字普惠金融受众群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祝宏辉   郑新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等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且城乡融合是数字经济提升农业经济韧性的作用路径。异质性分析表明,粮食主产区的数字经济正向促进农业经济韧性,且城乡融合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非粮食主产区则表现不显著。因此,应强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激活各产区农业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义姝   严奉宪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特征,基于2011—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空间、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与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存在促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业技术创新是其间的重要作用途径;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其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呈现双重门槛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对高韧性水平与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显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鹏飞   李美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为探寻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经济韧性的内在作用关系,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分别测度了两者的发展水平,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从时间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呈现出2011—2015年时间阶段要大于2015—2021年时间阶段的结果。从区域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的强弱依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为进一步释放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区应依据乡村社会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建风  吴慧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数字金融、数字鸿沟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不仅能够显著促进居民总消费,还能通过拉动高档商品消费、抑制基本商品消费,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且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效应;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总效应的影响在城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数字金融对数字鸿沟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的城乡异质性,数字金融通过弥合数字鸿沟扩大居民消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村组;数字金融对数字鸿沟的弥合是扩大居民总消费的重要机制,实现该机制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居民对计算机、互联网、电子支付、网络购物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巍  徐筱雯  
在测度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增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是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渠道;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还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低城镇化率省份农业经济韧性的数字经济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学文   马梦雪   谭学想  
数字金融可以赋能千行百业,能够强化产业链韧性,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数字金融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助力数字农业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村创新创业等,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数字金融协同新质生产力,通过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以及实现数据共享与产业链协同,强化农业产业链韧性。数字金融协同农业产业链韧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提升抵御潜在风险的能力,加快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亮  陈德慧  余国新  
[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新的方向。[方法]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3个维度出发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结果]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粮食体系韧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主销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次之。[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发挥各产区优势,并加强地区间的相互合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琚亮  俞乃畅  
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为产业、企业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获取金融服务的机会,逐渐成为促进消费循环、推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我国2010-2020年30个省份流通业面板数据,本文深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数字鸿沟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流通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鸿沟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流通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结论丰富和完善了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研究,为优化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以加快推进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1—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经由中介效应模型研判金融集聚、数字鸿沟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且对东部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最大、东北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影响效能较小;数字鸿沟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阻滞效应;数字鸿沟是金融集聚干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因素;粗放型与指令式经济发展路径无益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推动内需消费扩张、推进经济对外开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均可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利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1—202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经由中介效应模型研判金融集聚、数字鸿沟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且对东部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最大、东北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影响效能较小;数字鸿沟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阻滞效应;数字鸿沟是金融集聚干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因素;粗放型与指令式经济发展路径无益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推动内需消费扩张、推进经济对外开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均可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利好。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小华   李昕儒   宋檬   马小珂  
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三农”金融服务中面临的缺乏标准抵押物的“痛点”和信息不对称的“堵点”,有望加快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让广大农民得以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的差异,进而基于不同等级的数字鸿沟展开异质性讨论。研究表明:(1)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城乡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但明显更有利于城镇家庭,即城乡间存在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差距拉大的危险;分维度来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也提高了城乡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且更有利于城镇家庭。(2)数字鸿沟是制约数字金融发展提高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城乡家庭都逾越一级和二级数字鸿沟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城乡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即数字金融发展要更好地促进城乡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提升,其关键在于缩小数字鸿沟。因此,必须加快构建数字金融的包容性发展路径,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和金融素养培育的体制机制,不断弥合“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提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