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86)
- 2023(15315)
- 2022(12076)
- 2021(10706)
- 2020(9121)
- 2019(20663)
- 2018(20194)
- 2017(39578)
- 2016(21113)
- 2015(23653)
- 2014(23706)
- 2013(23706)
- 2012(22040)
- 2011(19830)
- 2010(20212)
- 2009(19692)
- 2008(19406)
- 2007(17626)
- 2006(15341)
- 2005(14170)
- 学科
- 济(103949)
- 经济(103839)
- 业(90913)
- 企(82451)
- 企业(82451)
- 管理(75793)
- 方法(48837)
- 数学(39471)
- 数学方法(39218)
- 业经(34591)
- 财(32865)
- 农(30347)
- 融(28097)
- 金融(28095)
- 中国(27954)
- 银(25966)
- 银行(25946)
- 行(25030)
- 务(24421)
- 财务(24397)
- 财务管理(24357)
- 企业财务(23176)
- 制(22580)
- 农业(22109)
- 技术(18591)
- 地方(18497)
- 理论(18493)
- 贸(18301)
- 贸易(18290)
- 易(17760)
- 机构
- 学院(317592)
- 大学(313388)
- 济(140178)
- 经济(137587)
- 管理(128799)
- 理学(110531)
- 理学院(109525)
- 管理学(108149)
- 管理学院(107554)
- 研究(97130)
- 中国(83429)
- 财(67598)
- 京(63762)
- 科学(54800)
- 财经(54046)
- 农(51587)
- 经(49009)
- 江(48298)
- 所(47888)
- 中心(47629)
- 经济学(44532)
- 业大(43040)
- 研究所(42849)
- 农业(40673)
- 经济学院(40637)
- 财经大学(39993)
- 北京(39763)
- 州(38744)
- 商学(36829)
- 商学院(36533)
- 基金
- 项目(201630)
- 科学(160857)
- 研究(150568)
- 基金(148517)
- 家(126456)
- 国家(125295)
- 科学基金(110173)
- 社会(99247)
- 社会科(94391)
- 社会科学(94367)
- 省(79182)
- 基金项目(78083)
- 教育(68501)
- 自然(68441)
- 自然科(66936)
- 自然科学(66918)
- 自然科学基金(65844)
- 划(64562)
- 编号(61219)
- 资助(60625)
- 成果(49000)
- 部(45558)
- 创(45190)
- 重点(44613)
- 发(43723)
- 业(42475)
- 国家社会(41727)
- 创新(41454)
- 课题(40552)
- 教育部(39984)
- 期刊
- 济(154064)
- 经济(154064)
- 研究(92211)
- 中国(57034)
- 财(56717)
- 管理(49859)
- 农(47713)
- 融(43459)
- 金融(43459)
- 学报(42485)
- 科学(40344)
- 大学(33057)
- 农业(31653)
- 学学(31291)
- 技术(28524)
- 财经(28278)
- 业经(26661)
- 教育(25268)
- 经济研究(24762)
- 经(24352)
- 问题(20350)
- 业(19325)
- 技术经济(18925)
- 贸(16592)
- 商业(16426)
- 财会(16275)
- 统计(15936)
- 理论(15660)
- 现代(15201)
- 策(15101)
共检索到474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靳曙畅 胡熠 栾佳锐
文章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有效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不仅体现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上,还体现在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且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改变竞争格局三条路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企业转型升级 路径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宿桂红
随着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企业实现数字化创新的基础保障。文章基于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样本,对金融科技与企业数字化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具有明显促进效应,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金融科技对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特征,在国有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及较大市场规模地区企业作用更强。融资约束、政府补贴和资源配置均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数字化创新之间发挥重要机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晓君 胡凯玲 刘德学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与加速器,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下,文章研究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其中数字产业化对服务业结构升级影响最大,其次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数字化。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其中数字经济赋能中西部地区服务业结构升级效果高于东部地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服务业 结构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关心
文章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质量创业具有赋能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西部地区和2017—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驱动作用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绿色创新两条路径驱动高质量创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关心
文章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质量创业具有赋能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西部地区和2017—2021年数字普惠金融对高质量创业的驱动作用更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绿色创新两条路径驱动高质量创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扬 邓飞
选取我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正向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且可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虽能提高我国不同地理区位国内循环水平,但仅在东中部地区表现出对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因地制宜扩大国际循环范围、发挥现代流通企业“头雁”带动效应相关对策建议,希冀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扬 邓飞
选取我国2004—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不仅能够正向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且可通过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以及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异质性检验发现,产业数字化虽能提高我国不同地理区位国内循环水平,但仅在东中部地区表现出对国际循环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因地制宜扩大国际循环范围、发挥现代流通企业“头雁”带动效应相关对策建议,希冀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惠树鹏 王卓 惠小轩
为进一步明确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形式﹑机制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门槛效应的假设,进一步运用2005—2021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直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智能化水平每增加1%,制造业低碳转型水平平均提高0.383%;(2)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间接效应,智能化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能源使用效率间接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3)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门槛效应,受技术创新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的约束,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分别呈现递增的单门槛效应和递增的双重门槛效应;(4)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就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直接效应和门槛效应而言,低碳制造业都高于高碳制造业,且二者的门槛特征具有差异性。据此提出制造企业应深化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能源使用效率的间接驱动作用,充分关注技术创新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的匹配性,以及制定差异化的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政策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文涛 江鑫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贷政策改变了污染企业的信贷融资环境,其实施能否影响企业投资方向,抑制企业金融投机行为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为研究背景,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抑制了污染企业通过金融渠道获利,降低了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从结构上来看,绿色信贷政策驱动污染企业减持短期投机性金融资产,但对长期金融资产影响不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绿色信贷政策通过信贷约束和环境规制效应降低了污染企业信贷融资规模,加剧了企业融资约束,同时激励污染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进行绿色创新以实现绿色转型,进而有效抑制了企业金融投机动机。异质性检验显示,当企业性质为国有控股、银企关系较强、高管环保意识强时,绿色信贷抑制企业金融化效果不显著。本文研究加深了绿色信贷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理解,对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绿色信贷 金融化 信贷约束 环境规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佳彧 李彬 徐宇哲
文章基于企业投融资视角,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检验。将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与数字金融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匹配发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这一效应在投资不足样本中表现得更明显。相比国有企业,数字金融发展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考虑到不同地区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更显著,并基于多种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稳健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珂凡 何文彬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减贫增收等方式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文章选取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发展性、共享性、持续性三个维度测度共同富裕,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门槛效应。因此,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卫离东 刘儒
在梳理金融创新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机制基础上,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并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创新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直接赋能效应;金融创新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营商环境优化的传导效应,间接赋能共同富裕,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最强,其次为经济增长,最后为营商环境优化;金融创新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赋能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鉴于此,应夯实金融创新发展基座,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因地制宜推动金融创新,借此赋能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莹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利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2004—2019年243个地级市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数据要素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数据要素通过驱动创新和促进社会分工深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数据要素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城市行政等级较高、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更为显著,数据要素发展不存在“马太效应”,有助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因此,应积极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扩容,健全数据要素发展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支撑,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叶莉 王亚丽 孟祥生
本文立足微观企业,着重考察科技金融的创新作用效率。划分我国科技金融为政策性(创新基金)、自主型(普通股、企业债)与被动型(银行借贷)三类,基于"政府-企业-银行"三方三阶段博弈模型,于逻辑上揭示了自主型、政策性融资与创新成果数量、质量的正向关系,并指出企业权益债务比(股票价值/债务价值)随创新水平提升而增大的理论现象;针对政策性、自主型融资所表现出的高科技支持效率,以2006—2014年间我国中小板、创业板322家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同时运用静态、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予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策性、自主型资金均对科技创新呈现显著正向作用,其创新助力作用得以验证,尤其政策性融资表现出极强的正相...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晓梅 刘姗姗
随着供应链系统面临的环境高波动性、不确定性风险提升,数据要素成为供应链系统提升风险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的关键因素。从主体与关系两个维度,基于供应链网络特征构建供应链韧性衡量指标,采用2015—2022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数据要素对供应链韧性的赋能机制。基准回归分析表明,数据要素能够显著增强供应链主体韧性和关系韧性的赋能效应,即数据要素可赋能企业供应链韧性。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主要通过赋能激发创新效应,进而增强供应链主体韧性;赋能激发信息效应,进而增强供应链关系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对供应链韧性的赋能效应会因不同企业规模和所属行业、所在地区运营环境以及市场化水平而存在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