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9)
- 2023(12419)
- 2022(9520)
- 2021(8578)
- 2020(6832)
- 2019(15247)
- 2018(14475)
- 2017(27554)
- 2016(14140)
- 2015(15807)
- 2014(15636)
- 2013(15567)
- 2012(14913)
- 2011(13806)
- 2010(13862)
- 2009(13226)
- 2008(12147)
- 2007(10724)
- 2006(9715)
- 2005(9239)
- 学科
- 济(85684)
- 经济(85618)
- 管理(38758)
- 业(37381)
- 企(29641)
- 企业(29641)
- 方法(28790)
- 中国(27783)
- 融(26929)
- 金融(26928)
- 数学(26170)
- 数学方法(26036)
- 银(24398)
- 银行(24392)
- 行(23732)
- 地方(20413)
- 业经(17868)
- 财(17474)
- 制(16281)
- 农(16210)
- 贸(15196)
- 贸易(15182)
- 易(14845)
- 学(13924)
- 地方经济(12828)
- 产业(12311)
- 体(11511)
- 中国金融(11499)
- 农业(11385)
- 环境(10856)
- 机构
- 大学(213826)
- 学院(211938)
- 济(110310)
- 经济(108580)
- 研究(81421)
- 管理(76300)
- 中国(69469)
- 理学(64958)
- 理学院(64224)
- 管理学(63469)
- 管理学院(63058)
- 财(49034)
- 京(44491)
- 科学(43315)
- 所(40214)
- 财经(39416)
- 经济学(38412)
- 中心(37466)
- 研究所(36437)
- 经(36074)
- 经济学院(34555)
- 农(30702)
- 财经大学(29667)
- 江(29465)
- 北京(28886)
- 院(28763)
- 融(25690)
- 范(25406)
- 金融(25294)
- 业大(25285)
- 基金
- 项目(136777)
- 科学(109471)
- 基金(103787)
- 研究(101225)
- 家(90309)
- 国家(89646)
- 科学基金(76674)
- 社会(70854)
- 社会科(67732)
- 社会科学(67718)
- 基金项目(52879)
- 省(49156)
- 自然(44997)
- 自然科(44037)
- 自然科学(44026)
- 教育(43954)
- 自然科学基金(43326)
- 资助(42657)
- 划(41707)
- 编号(37373)
- 国家社会(32273)
- 部(31823)
- 发(31522)
- 重点(31116)
- 成果(30828)
- 创(28757)
- 中国(28718)
- 教育部(28080)
- 性(27850)
- 创新(27176)
共检索到336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耕瑞
以我国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递归效应模型探讨数字金融对我国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基准分析中,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分维度促进作用的强弱依次表现为恢复力、抵抗力、转型力和适应力;(2)异质性分析中,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以及网络覆盖异质性;(3)中介效应分析中,数字金融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引致消费升级对经济韧性产生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春喜 陶莺 王威
从理论上分析了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10—2019年我国内地247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如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绿色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和发挥信号传递作用驱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增强了城市经济的恢复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转型再造能力,从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非资源型城市中显著,而在资源型城市中不显著,在大型城市具有促进效果,在东部城市、中部城市的影响效果优于西部城市;此外,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人口规模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应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注重提升技术创新质量,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金融 技术创新 经济韧性 作用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粼彤 孟霏 田启波
为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ESDA等方法解析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SPDM模型识别影响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讨论不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1)经济韧性整体呈波动上扬态势,东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最高。(2)经济韧性呈愈发均等化发展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3)经济韧性水平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特征,强韧性省(市)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弱韧性省(市)多位于西部内陆地区,且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4)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单一门槛效应下,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边际递增态势,即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数字金融才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庞金波 顾宇轩
当前数字金融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防止农户家庭返贫和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提升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目标。本研究基于2015—2019年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动态福利函数估计方法测度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指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机制。同时,本研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风险承担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提升中的间接作用,并从数字鸿沟的视角分析了数字金融对不同农户家庭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风险承担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经济韧性影响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3)异质性分析显示,即使在存在数字鸿沟的情况下,拥有高智能手机使用水平、高网络通信支出以及高金融素养的农户家庭,数字金融对其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为制定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建议加强数字金融的普及与应用,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以增强农户家庭的经济韧性,促进可持续农村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钟正生 张璐
春节过后,中国经济呈现出企稳复苏迹象,3月份多数经济金融数据的表现都好于此前预期,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韧性"逐渐形成共识,影响市场定价的宏观要素开始转移到:通胀风险,政策反向微调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复苏情绪演绎后形成新的预期差。笔者认为,第一季度逆周期政策集中发力,带动经济增长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莉 陆森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演化论视角下经济韧性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及金融发展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韧性;作用机制上,数字经济通过扩大金融规模、提升金融效率进而强化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城市群中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金融发展应当围绕实体经济才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金融发展 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树俊 董哲铭
文章运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深入研究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韧性存在正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同时数字化程度、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对经济发展韧性存在促进作用;数字金融能够通过降低煤炭资源依赖度与发展绿色金融进而影响经济发展韧性;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韧性的正向影响在高互联网普及率地区大于低互联网普及率地区,且在长江经济带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沿海经济带与黄河经济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勤林 张冰冰
经济韧性是经济体受到意外冲击后复苏转型的关键,数字金融可以利用新兴技术赋能经济韧性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通过选取全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20年数据,建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进一步研究了城市创业活跃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经济韧性中的调节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情况和数字注意力在数字金融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时的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正向促进效应;在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经济韧性过程中,创业活跃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发挥正向调节和负向调节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数字注意力对数字金融提升经济韧性的影响有显著门槛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罗荷花 叶谊锋
本文基于2015、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测度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结合省级层面数据测度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非农就业转移在数字乡村发展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数字金融素养和政府支持水平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家庭经济韧性提升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基础条件背景下存在差异。为提升农村家庭经济韧性,应加强农村数字基础条件建设,增强数字要素赋能作用,提高农民数字金融素养,建立系统有效的政府支持机制,打通数字乡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卢现祥 段扬睿
基于2008-2019年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度各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水平,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城市经济韧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创新创业和匹配效应两方面机制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产业多样化表现出对数字经济的遮掩效应,这种遮掩效应主要来源于产业相关多样化;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形成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及是否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特质会影响数字经济的作用发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力更大,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对城市经济韧性形成差异性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经济韧性提升作用越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城市经济韧性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效应与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经济能激发新人才资源发展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赋能新创新产出发展活力。并且,数字经济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邻市的经济韧性,其总效应显著为正。城市特质也会影响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程度。应围绕推进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激发人才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及赋能创新活力,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经济韧性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妍霏 叶举 曹杰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我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体系的韧性有着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支持、金融监管能够显著增强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针对粮食体系韧性变化特点,充分释放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潜力;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异质性特点,因地制宜地扶持数字金融发展;适度、有效监管,科学引导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王桂虎
疫情和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下,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韧性,对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演化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从产业重塑、产业创造、创新激励和人力资本扩散等四个层面,探讨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理,并从产业资源配置的视角探讨数字金融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等四个维度构建县域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县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融合具有提升县域经济韧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表现为抵御冲击、分散风险的冲击抵抗能力提升,且表现为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提升;研究还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利于深化产业融合的溢出效应,进而强化了产业融合对县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能。为此,增强县域经济韧性的关键是顺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县域经济发展要盘活存量资源、补给流量资源,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在产业间、城乡间的配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晓东 刘洋 周柯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产业链韧性表现为产业链的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应有序推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等。数字经济时代,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新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产业链不稳、基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应依托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快打造新型数字示范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注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向更完整、更稳定、更强健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早日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是国民经济稳健循环的基础,亦是保障经济社会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省份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产业链韧性水平的效果、作用机制、异质性表现及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链韧性水平,并且,这种影响随着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数字经济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弱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效应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产业链韧性水平。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链韧性 人力资本 技术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