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4)
- 2023(10351)
- 2022(7799)
- 2021(6814)
- 2020(5416)
- 2019(11435)
- 2018(10858)
- 2017(20642)
- 2016(10024)
- 2015(10962)
- 2014(10101)
- 2013(9948)
- 2012(9144)
- 2011(8120)
- 2010(8435)
- 2009(8197)
- 2008(6947)
- 2007(6525)
- 2006(5696)
- 2005(5174)
- 学科
- 济(45815)
- 经济(45780)
- 业(39679)
- 管理(35343)
- 企(35062)
- 企业(35062)
- 融(24924)
- 金融(24924)
- 银(22265)
- 银行(22260)
- 行(21676)
- 中国(19728)
- 业经(17419)
- 技术(16771)
- 产业(15841)
- 方法(13657)
- 地方(13233)
- 财(12649)
- 技术管理(12087)
- 制(11984)
- 农(11908)
- 数学(11148)
- 数学方法(11080)
- 中国金融(11009)
- 信息(9971)
- 总论(9733)
- 信息产业(9638)
- 农业(8724)
- 务(8647)
- 财务(8634)
- 机构
- 学院(139668)
- 大学(136537)
- 济(66034)
- 经济(64925)
- 管理(57941)
- 理学(49825)
- 理学院(49419)
- 管理学(48961)
- 管理学院(48683)
- 研究(43984)
- 中国(40632)
- 财(30826)
- 京(26803)
- 财经(24219)
- 中心(22963)
- 科学(22076)
- 经(22019)
- 经济学(21571)
- 江(21183)
- 经济学院(19650)
- 所(19103)
- 财经大学(18222)
- 融(18220)
- 金融(17852)
- 州(17810)
- 银(17373)
- 商学(17317)
- 商学院(17115)
- 研究所(17069)
- 北京(16792)
- 基金
- 项目(95056)
- 科学(78034)
- 研究(75452)
- 基金(69533)
- 家(58574)
- 国家(58076)
- 科学基金(52434)
- 社会(51762)
- 社会科(49594)
- 社会科学(49588)
- 省(39405)
- 基金项目(36371)
- 教育(32301)
- 划(30874)
- 自然(29635)
- 编号(29498)
- 自然科(29058)
- 自然科学(29056)
- 自然科学基金(28647)
- 创(27860)
- 资助(25575)
- 创新(24905)
- 成果(23103)
- 发(23078)
- 国家社会(22624)
- 重点(21077)
- 制(20633)
- 课题(20304)
- 部(19939)
- 发展(19872)
共检索到219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庄旭东 王仁曾
基于市场参与者视角,探索数字金融对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数字金融有助于拓宽服务边界、丰富交易形式、优化供需衔接与引导创新方向,通过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对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产生影响。进一步检验影响机制后发现,市场创新主体的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在数字金融与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之间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数字金融有助于推动企业创新与改善供需交互,有助于夯实创新基础与促进创新投入,进而通过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间接影响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文章拓展了数字金融相关理论,丰富了关于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的相关文献,有助于从理论上给予市场创新主体信心,加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推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引导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来自市场参与者视角的经验证据,也为增强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促成产业持续高质量创新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有益思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乔彬 赵广庭 沈烁华
企业绿色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内在机制,并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的杠杆水平和提升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积极性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非国有企业、重污染行业企业和中西部企业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明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一是要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给予数字金融政策支持和试错空间,用金融手段助力绿色发展;二是要引导企业以绿色创新为导向,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契机,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三是要根据企业异质性分类施策,积极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董树功 杨峙林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助力区域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地区专利申请数据,就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区域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等分维度及东、中、西部分区域样本的探究发现,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存在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东、中、西部创新的驱动作用也存在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显著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助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异质性 数字普惠金融 中介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杰 王慧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是发展与培养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与强劲动力。本文选取我国2013—2022年31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面板数据对科技创新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科技创新对数字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机制分析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在科技创新赋能数字新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区域异质性研究显示,科技创新对东部地区与高经济发展水平省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强。根植于此,要完善“资源+培养+制度”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关键引擎”;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核心效能”;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夯实科技创新优势地区“辐射带动”基础,进而为数字新质生产力提升有效赋能。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谢绚丽 沈艳 张皓星 郭峰
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省一级数据与用来度量地区创业活跃度的新增企业注册信息相匹配,研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和推广与企业创业之间的关系。在考虑了内生性等因素后,我们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也均对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作用机制的分析中,本文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于城镇化率较低的省份、注册资本较少的微型企业有更强的鼓励创业的作用,这体现出了数字金融普惠性的特征。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业 普惠金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建
随着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数字金融已成为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的重要驱动力。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测度产业链创新指数,利用面板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产业链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产业链创新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对中部、西部地区产业链创新的作用大于东部地区;相较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数字金融对技术密集型产业链创新的促进作用较大;数字金融三个维度均能促进产业链创新,其中“使用深度”作用最大。作用机制分析发现,研发投入是数字金融影响产业链创新的重要渠道。据此,提出打造“数实融合”新格局、增强研发投入力度、扩大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普及范围的对策建议,以期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对产业链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产业链创新 研发投入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庆君 黄玲
在全面实施“双碳”“双控”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政策亦成为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制度创新视角,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区域性政策为切入点,采用PSM-DID研究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试验区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对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具有较强的融资“增益”效应,且对国有企业和低污染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更强。就影响机制而言,绿色金融试验区政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外部融资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鉴于此,应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信息披露,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筱澍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测算区域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创新创业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支持创新和创业两个渠道显著提升了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且无论是富裕度还是发展成果共享程度,这种提升作用都存在。同时,相对于西部、经济欠发达、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和人力资本匮乏的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提升作用在东中部、经济发达、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和人力资本丰富的区域更为明显。基于此,应平衡不同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度,提升其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的整体效率,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杜念宇 赵建
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创新创业区域指数相匹配,运用2011—2018年我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城市创新创业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从创新创业子维度看,数字金融对新建企业、外来投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数等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从区域上看,数字金融对创新创业的驱动效应呈现东部最弱、中部次之、西部最强的特征。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提高金融效率和提高收入三种渠道影响城市创新创业。最后本文提出加强“新基建”建设和实行区域差异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创业 异质性 机制检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毛桃 方徐兵 何启志
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中国29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在采用工具变量处理潜在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西部城市、经济较不发达以及资源型城市所受到的影响较弱;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和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为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彦明
"十二五"以来,山东创新创业环境和科技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突破,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但与广东、江苏等省份相比,成果的转化应用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促进山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成果转化运行体系,推进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创新平台,优化科技要素服务供给。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应用 新旧动能转换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远瞩 包开花 刘家龙
我国平台经济已显示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特征。此时平台创新动力可能不足。而各种价格比较APP的出现使平台用户更容易多归属。因此,明确用户多归属能否促进平台创新,以及找出影响平台创新的主要因素尤为重要,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用户多归属的价格效应和福利效应。本文通过构建双寡头Hotelling模型,在考虑卖方组内网络外部性的情况下,分析并比较了双边用户均为单归属、竞争性瓶颈两种环境下的市场均衡。研究表明:第一,用户多归属能够促进平台创新,这表明平台“二选一”必然会抑制创新,应对其进行反垄断规制。第二,当双边用户均为单归属时,平台创新水平仅取决于创新成本参数;而允许卖方多归属时,平台创新水平还受卖方一系列参数和买方组间网络外部性的影响。第三,在通常情况下,卖方多归属会使买方会员费下降,卖方会员费上升。第四,允许卖方多归属时,买方、卖方和平台企业分别可能会获利,也可能会受损。
关键词:
平台竞争 用户多归属 创新 独占交易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冬
以2010~2020年我国77个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238个非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2712家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机制、实现条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创新,且对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质量基础设施、高等人力资本是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创新的主要传导路径;市场分割在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企业数字创新中产生负向调节效应;随着质量基础设施、高等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特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与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据此,应加快完善数字知识产权管理框架,构筑“一站式”质量基础设施基站,发挥区域联动治理功能,促进企业数字创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晴 孟世超 毛宇飞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基与保障。近年来,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应用持续影响着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然而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现有文献却缺少微观证据。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能提高就业者的小时工资率与工作自主性,降低工作时长;但同时也会抑制其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这种抑制作用在非标准就业者群体中较为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工作满意度的提升效应集中于自雇群体,并通过降低工作时长、增加小时工资率的途径实现;但社会保障项目的参与不足,抵消了数字普惠金融对非标准就业者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进一步考察特定的就业人群,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女性和农民工的小时工资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女性参与社会保障项目。研究结论为中国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稳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指向。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沈炳熙
产品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在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科技在创新思路、物质基础和安全保证等方面支持着金融创新。充分运用科技成果,要摆正金融创新和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运用国外成熟技术和自身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要用金融创新的总体规划来指导科技创新。
关键词:
金融创新 科学技术 金融衍生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