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3)
- 2023(14105)
- 2022(11085)
- 2021(9891)
- 2020(8249)
- 2019(18024)
- 2018(17567)
- 2017(34512)
- 2016(18283)
- 2015(20324)
- 2014(20176)
- 2013(19984)
- 2012(18656)
- 2011(16870)
- 2010(17281)
- 2009(16813)
- 2008(15944)
- 2007(14461)
- 2006(13044)
- 2005(12310)
- 学科
- 济(73328)
- 经济(73201)
- 管理(57042)
- 业(56292)
- 企(46273)
- 企业(46273)
- 方法(29839)
- 融(28587)
- 金融(28585)
- 中国(28112)
- 银(27382)
- 银行(27363)
- 行(26468)
- 数学(26377)
- 数学方法(26159)
- 财(25653)
- 制(23566)
- 农(20603)
- 业经(20199)
- 务(15744)
- 财务(15712)
- 财务管理(15674)
- 贸(15228)
- 贸易(15212)
- 企业财务(15031)
- 体(14933)
- 易(14901)
- 学(13981)
- 农业(13501)
- 产业(12689)
- 机构
- 大学(268574)
- 学院(266902)
- 济(115076)
- 经济(112680)
- 管理(98821)
- 研究(91376)
- 理学(84015)
- 理学院(83110)
- 管理学(81827)
- 管理学院(81341)
- 中国(77633)
- 财(61520)
- 京(55881)
- 科学(52085)
- 财经(47973)
- 所(45813)
- 中心(43590)
- 经(43491)
- 农(41193)
- 研究所(41067)
- 江(40140)
- 经济学(37699)
- 财经大学(35966)
- 北京(35578)
- 业大(35240)
- 经济学院(34185)
- 院(33060)
- 范(32979)
- 师范(32633)
- 州(32489)
- 基金
- 项目(172009)
- 科学(136362)
- 基金(127538)
- 研究(126468)
- 家(111704)
- 国家(110441)
- 科学基金(94020)
- 社会(83426)
- 社会科(79384)
- 社会科学(79365)
- 基金项目(66187)
- 省(65242)
- 自然(58332)
- 教育(57142)
- 自然科(56958)
- 自然科学(56941)
- 自然科学基金(55952)
- 划(55132)
- 资助(51716)
- 编号(50197)
- 成果(42170)
- 部(39156)
- 重点(38832)
- 制(37084)
- 发(36595)
- 创(36313)
- 国家社会(35924)
- 性(34639)
- 课题(34632)
- 创新(34112)
共检索到415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军生 王政杰
居民消费的扩大是双循环新格局下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数字金融的渗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居民消费是打通双循环堵点的关键步骤之一。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并探究了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家庭消费。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消费类别上,数字金融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支出呈正相关。从消费结构来看,数字金融对家庭经常性消费具有显著的影响。传导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网络购物、数字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和商业保险是数字金融影响家庭消费的主要中介变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海燕 岳华 李韫琪
随着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家庭部门"加杠杆"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从数字金融发展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近年来家庭杠杆率上升的解释,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潜在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推动家庭杠杆率的攀升,并对家庭杠杆率的攀升具有长期影响。从数量上看,数字金融发展每增加1%,相应杠杆率将上升0.0058%。在考虑了潜在的内生性后,文章所得结论依然成立。对该影响在不同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杠杆率的提升在有房贷、消费贷和经营贷家庭、中西部地区家庭、25-55岁家庭、农村地区家庭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提高金融可得性、强化支付便利性和降低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而对家庭杠杆率产生积极影响。文章研究结论对制定"数字中国"战略、理解结构性去杠杆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方面提供了有益思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悦 余若涵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6、2018年三期数据,考察了健康状况对家庭风险金融投资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家庭风险金融投资行为,健康恶化,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和比重均显著降低,且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健康状况主要通过医疗负担这一渠道影响家庭风险金融投资参与,健康恶化加重家庭所承受医疗负担,进而促使家庭减少风险金融投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影响在农村家庭和有负债家庭中更为显著,具有城乡异质性和负债异质性,即相较于城市家庭和无负债家庭,农村家庭和有负债家庭更易因健康状况恶化而减少风险金融资产持有甚至退出风险金融市场。提高家庭风险金融投资参与度,要大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减轻家庭医疗负担;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曹直 叶显 吴非
基于2011年、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混合面板数据,探讨幸福感对家庭商业保险消费行为的影响。与已有研究不同,在考查幸福感与整体家庭商业保险的关系的同时,将商业保险的种类差异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幸福感显著提高家庭商业保险参与可能性和家庭商业保险参与规模,这种促进作用主要在整体商业保险和人身保险行为中显现。经年日夜间平均降水量数据进行二阶段工具变量回归检验,上述结论仍然一致。机制路径分析表明,幸福感通过生命预期和社会互动的渠道影响商业保险参与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幸福感对商业保险参与行为的促进作用在收入更高、位于农村地区家庭的组别中更为突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济潍 沈悦
利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企业金融投资,特别是在东部地区、非制造业和CEO具有金融背景的企业中,这种提升作用更为显著;金融发展水平正向影响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投资的驱动作用;数字金融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金融投资;数字金融主要促进了企业对非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而企业成长性能够削弱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投资的驱动作用,这体现了企业金融投资的"利润追逐"动机。研究结论警示了数字金融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规范数字金融发展、优化金融监管、应对金融化挑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金融投资 脱实向虚 利润追逐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余珍 周磊
本文以企业股权融资成本为切入点,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机制、异质性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显著降低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小规模企业组、管理者能力较高组,数字金融对企业股权融资成本的降低效应更加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通过提高企业股票流动性和减少投资者监督成本从而降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最后,本文发现数字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提升了企业价值,丰富了数字金融经济后果相关研究,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阮坚 申么 范忠宝
借助沪深两市上市企业2011~2017年的数据集,研究"数字金融——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并有着显著的动态叠加效果;随着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上升,数字金融对其降低效果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特别地,只有处于较好发展状态下的数字金融,才能发挥对企业融资的"降成本"功效。从传导机制来看,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降低企业杠杆率并减少盈余管理活动的发生,这些都有助于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部门合理有效引导数字金融发展,从而在企业融资"降成本"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何雄浪 陈冰
金融的数字化为金融的普惠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居民的数字金融能力决定性了其能否有效地使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本文使用2015年、2017年、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数字金融能力对家庭资产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力的提升能够显著扩大家庭的资产规模;提升数字金融能力对于扩大低文化程度、老年户主家庭资产规模的作用更为明显;数字金融能力的提高对不同户口类型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影响存在差异,对非农业户口家庭金融资产的促进作用更强;数字金融能力通过促进家庭的风险市场投资行为、扩大家庭风险市场投资规模以及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尤其是金融资产收入等路径扩大家庭资产规模;数字金融能力存在反“马太效应”,资产规模较小的家庭通过提升数字金融能力能够更明显地促进家庭资产的增加。提升数字金融能力有助于缓解金融排斥现象,在增加居民财富的同时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婷婷 温雪 潘明清
数字经济是激活和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引擎,在电商平台的带动下,提升了农村家庭的消费能力。将数字经济影响农村家庭消费的理论机制归纳为两个:一是互联网的“知识溢出效应”刺激农村家庭的消费动机;二是电商平台的“消费释放效应”促使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消费。基于CFPS微观数据,以互联网参与度衡量数字经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参与度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提升互联网参与度是提升农村家庭消费水平的重要动力;互联网能够通过影响家庭的认知和观念,进而影响农村家庭的消费;互联网参与度增强有助于提升农村家庭对网络消费模式的偏好程度,提高家庭消费额。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农村家庭消费能力的提升作用,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网络知识培训力度、完善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互联网参与度 农村家庭消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容 张凯 曹斌 谢铖
数字技术向金融行业的渗透改变了传统普惠金融业态,对家庭部门风险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CHFS2013—2019年四轮微观调查数据,探究普惠金融、数字渗透对家庭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着重考察传统和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差异及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数字渗透均缓解了家庭金融脆弱性。相较于传统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强的缓解效应,能够更为有效地降低家庭金融准入门槛、促进金融信息获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响家庭能力投资和金融资产配置效率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在缓解家庭金融脆弱性方面存在“互补关系”,且在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农村和高脆弱性家庭上表现出更强的互补效应。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瑞晶 王丽媛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数字金融对家庭返贫风险的影响以及家庭财务脆弱性的非线性中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对家庭返贫风险的影响呈U型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返贫风险先下降后上升。第二,数字金融防返贫非线性效应的中介机制是通过家庭财务脆弱性实现的,数字金融的适度运用有利于降低家庭财务脆弱性,防止家庭陷入贫困,但滥用会加剧家庭财务脆弱性,增加返贫风险。第三,金融素养较低、收入较低以及处于低市场化水平地区的家庭更容易遭受数字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推广应用数字金融的同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坚守数字金融的普惠本质,充分发挥数字金融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正向效应;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提升居民的金融素养和抗风险能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明明 闫文杰 杨一帆
基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三期面板数据,采用Probit模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及收入门槛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家庭商业保险需求,其作用路径为通过提高金融可得性、社会互动水平和居民家庭收入提升家庭商业保险参与,政府财政支出在其中起着正向调节作用;第二,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镇、东部地区、高年龄段和高资产家庭的商业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更大;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商业保险购买的影响存在收入门槛效应,在门槛两侧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如果不考虑家庭收入的门槛效应,会高估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家庭商业保险需求的作用。基于此,从提升数字基建水平、提高保险公司数字化服务能力、针对不同收入水平人群设计对应保险产品、关注低收入群体保险需求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商业保险需求 面板门槛模型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黎 魏文君
文章选取2011—2020年A股非金融业企业为样本,对高管薪酬差距如何影响企业金融化、作用机制以及经济后果进行了实证探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差距能够抑制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强财务柔性、高团队稳定性、高分析师关注以及高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组中,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高管薪酬差距能够降低管理者与股东的代理成本、促进企业实体投资水平以及约束管理层短视行为,进而对企业金融化水平起到抑制作用;经济后果分析发现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能够增强企业创新可持续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小燕 张俊英 王醒男
借助2011~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嵌入了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确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在引入企业生命周期后,发现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在金融科技驱动下有着明显的技术创新驱动效果,而金融科技支持衰退期企业只能导致"创新泡沫"。不仅如此,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企业财务费用和金融杠杆来提高创新产出。但是在政府的强监管下,金融科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难以发挥。对此,应提升金融科技供给质量、确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准确导向和完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韧 李志伟
金融效率会制约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点。但现有对金融体系的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产业传导的研究仍存在诸多观点分歧。从金融体系"投入-产出"出发,基于中国2008—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通过对金融技术效率的整体测算和结构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异质性特征与形成传导机制进行相应的统计计量,研究发现:(1)改善金融技术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强金融体系对金融制度改革与金融技术创新的实际吸收利用能力;(2)提升金融技术利用效率的关键又在于整体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包括经济主体多元化、促进产业集聚、加速产业升级、扩大市场开放、鼓励科技创新;(3)金融技术效率改善有助于缓解工业部门的融资约束并提升其投资效率,是推动工业部门降成本、去杠杆、增效率的关键;(4)民营经济发展则对上述机制存在门槛效应,有助于促进金融效率改善到产业效率提升的正反馈循环。综合上述逻辑传导,在金融供给侧改革和工业部门转型升级的政策实践中,应当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核心抓手,依托整体性市场化改革推动金融技术效率尤其是金融技术利用效率的提升;依托金融体系的投入产出效率提升来推动工业部门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