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04)
- 2023(13990)
- 2022(11043)
- 2021(9945)
- 2020(8336)
- 2019(18616)
- 2018(17838)
- 2017(35549)
- 2016(18408)
- 2015(20386)
- 2014(19714)
- 2013(19483)
- 2012(18312)
- 2011(16461)
- 2010(16651)
- 2009(15989)
- 2008(15048)
- 2007(13519)
- 2006(12186)
- 2005(11194)
- 学科
- 济(78198)
- 经济(78107)
- 业(54030)
- 管理(51538)
- 企(42386)
- 企业(42386)
- 方法(37332)
- 银(34721)
- 银行(34575)
- 数学(34321)
- 数学方法(34156)
- 行(32963)
- 融(31859)
- 金融(31859)
- 中国(28505)
- 制(24447)
- 财(23219)
- 农(20986)
- 业经(19723)
- 贸(17963)
- 贸易(17947)
- 易(17430)
- 务(14559)
- 财务(14541)
- 财务管理(14511)
- 农业(14470)
- 地方(14061)
- 企业财务(13936)
- 度(13864)
- 制度(13856)
- 机构
- 大学(265511)
- 学院(261923)
- 济(117968)
- 经济(115816)
- 管理(102895)
- 理学(88562)
- 理学院(87677)
- 管理学(86587)
- 研究(86454)
- 管理学院(86111)
- 中国(81408)
- 财(58797)
- 京(54599)
- 科学(47939)
- 财经(47260)
- 农(46204)
- 中心(44305)
- 经(43237)
- 所(42120)
- 经济学(39136)
- 研究所(38097)
- 江(37929)
- 银(37467)
- 业大(37354)
- 农业(36741)
- 银行(36013)
- 经济学院(35992)
- 财经大学(35796)
- 北京(34533)
- 行(33651)
- 基金
- 项目(174177)
- 科学(137828)
- 基金(130588)
- 研究(126033)
- 家(114782)
- 国家(113490)
- 科学基金(96950)
- 社会(84884)
- 社会科(81087)
- 社会科学(81066)
- 基金项目(68603)
- 省(64934)
- 自然(60377)
- 自然科(59040)
- 自然科学(59021)
- 自然科学基金(58035)
- 教育(56170)
- 划(55285)
- 资助(52833)
- 编号(49303)
- 成果(40093)
- 部(39771)
- 重点(38847)
- 创(37356)
- 发(37300)
- 国家社会(37190)
- 创新(34962)
- 教育部(34787)
- 人文(33883)
- 科研(33841)
- 期刊
- 济(118920)
- 经济(118920)
- 研究(82887)
- 融(58402)
- 金融(58402)
- 中国(47139)
- 财(43384)
- 学报(41230)
- 农(40856)
- 科学(35911)
- 管理(35823)
- 大学(31588)
- 学学(29979)
- 农业(24594)
- 财经(24428)
- 经济研究(21226)
- 经(20755)
- 业经(19340)
- 教育(17994)
- 技术(17552)
- 问题(16445)
- 理论(15839)
- 贸(15393)
- 国际(14390)
- 实践(14339)
- 践(14339)
- 商业(13768)
- 业(13039)
- 统计(12385)
- 技术经济(12196)
共检索到401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永良 凌爱凡
由大型互联网企业驱动的数字金融新业态,因门槛较低而让商业银行排除在外的众多长尾客户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在近年来获得快速的发展。一个基本而无可回避的问题是:数字金融的发展会促进还是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我国1326家商业银行地级市分行的贷款数据匹配后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同时存在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具体地,数字金融广度发展会促进商业银行信贷,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银行贷款增加18.64%;数字金融深度发展会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指数每提高一个标准差,银行贷款减少11.94%。本文分别将上述两种情形称为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在考虑内生性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两种效应依然同时存在。本文还从区域差异性和银行异质性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性影响,并对数字金融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对推动数字金融发展、商业银行转型和金融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夏兵玉 詹宇波
数字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产生了不确定性影响,厘清数字金融和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辩证关系,探寻两者协调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银行局部均衡模型分析数字金融通过存贷款利差和降低银行管理成本两方面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异质影响,借助2011—2019年国内地级市经济数据和数字金融指数实证,研究发现,在发展初期,数字金融正向促进了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但数字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负向影响传统银行信贷业务;进一步探究数字金融分指数的影响,覆盖广度分指数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在初期表现为抑制作用,中长期为促进作用;使用深度分指数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主要表现为促进效应;而数字化程度分指数实证影响不显著。此外,研究发现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数字金融指数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促进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嵩然 马德功
结合2003~2013年我国107家商业银行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对经济周期波动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行为特征、贷款损失准备调整对信贷行为的周期性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1)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整体是逆周期的;(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具有逆周期效应,而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是顺周期的;(3)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逆周期效应在经济下行时期更加显著。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唐亚军 袁淳 孙健 马云飙
本文以某国有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贷款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管理者能力对贷款定价的作用机理与影响结果。本文发现,管理者能力与贷款定价显著负相关,经过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管理者能力影响银行贷款定价是通过降低企业风险、提升企业信息质量和缓解代理冲突实现的。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在民营企业、不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以及处于金融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环境中的企业里,管理者能力对降低贷款利率的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丰富了管理者能力与贷款定价两个领域的文献,也为实践中将管理者能力作为贷款定价因素,激发企业家精神、提升银行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管理者能力 贷款定价 企业风险 信息质量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钟凯 刘一寒 王玥元
金融科技的蓬勃兴起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本文系统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水平越高,绿色信贷业务规模越大,地区数据基础设施和银行人才储备是影响金融科技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助力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其开展绿色信贷的意愿和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金融科技的作用在不同的宏观政策和银行特征间存在差异,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越高、地区金融监管政策越弱、银行类型为区域性银行、银行市场竞争力较低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有助于商业银行精准识别绿色信贷风险、提升绿色信贷效率,开启“绿色银行”时代,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钟凯 刘一寒 王玥元
金融科技的蓬勃兴起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本文系统考察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水平越高,绿色信贷业务规模越大,地区数据基础设施和银行人才储备是影响金融科技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因素。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助力商业银行提升经营效率与风险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其开展绿色信贷的意愿和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金融科技的作用在不同的宏观政策和银行特征间存在差异,当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越高、地区金融监管政策越弱、银行类型为区域性银行、银行市场竞争力较低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强。本文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有助于商业银行精准识别绿色信贷风险、提升绿色信贷效率,开启“绿色银行”时代,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顾海峰 高水文
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数字金融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数字金融通过影响银行收入结构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数字金融-收入结构-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银行竞争度提高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但对数字金融与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关系的调节作用无效;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力度加大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的风险约束有效。该成果可为防控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方先明 孙兆斌
为寻找中国商业银行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基于所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风险比较模型,对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1~2004年的相对风险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依照相对风险程度的高低,14家商业银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及中国银行所构成,安全性较高;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则隶属于风险最高的第三层次,是中国银行业安全的薄弱环节。由于不良贷款率、盈利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比率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改善位于第三层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安全性的关键,应该成为当前银行业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指标体系 风险比较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顾海峰 郑婷
通过分析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分布现状,设计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2009-2013年16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四大商业银行信贷效率较高,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中小商业银行信贷效率相对较低。并以此为依据,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规模水平、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能力等层面给出了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宇翔
随着商业信用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对影响商业信用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重点集中在金融中介或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多元线性模型,分别对山东1683家企业及其中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了商业信用与企业特质、银行信用、行业、经济类型等因素的关系。回归结果验证了影响商业信用的一般结论,证实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替代性是一种常态,而互补性与外在条件有关。本文还证实了中小型企业承受着来自银行和商业的双重信用配给,并分析了造成商业信用配给的主要原因,而缓解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转换机制是弱化商业信用配给的有效方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潘敏 魏海瑞
本文基于我国38家商业银行2003—2012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商业银行高管团队政治关联对其信贷投放行为周期性特征的影响,并考察了高管团队成员年龄与海外教育背景在不同经济周期中对政治关联下的银行信贷投放行为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逆周期特征,高管团队政治关联程度的提高会强化银行信贷投放的逆周期性,但这种效应会随着高管团队成员年龄的提高而弱化。同时,在当前历史阶段,高管团队中具有海外教育背景成员人数的增加或占比的上升不会对政治关联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周期性特征产生影响。
关键词:
高管政治关联 银行信贷 经济周期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潘敏 张依茹
基于我国32家商业银行2003~2011年的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银行信贷行为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并考察了股权结构变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总量增速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变化呈现出显著的逆周期特征,短期贷款占比则与之相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国有股占比的提高均会强化银行信贷总量增速的逆周期性,外资持股比例的增加则会弱化该特征;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国有持股比例较高的银行会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外资股占比较高的银行则会削减短期贷款投放规模。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清波 卜林
采用对年报进行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结合2008—2019年我国92家银行面板数据,考察银行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能够提升经营绩效;降低不良贷款率以及成本收入比是银行金融科技影响经营绩效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规模更大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对经营绩效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资本充足率更高的银行发展金融科技更有效地提高了股本收益率,对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则不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傅顺 裴平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重塑了银行业竞争格局,也给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3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净息差;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但降低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净息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净息差 中介效应
[期刊] 征信
[作者]
黄绍进 李善民
以我国首个信用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的微观数据为样本,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信用声誉对银行信贷决策和农户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发现:信用声誉能够带给农户更多的银行信贷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农户收入越高,信用声誉的激励效应越明显,同时信用声誉在信用体系建设的整村推进模式下激励效应越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动机的数理推导和实证检验——基于美、日、印三国2787家商业银行数据的经验证据
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研究——来自58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信用声誉、银行信贷决策与农户融资成本——来自我国首个信用县的经验证据
金融科技应用与涉农信贷风险——来自980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证据
数字化转型如何挑战“小银行优势”理论——基于183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金融发展、税收规避与银行信贷增长——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资本约束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基于175家商业银行数据的经验研究
金融创新、审计质量与银行风险承受——来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来自中国110家商业银行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