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64)
- 2023(20932)
- 2022(17578)
- 2021(16118)
- 2020(13776)
- 2019(31059)
- 2018(30415)
- 2017(58494)
- 2016(31686)
- 2015(35166)
- 2014(34691)
- 2013(34302)
- 2012(31613)
- 2011(28163)
- 2010(28659)
- 2009(26939)
- 2008(25436)
- 2007(22349)
- 2006(19719)
- 2005(17549)
- 学科
- 济(122176)
- 经济(122029)
- 管理(93066)
- 业(89852)
- 企(73911)
- 企业(73911)
- 方法(58248)
- 数学(50720)
- 数学方法(50088)
- 中国(38163)
- 财(35550)
- 农(32549)
- 融(30563)
- 金融(30561)
- 银(30167)
- 银行(30091)
- 业经(29737)
- 行(28799)
- 学(27572)
- 制(27030)
- 地方(25023)
- 务(23772)
- 财务(23687)
- 财务管理(23612)
- 企业财务(22524)
- 贸(22465)
- 贸易(22444)
- 农业(22152)
- 易(21800)
- 理论(21309)
- 机构
- 大学(444213)
- 学院(440627)
- 管理(173432)
- 济(172239)
- 经济(168406)
- 理学(149615)
- 理学院(147998)
- 研究(145327)
- 管理学(145196)
- 管理学院(144417)
- 中国(118029)
- 京(94623)
- 科学(92194)
- 财(83667)
- 农(77702)
- 所(73224)
- 中心(69942)
- 业大(69295)
- 财经(67079)
- 研究所(66712)
- 江(65904)
- 农业(61450)
- 经(60992)
- 北京(59143)
- 范(55341)
- 师范(54627)
- 州(53947)
- 院(52940)
- 经济学(52501)
- 财经大学(50210)
- 基金
- 项目(305635)
- 科学(238640)
- 基金(222423)
- 研究(216285)
- 家(196433)
- 国家(194821)
- 科学基金(166838)
- 社会(136415)
- 社会科(129407)
- 社会科学(129370)
- 省(119107)
- 基金项目(117261)
- 自然(111176)
- 自然科(108581)
- 自然科学(108547)
- 自然科学基金(106614)
- 划(100581)
- 教育(99137)
- 资助(92628)
- 编号(87425)
- 成果(69886)
- 重点(68581)
- 部(66453)
- 发(63920)
- 创(63194)
- 科研(59605)
- 课题(59445)
- 创新(59115)
- 国家社会(56681)
- 教育部(56615)
- 期刊
- 济(179809)
- 经济(179809)
- 研究(127808)
- 中国(89064)
- 学报(77975)
- 农(68588)
- 科学(66657)
- 财(65049)
- 管理(61059)
- 大学(57771)
- 学学(54333)
- 融(53361)
- 金融(53361)
- 农业(45938)
- 教育(43404)
- 技术(36035)
- 财经(32506)
- 经济研究(29559)
- 业经(29413)
- 经(27721)
- 图书(26512)
- 业(23782)
- 问题(23196)
- 理论(22035)
- 版(21661)
- 科技(20810)
- 实践(20258)
- 践(20258)
- 技术经济(20102)
- 统计(19773)
共检索到653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尹长萍 侯青宏 孙芳城
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考察数字金融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机理及传导效果。研究发现,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数字金融发展能通过资源供给和信息效应两种渠道显著降低审计风险,且当审计师无行业专长、被审计单位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在外部法律环境较好、媒体关注较高时,数字金融对审计风险的抑制效应更强。进一步分析还表明,数字金融能够强化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负向关系。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数字金融影响审计风险的机理,也为深化数字金融改革、审计师决策优化调整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审计风险 资源供给 信息效应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房巧玲 张雨菡 刘明硕
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Python文本分析法构建国家审计信息化指数,实证检验国家审计信息化对金融风险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审计信息化提升了金融风险治理效果,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国家审计信息化通过提升审计质量赋能金融风险治理。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审计信息化对金融风险治理的这一赋能效应主要体现在区域金融化程度较高和区域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葛联迎 张培
数字普惠金融与消费扩容提质协同发展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2011-2021年的省域层面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省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距与不同省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差距、农村居民消费差距的动态互溢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距与不同省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差距和农村居民消费差距之间存在相互溢出效应。具体而言,省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距对不同省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差距、农村居民消费差距均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扩大消费差距),但相比较而言,省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距对不同省域之间农村居民消费差距扩大的影响更强。反过来,不同省域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差距、农村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也会进一步拉大省际之间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差距。相比较而言,农村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更容易导致省际之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距的扩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啸 孙晓娇 王国峰
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通过激励数字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且其使用深度对经济增长、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均是最大的,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的影响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数字创新的作用程度存在区域性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强,对数字创新促进作用在东北地区较强;而数字创新在中部地区的中介作用较大,在西部地区则较小。因此,应当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多方推动数字创新战略实施,形成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格局,促进经济不断增长。
[期刊] 改革
[作者]
冉光和 唐滔
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视角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社会就业的原理及机制,并采用2011—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社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社会就业。相较于国有单位及企业就业,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微企业就业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但会抑制第一产业及部分第二产业的就业,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在优化社会就业结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新基建的投入以提升社会整体就业水平,拓展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个体及私营就业,科学协调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以缓解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社会就业 协调发展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亦春 许文彬
本文以分工为分析起点,以金融风险为落足点,在充分考察、借鉴了各家之长之后,对风险这一基础范畴及金融风险——也即风险在现代经济中的集中表现——进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重新阐释。
关键词:
分工 信息 风险 金融风险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强 陈山漫 童湛雅
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有着显著的影响。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促进家庭风险资产投资,并通过信贷服务传导机制拓展家庭投资理财边界;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影响效应更显著。要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应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多维度提升居民的数字金融素养,共享数字红利。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风险资产 信贷服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娜 张骏
本文通过构建金融科技约束下的银行存贷款收益模型,创新性地将银行风险承担区分为主动风险承担和被动风险承担,从理论层面剖析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地,基于2009—2022年114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金融科技应用对主动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以及银行信贷供给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应用将刺激银行主动承担更多风险,提高商业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水平;银行信贷规模扩张、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均会强化金融科技与银行主动风险承担之间的正向关系,即加剧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承担效应”,且该影响作用在中小银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拓展目前学术界对于银行金融科技经济后果的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以及监管部门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何国华 李洁 刘岩
受制于金融摩擦中微观基础设置的复杂性,鲜有研究在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下对利差形成机制做出详尽的理论分析,以致后续关于最优政策设计的分析进一步受限。本文以一个包含金融中介的一般均衡框架为基础,通过稳态计算厘清了利差形成机制和利差扭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刻画了最优信贷政策与最优审慎政策,剖析了两者的稳态性质及动态稳定效应,为当局金融稳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规范指引。研究发现:利差扭曲限制了社会资本积累,导致产出下降,并在产出与资本积累同时下降时压缩了投资占比,造成非效率出清。最优信贷份额随利差扭曲同向变动,其中信贷政策的初始成本越小,信贷政策越积极;而最优审慎政策消除利差扭曲的方式是给予银行补贴,该补贴随扭曲增加而上升,且最优补贴水平能够完全消除稳态利差。通过对比最优信贷政策与审慎政策的动态稳定效应,本文阐明了两类政策的本质区别,并发现信贷政策的调控时效性要强于审慎政策,而审慎政策的调控潜在效用要大于信贷政策。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虽然最优审慎补贴可完全消除稳态利差扭曲,但银行固有的委托代理本质仍可加剧非效率出清,说明当局在恰当使用稳定政策的同时还需推进金融市场信息公开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何国华 李洁 刘岩
受制于金融摩擦中微观基础设置的复杂性,鲜有研究在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下对利差形成机制做出详尽的理论分析,以致后续关于最优政策设计的分析进一步受限。本文以一个包含金融中介的一般均衡框架为基础,通过稳态计算厘清了利差形成机制和利差扭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刻画了最优信贷政策与最优审慎政策,剖析了两者的稳态性质及动态稳定效应,为当局金融稳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规范指引。研究发现:利差扭曲限制了社会资本积累,导致产出下降,并在产出与资本积累同时下降时压缩了投资占比,造成非效率出清。最优信贷份额随利差扭曲同向变动,其中信贷政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郑海元 王世杰
文章以2010—2019年我国上市A股非金融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以我国制定的"五年规划"为产业政策分析,探究产业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政策的支持会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即相比于没有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金融化程度更低。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不同融资约束程度和不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下,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发现在融资约束程度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低的时候,产业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小玲
从经济理论和中国实践分析政府介入农村金融领域的作用方式,并通过对1998—201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得出不同政府介入方式对农村金融发展起不同作用的结论,指出今后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着重点应在营造信用环境、制定相关法律并付诸实施方面。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农村金融 介入方式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璇 张梅青 唐云锋
基于中国金融安全战略,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构建动态SDM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均存在空间依赖性,并且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存在负向直接影响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结构异质性看,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分别存在负向和正向的直接影响,以及正向和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使用深度仅存在负向直接影响。从区域异质性看,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为正向,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效应均为负向,而西部地区存在负向直接影响和“由促转抑”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从动态视角揭示了数字金融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机制,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刘国城 王会金
当前,我国信息系统安全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其安全性、机密性受到挑战,这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传统审计相比,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更为抽象,程序更为复杂,致使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何科学评估信息系统审计风险成为了IS审计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信息系统审计风险"为切入点,以"AHP"与"熵权"为关键方法,结合信息系统审计的运行环境,构建了"既定风险估值下"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评估模型与"不同风险等级下"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评估模型,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的启示与建议,旨在为IS审计主体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熵权 信息系统审计 风险评估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李海峰
我国金融增长方式的实证考察李海峰五十年代以来,金融增长滞后一直困扰着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各国经济学者的普遍关注。1960年,格列·肖出版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建立了金融增长的动态模型,并充分论证了金融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196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