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1)
- 2023(9172)
- 2022(6787)
- 2021(5666)
- 2020(4576)
- 2019(10052)
- 2018(9229)
- 2017(18496)
- 2016(9326)
- 2015(10333)
- 2014(9902)
- 2013(9968)
- 2012(9356)
- 2011(8410)
- 2010(8559)
- 2009(8294)
- 2008(7054)
- 2007(6227)
- 2006(5364)
- 2005(4827)
- 学科
- 济(50093)
- 经济(50048)
- 业(31916)
- 管理(29942)
- 企(26413)
- 企业(26413)
- 方法(26186)
- 融(25823)
- 金融(25822)
- 数学(24648)
- 数学方法(24564)
- 银(22526)
- 银行(22525)
- 行(21853)
- 中国(18322)
- 财(15343)
- 业经(13485)
- 制(11144)
- 中国金融(11098)
- 产业(10649)
- 务(10554)
- 财务(10541)
- 财务管理(10523)
- 农(10457)
- 企业财务(10246)
- 地方(10193)
- 贸(9401)
- 贸易(9392)
- 易(9170)
- 信息(8959)
- 机构
- 大学(137039)
- 学院(136499)
- 济(66605)
- 经济(65584)
- 管理(55654)
- 理学(49050)
- 理学院(48653)
- 管理学(48089)
- 管理学院(47834)
- 研究(39310)
- 中国(38229)
- 财(33030)
- 财经(27384)
- 京(25522)
- 经(25133)
- 经济学(24138)
- 经济学院(22440)
- 中心(21859)
- 融(21539)
- 金融(21166)
- 财经大学(20981)
- 科学(19027)
- 江(18587)
- 银(17956)
- 商学(17359)
- 银行(17310)
- 商学院(17186)
- 所(16870)
- 农(16741)
- 行(16220)
- 基金
- 项目(95284)
- 科学(77483)
- 基金(73369)
- 研究(71298)
- 家(61904)
- 国家(61425)
- 科学基金(55133)
- 社会(50804)
- 社会科(48824)
- 社会科学(48817)
- 基金项目(38175)
- 省(35645)
- 自然(32513)
- 教育(32265)
- 自然科(31907)
- 自然科学(31905)
- 自然科学基金(31407)
- 资助(30103)
- 划(29108)
- 编号(27242)
- 国家社会(23039)
- 部(22133)
- 成果(21333)
- 创(20883)
- 重点(20822)
- 教育部(20405)
- 发(20374)
- 人文(20129)
- 创新(19505)
- 制(19390)
共检索到197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颖 涂志芳子 王倩
文章运用2011—2021年我国居民生活数据,通过熵值法建立国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国民幸福感有显著提升作用,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上述效应通过提升消费水平、缓解融资约束来实现;同时该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数字金融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在非东部地区显著,在东部地区不显著;且数字金融滞后一年对国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最大,说明其作用于国民幸福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幸福感,应继续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积极促进“长尾群体”享受数字金融创造的福利。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国民幸福感 熵值法 中介效应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尹志超 王丽娜 张诚
稳步提升居民幸福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数字金融发展或是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指数提升的重要因素。运用2013—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上述效应是通过网络购物、保险参与度和金融知识水平等渠道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老年群体、风险厌恶群体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群体的幸福感无显著性影响,反映出数字金融发展可能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因此,为进一步增强居民幸福感,相关部门应继续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提高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和教育水平,积极促进弱势群体享受数字金融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浩杰 张广胜
数字金融发展质量对居民幸福感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2017年数据,检验数字金融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后发现,数字金融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呈U型,即早期低水平的数字金融降低了居民主观幸福感,但中后期高水平的数字金融能有效提升幸福感。这意味着数字金融发展存在两面性,既可能损害居民利益降低幸福水平,也可能通过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增强幸福水平,需要建立完备的数字金融发展与监管体系。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通过影响个体的经济状况、精神状况和主观社会地位作用于主观幸福感。因此,应在完善监管制度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数字金融的建设力度,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多品类的金融服务体系,为居民增强幸福感赋能。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欣 程振锋 王国成
旅游业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提升国民幸福感。基于体验价值这一全新视角,聚焦旅游的微观家庭团体,采用准自然实验样本和具有大数据关联分析特点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家庭成员幸福感的重要组成要素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家庭旅游过程中,旅游体验通过感官及功能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等对家庭旅游参与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旅游参与行为显著影响着家庭成员主观幸福感。研究结论明晰了旅游体验因素对家庭旅游参与行为的影响作用机理,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及国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借鉴与经验证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马鹏 张威
源于服务接触理论中的游客互动是旅游体验中的本真性表达,其质量影响游客体验价值与主观幸福的程度,而这种互动在民宿旅居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和频繁。本文在梳理互动内涵和结构维度的基础上,阐述了游客互动、体验价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假设模型。实证检验表明在民宿中游客互动并不能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体验价值在两者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其中干扰行为对体验价值的影响不显著,而帮助行为的作用大于友好交流。情感性体验价值和社会性体验价值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显著,而认知价值的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游客互动 体验价值 主观幸福感 民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求川 马梦莹 李响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本文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这一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高学历居民和低年龄段居民中尤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改善地区经济环境、提升地区GDP水平;在微观层面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杰 王宗林 罗剑朝
为研究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农民创业中介视角,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考察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创业在数字金融使用和农民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通过Oprobit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异质性及其对农民幸福感影响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能显著提升农民幸福感;创业在数字金融使用影响农民幸福感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推进农民创业是数字金融使用提高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相比于数字理财和数字信贷,数字支付最有助于提高农民幸福感;数字金融使用最有利于提高女性、已婚、年龄在60岁以上及低学历农民的幸福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东 张郁杨
本文以总体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两个维度衡量农村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与SEM模型检验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养老依然是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正逐步弱化;社会养老缺口明显,新农保虽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对幸福感的作用仍然有限;自我养老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最高;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幸福感严重依赖于自我经济能力、老年服务设施等养老要素。
关键词:
养老模式 幸福感 农村老年群体 空巢老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艳艳 王鹏飞 魏翔
文章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年)》中2019年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实证分析了老年人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休闲时间配置模式可以分为一般休闲型、自我休闲型、家庭友好型和运动时尚型4种类型。其中,运动时尚型和自我休闲型休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家庭友好型和一般休闲型休闲模式并未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在克服了内生性和稳健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时尚型休闲模式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进而促进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此外,还对不同性别、居住地、收入与婚姻状态的群体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关键词:
老年人 休闲模式 身心健康 主观幸福感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林 周舒影
数字普惠金融一直被视为缓解农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论文基于31个省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农村贫困的总体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农村减贫效应,使用深度分指数的减贫效应最显著;从传导途径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增长效应、收入分配效应这两个途径来缓解农村贫困;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具有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得到了显著提高;当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减贫效应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态势。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地区贫困状况应完善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居民的减贫增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美秀 王夏华 汪正忠
文章利用CGSS 2006的数据,对教育水平对幸福感指数的影响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对幸福感的影响先呈现促进效应后转变为抑制效应,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幸福感先递增再递减。在实证过程中发现,要得到这种结果加入二次项并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是通过先对总体样本分组,再利用Ordered?Probit模型的边际概率效应却能够说明这种现象。
关键词:
教育水平 幸福感 统计检验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娟娟
依据2013-2017年CHFS三期面板数据,利用面板Probit、倾向得分匹配等模型,考量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缴存公积金对居民幸福感正向影响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存在住房产权与住房贷款、收入水平以及工作单位属性的差异,对有房有贷和无房群体、中等收入以及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群体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提高居民自有产权住房拥有率和未来购房可能性影响幸福感。鉴于此,应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降低制度对于首套住房的贷款利率,切实保障住有所居。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幸福感 住房消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方能胜 郭福森 路晓蒙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数字金融普惠指数(DFIIC)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深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非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但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整体上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幸福感,体现了老年群体中数字鸿沟的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一定学历、社会互动高以及偏好风险的老年群体,能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下降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发展适合的数字普惠金融减少老年人数字鸿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老年人幸福感 数字鸿沟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付会敏 江世银
基于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金融科技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文利用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模型,对金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来看,金融科技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中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技术投入是金融科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3)金融科技的经济增长效应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金融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边际递减,一味地发展金融科技未必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4)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不同维度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金融科技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出地域差异特征。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将金融科技发展控制在合理区间,确保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
金融科技 经济增长 门槛效应 技术投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新春
在数字技术重塑普惠金融的背景下,文章实证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有直接驱动效应。从结构角度分析,将数字普惠金融细分为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分别研究后发现,覆盖广度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效应要略强于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作用则并不显著。从区域角度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的驱动效应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就作用渠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薪酬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影响城市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