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37)
- 2023(19405)
- 2022(15981)
- 2021(14337)
- 2020(12234)
- 2019(27294)
- 2018(26684)
- 2017(51620)
- 2016(27963)
- 2015(30988)
- 2014(30688)
- 2013(30636)
- 2012(28136)
- 2011(25349)
- 2010(25662)
- 2009(24581)
- 2008(24186)
- 2007(22178)
- 2006(19354)
- 2005(17719)
- 学科
- 济(120896)
- 经济(120736)
- 业(105676)
- 管理(95680)
- 企(92947)
- 企业(92947)
- 方法(53116)
- 数学(43307)
- 数学方法(42950)
- 财(39065)
- 业经(37233)
- 农(36762)
- 中国(32513)
- 制(29865)
- 融(29595)
- 金融(29591)
- 银(28473)
- 银行(28415)
- 行(27298)
- 务(26946)
- 财务(26899)
- 财务管理(26850)
- 农业(25561)
- 企业财务(25558)
- 地方(23148)
- 贸(22600)
- 贸易(22587)
- 技术(22086)
- 易(22005)
- 学(21364)
- 机构
- 学院(411024)
- 大学(406748)
- 济(173816)
- 经济(170453)
- 管理(159778)
- 理学(137506)
- 理学院(136086)
- 研究(135489)
- 管理学(134093)
- 管理学院(133334)
- 中国(109141)
- 京(84197)
- 财(83783)
- 科学(82912)
- 农(78567)
- 所(69662)
- 财经(66281)
- 业大(64056)
- 中心(63836)
- 研究所(63036)
- 江(62860)
- 农业(62215)
- 经(60087)
- 经济学(54008)
- 北京(52228)
- 州(49739)
- 经济学院(49117)
- 财经大学(49059)
- 院(48121)
- 范(47110)
- 基金
- 项目(271866)
- 科学(214231)
- 基金(199470)
- 研究(193073)
- 家(175500)
- 国家(174007)
- 科学基金(149338)
- 社会(125518)
- 社会科(119306)
- 社会科学(119274)
- 省(107380)
- 基金项目(105467)
- 自然(97393)
- 自然科(95188)
- 自然科学(95155)
- 自然科学基金(93587)
- 划(89266)
- 教育(86646)
- 资助(80875)
- 编号(75548)
- 重点(61224)
- 成果(60171)
- 部(59683)
- 创(59571)
- 发(58641)
- 创新(55165)
- 业(54234)
- 国家社会(52807)
- 科研(52595)
- 制(52472)
- 期刊
- 济(191492)
- 经济(191492)
- 研究(116210)
- 中国(78487)
- 农(72877)
- 财(68991)
- 学报(68212)
- 管理(61889)
- 科学(61518)
- 大学(50995)
- 融(49923)
- 金融(49923)
- 学学(48969)
- 农业(48342)
- 技术(34258)
- 财经(33953)
- 业经(33071)
- 教育(31093)
- 经济研究(30558)
- 经(29263)
- 业(27983)
- 问题(25454)
- 技术经济(21986)
- 版(20650)
- 贸(20202)
- 商业(19784)
- 财会(19061)
- 现代(19059)
- 科技(18947)
- 理论(18645)
共检索到6112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伟
基于2015—2020年省份面板数据,本文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驱动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可显著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且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特征;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通过驱动技术创新,间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进一步检验发现,产业集聚和政府补贴均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门限检验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具有单一门限效应,而政府补贴对数字金融的影响在全样本、东中部地区具有双重门限效应,在西部地区具有单一门限效应。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推动技术创新赋能,促进数字金融与制造业产业链深度对接;优化政府补贴方式,提升政府干预效能;推动制造业产业集聚成“群”,凝聚产业链发展合力等,以期为新时期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供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伟
选取中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在2016年后、盈利能力较强产业链、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以及东部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据此,应多措并举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制造业产业链针对性发展战略、打造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直通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媛媛
本文采用2011-2021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物流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物流发展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数字物流发展对东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对西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影响相对较弱;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物流发展通过促进产业升级这一条路径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产生正向影响。最后,就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岿然 孙溢 李匡义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然成为新时期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1年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度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韧性水平,分析数字金融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供应链韧性,在经过剔除异常数据与内生性处理后该结论依旧成立;选取技术创新和企业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可以分别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调节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监管对数字金融与供应链韧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在数字金融背景下提升供应链韧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 李航宇 张婷
文章从抵抗能力、恢复能力、演化能力和政府力量4个层面构建产业链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并基于动态组合赋权—TOPSIS方法构建了产业链韧性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上市公司数据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总体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14条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法分析了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空间差异以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各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水平、驱动因素和薄弱环节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金属制品产业链的韧性比较大,而纺织服装服饰、造纸及文教体育用品以及其他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较小。(2)按照产业链韧性的时序变化可以将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划分为波动向好型、波动回转型和波动下滑型3种类型,多数制造业产业链在稳定中向好发展。(3)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东部、西部的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均有上升趋势,中部地区有下降趋势。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区域间差距有扩大趋势。为增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缓解地区差距,文章提出了固链、强链以及推动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韦帅民
数字创新韧性增强能够推动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选取2012—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韧性能够显著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创新韧性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融合以及优化金融结构间接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创新韧性的促进效应仅在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大型企业及高金融监管强度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创新韧性可发挥产业升级效应,驱动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韦帅民
数字创新韧性增强能够推动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选取2012—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韧性能够显著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创新韧性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融合以及优化金融结构间接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创新韧性的促进效应仅在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大型企业及高金融监管强度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创新韧性可发挥产业升级效应,驱动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栋
选取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高技术制造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且研究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提升作用在优质企业、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东中部地区企业内更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两条作用路径,影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对此,提出健全数字金融治理机制、推动产业链高端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栋
选取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高技术制造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且研究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提升作用在优质企业、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东中部地区企业内更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两条作用路径,影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对此,提出健全数字金融治理机制、推动产业链高端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建红 王冰 闫乐 瞿皎姣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以及消费升级和研发投入强度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升级、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中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和双重门槛效应。进一步的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仅对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起到提升作用,消费升级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强度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普惠金融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研究,为高技术制造业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创新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会艳 陈优 谢家平
基于2012-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和因子分析,分别构造了企业层面数字赋能和供应链韧性指标,实证揭示了数字赋能对我国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数字赋能可显著促进制造业供应链韧性。(2)数字赋能对制造业供应链韧性的强化作用受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密集度、区域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化影响。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供应链韧性 制造业供应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玉玺 程创业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在构建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熵权法评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关系趋于增强,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趋缓,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2)空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度呈现“点状分散-块状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极度失调、低度协调区逐渐消失,逐渐形成西北、西南方向“陷落”的空间格局。3)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协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协调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家廷 何金凤 顾谦农
增强发展韧性是我国制造业抵御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22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动态门槛效应模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和差分GMM模型,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制造业发展韧性存在差距,但整体上呈现缩小趋势;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发展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存在动态门槛效应;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存在企业、行业和区域异质性。从作用机制来看,技术创新具有中介效应,融资约束和外源融资发挥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此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还存在显著的行业与地区同群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何茜茜 高翔 黄建忠
工业机器人凭借其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应用在制造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广泛应用已成为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战略工具。本文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从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双侧视角,探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对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增强了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采用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策略和进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显著;具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从影响机制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资本深化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生产率效应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影响中的来源风险、断裂风险和行业扩散效应。本文为运用智能化、自动化手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助力中国制造业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