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92)
2023(18003)
2022(14328)
2021(13341)
2020(10792)
2019(24289)
2018(23337)
2017(44055)
2016(23808)
2015(26724)
2014(25965)
2013(25404)
2012(23799)
2011(21683)
2010(21763)
2009(20349)
2008(19395)
2007(17212)
2006(15088)
2005(13689)
作者
(68594)
(57962)
(57060)
(54487)
(36309)
(27898)
(25898)
(22508)
(22062)
(20414)
(19863)
(19193)
(18206)
(18137)
(17875)
(17592)
(17021)
(16873)
(16610)
(16494)
(14330)
(14150)
(13978)
(13155)
(13098)
(12888)
(12628)
(12619)
(11639)
(11470)
学科
(102644)
经济(102531)
(70043)
管理(58920)
(51235)
(46097)
企业(46097)
方法(42845)
数学(39360)
数学方法(39101)
中国(35031)
农业(33997)
(28650)
金融(28649)
业经(27521)
(26588)
银行(26546)
(25679)
(25562)
(22633)
(21395)
贸易(21381)
(20898)
地方(20854)
(17793)
(15526)
(15230)
财务(15209)
财务管理(15176)
(14998)
机构
大学(339029)
学院(335150)
(147733)
经济(145184)
管理(124411)
研究(121266)
理学(108111)
理学院(106868)
管理学(105121)
管理学院(104510)
中国(98064)
(76393)
(72614)
科学(71739)
(65611)
(60801)
农业(59140)
中心(57583)
业大(56032)
研究所(55575)
财经(53124)
(49003)
(47894)
经济学(47452)
北京(46296)
(43470)
经济学院(43168)
师范(42959)
(42450)
财经大学(39824)
基金
项目(230673)
科学(182117)
基金(170462)
研究(167311)
(151193)
国家(149609)
科学基金(126581)
社会(111277)
社会科(105479)
社会科学(105451)
基金项目(89161)
(87534)
自然(79210)
自然科(77441)
自然科学(77417)
自然科学基金(76120)
教育(75182)
(74794)
资助(68639)
编号(64955)
成果(53342)
(52412)
重点(52153)
(50851)
(48808)
国家社会(47995)
创新(45545)
课题(45373)
教育部(44801)
大学(44679)
期刊
(158154)
经济(158154)
研究(102392)
(77984)
中国(70795)
学报(59867)
农业(52603)
科学(52565)
(47509)
(47275)
金融(47275)
大学(46717)
学学(43351)
管理(40388)
教育(35305)
业经(30095)
财经(26669)
(26093)
经济研究(25995)
技术(23044)
(22953)
问题(22212)
世界(19261)
(18459)
(18085)
国际(16199)
业大(16033)
农村(15882)
(15882)
科技(15432)
共检索到509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傅秋子  黄益平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加入工具变量的面板数据回归,研究了数字金融对不同类别农村正规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减少了农村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群体受影响更明显,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村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其中教育水平较高、有网购习惯的群体需求被激发较多,反映出数字金融提升效率、促进消费的多维度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需求正受到数字金融发展的深刻影响,可为未来农村金融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罗娟  李宝珍  
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县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居民间的消费不平等程度。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缩小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以及对居民消费水平边际影响的差异两种方式来降低消费不平等程度。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减少消费不平等的效应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债务收入比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家庭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随着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增加,数字普惠金融缩小消费不平等的作用逐渐减少;相对于未接受过教育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教育水平较低家庭的消费不平等的效应最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汉飞   吴童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并且对各个收入水平点的农村家庭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即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机制分析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在数字普惠金融使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金融素养存在调节效应。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要继续加大投入,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同时要加强数字基础知识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普及工作,化解他们由于不了解而不敢使用或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现实尴尬困境,从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方观富  许嘉怡  
利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使用固定效应和工具变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就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居民的就业,增加了工作收入;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居民就业和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数字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和成本的影响相对较小;数字普惠金融的就业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非农就业和私企就业规模的扩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女性、低教育程度等传统就业弱势群体的正面影响更大,对城市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就业促进作用也更大。因此,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强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同时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移动互联网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易行健  周利  
本文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且这一促进效应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低收入阶层家庭更为明显,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除覆盖广度外,使用深度以及使用深度指标中支付、保险与货币基金这三个子指标均显著促进居民消费;(2)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便利居民支付两种机制促进了样本期的居民消费;(3)使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将数据集替换为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结论比较稳健和可靠;(4)人力资本差异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当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能力越强时,数字普惠金融对样本期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5)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衣着、居住、日用品、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支出;(6)家庭债务收入比的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仅仅促进了中低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而对高债务收入比家庭的消费支出却存在不显著的抑制效应,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确实增加了家庭的债务收入比,因此在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也需提防居民家庭债务的过度和过快增长。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正平  王琼  
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农户的资金约束,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利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影响及其动态效应,并从地区、地形和土地种植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时间逐渐减弱;(2)相比使用深度,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增加对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更大;(3)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本替代劳动的促进作用在北方、山区和大农户中表现得更明显。上述研究结论对于数字金融时代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董志勇  
本文回顾了之前有关农村借贷的文献。基于"北大-花旗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我们对数据结果进行初步描述。根据调查,大多数农村家庭可以在需要时获得信贷;他们会根据不同用途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借款。家族间的零利率贷款和向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是信贷的两个主要来源;超过一半的贷款是亲朋间的免息贷款。调查也显示出,很多家庭对于申请贷款没有信心。另外,"利率太高"和"申请程序繁琐"、"没有足额贷款保证"也成为贷款的障碍。研究还发现,从农村合作信用社获得贷款的决定性因素是"偿付能力"和"个人信誉",而后者其实也可以被解释为"偿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强   陈山漫   童湛雅  
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有着显著的影响。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风险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促进家庭风险资产投资,并通过信贷服务传导机制拓展家庭投资理财边界;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影响效应更显著。要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应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多维度提升居民的数字金融素养,共享数字红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伟  杨海芬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经济增长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及机会平等效应有效改善农村家庭创业的外部环境;微观层面上通过信息传递效应、社会网络效应及信贷资源获取效应有效提升农村家庭创业能力。未来我国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创业农村家庭提供精准化数字金融产品,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促进农村家庭创业财富提升的有效渠道。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成奎   任飞容   白积洋  
利用中国家庭调查微观数据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平等的直接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直接降低了城市和农村地区贫困的持续性,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和增长效应,但对收入不平等具有马太效应,而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库兹涅茨效应和门槛效应。机制分析发现,城乡居民在银行贷款可获得性和贷款额度、居民创业成功概率以及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的差异性,解释了马太效应存在的原因。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减轻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马太效应。因此,应当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知识的宣传和传播,同时实施合适的财政政策,这是减轻数字普惠金融收入分配马太效应的有效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宋文豪  黄祖辉  叶春辉  
本文基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渐进倍差法、PSM-DID方法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村家庭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村家庭选择务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农村家庭选择务工主导型和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可以通过提升家庭金融资本、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和增强社会信任程度促进农村家庭选择非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原本选择务农主导型生计策略的家庭而言,数字金融使用促进这类家庭的生计策略向非农化转变;对于原本选择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的家庭而言,数字金融使用不仅促进这类家庭继续选择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还可以增大其选择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而对于原本选择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的家庭而言,数字金融使用会强化这类家庭继续采取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数字支付和数字理财会显著提升农村家庭选择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的概率;而数字支付和数字借贷对农村家庭选择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为促进中国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将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评论》编辑部,计划于2021年9月4日-9月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主题为"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测度、影响与展望"的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第六届学术年会暨《金融评论》专题研讨会,现向海内外学者公开征稿,选题包括但不限于: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亚飞   谢小飞   吕剑平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Heck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等模型,分析农户互联网使用对农地流转市场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打破了村庄熟人信任交易格局,促进了农地非熟人流转。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增强社会信任以及改善金融素养等路径,激励农户出于营利性动机与非熟人进行农地流转交易。异质性分析发现,使用移动互联网和户主中高受教育水平的农户家庭,互联网使用对其农地非熟人流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使用传统互联网和低教育水平农户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应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农地流转”服务体系,重视农户互联网技能培训和文化水平提升,以有序推动农地流转市场转型。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勋  王雪  
本文将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匹配,考察了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对居民家庭风险平滑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居民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和农村家庭的风险平滑能力。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既提高了居民家庭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进行风险分担的能力,也提高了居民家庭的自我保险能力;这两方面机制共同提升了居民家庭的风险平滑能力。然而,传统的银行信贷并未显著改善家庭的风险平滑能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韧  许豪  张双双  
采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Probit和Tobit模型分析了子女结构对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检验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发现:子女数量会显著降低家庭股票投资的广度与深度,而对其他风险性金融资产则无显著影响;育有男孩的家庭会显著降低对股票及其他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倾向,而育有女孩的家庭则与之相反;二孩家庭子女结构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不显著,且相关的异质性、稳健性分析均支持这一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