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94)
2023(17591)
2022(14148)
2021(12751)
2020(10702)
2019(24005)
2018(23285)
2017(44967)
2016(23652)
2015(25896)
2014(25052)
2013(24776)
2012(22213)
2011(19506)
2010(19289)
2009(18169)
2008(17109)
2007(14996)
2006(12888)
2005(11564)
作者
(66127)
(55027)
(54668)
(51646)
(34787)
(26417)
(24795)
(21429)
(21110)
(19315)
(18628)
(18399)
(17306)
(16994)
(16955)
(16850)
(16316)
(16124)
(15838)
(15741)
(13477)
(13343)
(13110)
(12564)
(12485)
(12291)
(12153)
(11917)
(10817)
(10626)
学科
(100803)
经济(100702)
(95079)
(86143)
企业(86143)
管理(80795)
方法(48559)
数学(40091)
数学方法(39698)
业经(34465)
(33933)
银行(33786)
(32482)
(32226)
(30686)
金融(30685)
(30604)
(27538)
中国(27514)
(24384)
财务(24344)
财务管理(24317)
企业财务(23157)
农业(22445)
技术(19596)
(18376)
贸易(18361)
(17950)
理论(17388)
地方(17335)
机构
学院(330037)
大学(324006)
(142404)
经济(140028)
管理(137395)
理学(119348)
理学院(118290)
管理学(116651)
管理学院(116060)
研究(98183)
中国(88820)
(66867)
(64699)
(58626)
科学(57732)
财经(54552)
中心(49867)
(49861)
业大(49644)
(48089)
(46613)
农业(46518)
经济学(44812)
研究所(42560)
经济学院(41001)
财经大学(40908)
商学(39173)
北京(38910)
商学院(38824)
(38734)
基金
项目(228037)
科学(182447)
基金(170690)
研究(162997)
(148813)
国家(147526)
科学基金(129849)
社会(108806)
社会科(103679)
社会科学(103654)
基金项目(90779)
(89163)
自然(84734)
自然科(82934)
自然科学(82912)
自然科学基金(81503)
(73767)
教育(73692)
资助(68397)
编号(63308)
(51195)
重点(50745)
(50271)
(48465)
成果(47462)
创新(47182)
(46858)
国家社会(46580)
科研(44526)
教育部(43915)
期刊
(145783)
经济(145783)
研究(89649)
中国(55879)
(55042)
管理(53525)
(53398)
金融(53398)
(52923)
学报(48762)
科学(46175)
大学(37908)
学学(36816)
农业(34563)
技术(29033)
财经(27671)
业经(26272)
(23759)
经济研究(23515)
(20864)
教育(20426)
问题(19255)
技术经济(18040)
财会(16570)
商业(16296)
理论(15915)
现代(15725)
统计(15142)
(15009)
(14998)
共检索到4780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军航  刘书畅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金融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新的应用环境,这对于促进实体企业增值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以2017~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影子银行视角,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价值提升的促进效应,并研究影子银行在两者之间所产生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且其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内陆地区更为明显;影子银行产生负向调节作用,抑制了数字金融对企业价值的提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香花  王倩  李世辉  
基于资本“脱实向虚”的结构性矛盾以及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逐渐趋同的背景,本文选取我国2008—2020年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样本,从行业层面探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同伴效应。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存在同伴效应。机理检验发现,学习效应和行业竞争不足构成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同伴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的企业更容易受到同伴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同伴效应对企业财务风险和企业价值分别产生了“U型”和“倒U型”影响。本研究为理解我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正确引导和监管影子银行提供了参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桂荷发  张春莲  王晓艳  
以2003—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该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子银行化行为会抑制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会降低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这种抑制效应会因产权属性、融资约束的不同而不同,即国有企业的影子银行化业务对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抑制效应更强,而融资约束越强的企业其影子银行化业务对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抑制效应更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文章从数字金融的视角出发,以2011—2020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且在分析师关注度、研报跟踪数量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监督治理下,数字金融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下,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降低作用仍然显著;作用机制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两条路径来改善企业对影子银行融资渠道的依赖性,进而降低企业影子银行化。研究结论可为抑制非金融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和防止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瑶   黄贤环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表现出“马太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来实现。同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组,数字金融发展更是助推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而非金融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数字金融发展对其影子银行化的助推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雯雯   王书华  
改善金融错配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H-K模型基础上,将非金融影子银行要素引入企业生产函数,并以2008—202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适度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能够改善企业金融错配,但过度发展则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错配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通过企业资金成本影响金融错配程度。扩展性分析发现,以“投资替代”动机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实体经营产生“挤出效应”。据此,应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合理运用影子银行业务,以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肖崎  熊婷慧  
近年来,非金融企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重点关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这类近期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活动,基于2007-2018年的季度数据和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从社会总体流动性和货币流动性两个层次,研究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宏观流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促进我国社会总体流动性,增加社会融资总量;社会融资总量的增加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规模扩大。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规模对货币流动性影响不大,略有挤出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军航  卢传家  
本文基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以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可以抑制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在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在CEO权利较大的企业中和CEO权利较小的企业中均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负相关关系依然显著,但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孙继国  
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为防范金融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抑制资金“脱实向虚”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显著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解决跨平台数据共享问题,作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促进企业主业投资,进而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在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处于金融监管较强地区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为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韩珣  
随着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充当"实质性信用中介"或"间接参与影子信贷市场"的方式开展影子银行业务。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有何影响,风险又通过何种机制在企业部门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进行传导?本文利用2004—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会增加经营风险,在融资约束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中,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对经营风险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当企业通过委托贷款或者民间借贷方式,作为信用中介向资金需求方融出资金时,借款方的还款风险会降低贷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且通过"会计账户机制"传导到贷款方,进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当企业部门通过购买"体制内影子银行体系"发行的各种"类金融产品"间接参与到影子信贷信用链条中,整个金融体系的波动将通过"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增加企业预期收益的波动性,从而加剧经营风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贤环  姚荣荣  
本文以我国"沪港通"和"深港通"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10—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提高企业外部监督治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主业投资等渠道,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管理层代理问题较少、媒体监督较强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开放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效应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深化和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及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韩铭辉   肖崎   韩永辉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明显。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高维特征,本文引入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高维VAR模型中,利用滚动回归方法构建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关联网络,并从总体、行业门类与行业大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跨部门传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关联水平呈阶段性变化,且在风险集聚时期会出现显著上升;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间都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房地产业是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的主要路径之一;银行业系统中的重要性银行一般都是风险净溢入单位,证券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出单位,保险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入单位;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会挤出实体投资,并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动性,提高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净溢出效应,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从顶层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关注非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情况,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二是加强对非金融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于博  罗玉玲  
本文以2009-2019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年度数据为样本,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强化约束预期、激励预防性动机,导致企业提高预防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水平;但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会通过抑制流动性来制约资产价格泡沫,从而弱化投机性金融资产的配置,进而抑制金融化。(2)除直接影响外,存在"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企业金融化"的间接影响机制。紧缩性政策会激励影子银行发展,这一方面缓解了企业预防性动机,降低了预防性金融资产配置;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金空转和资产价格泡沫,激励企业逐利性金融资产的配置,推升了金融化水平。(3)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尽管紧缩政策通过传统信贷和影子信贷对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影响截然不同,但借传统银行信贷渠道抑制投机与金融化,仍是紧缩性政策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本文拓展了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路径分析,为监管当局强化影子银行监管,引导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宗莹萍  司登奎  孙越  
尽管影子银行能够发挥“类金融”作用并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流动性以应对非预期外部冲击,但由于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在长期将会对企业带来反噬的不利后果。文章基于风险承担视角,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考察非金融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对其自身风险承担所形成的反噬作用。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显著加剧企业风险承担,且非金融企业涉足影子银行业务每增加1单位,企业风险承担平均增加0.197单位,上述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制度质量较低和投资机会较少的企业中更为显著。降低投资效率与恶化信息披露质量是非金融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对其自身产生反噬作用的潜在机制。文章既为非金融企业涉足投资端的影子银行业务所形成的经济后果提供了丰富且稳健的经验证据,也能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安兵  龚星宇  陈创练  黄寰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企业从事影子银行活动的分析框架,以此为基础,利用2006—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风险承担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开展影子银行业务会显著提高其风险承担水平,这一结论在利用“资管新规”政策构建工具变量回归等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高融资约束企业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更强。机制检验表明,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和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分别通过会计账户关联机制和金融风险传染机制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削弱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风险承担效应,且价格型货币政策更有利于缓解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效应,数量型货币政策则有利于缓解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的风险承担效应。本文为中央银行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带来的风险提供了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