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59)
- 2023(11054)
- 2022(8317)
- 2021(7233)
- 2020(5835)
- 2019(12394)
- 2018(11607)
- 2017(21730)
- 2016(11250)
- 2015(12134)
- 2014(11650)
- 2013(11405)
- 2012(10228)
- 2011(9040)
- 2010(9107)
- 2009(8634)
- 2008(7463)
- 2007(6645)
- 2006(5789)
- 2005(5192)
- 学科
- 济(46246)
- 经济(46201)
- 业(40214)
- 管理(37235)
- 企(33187)
- 企业(33187)
- 融(25199)
- 金融(25199)
- 银(22576)
- 银行(22538)
- 行(21866)
- 方法(19386)
- 中国(18825)
- 数学(17502)
- 数学方法(17392)
- 业经(14736)
- 技术(14670)
- 财(14351)
- 农(12953)
- 制(11577)
- 产业(11208)
- 中国金融(11089)
- 贸(10743)
- 贸易(10734)
- 易(10543)
- 务(10034)
- 财务(10013)
- 财务管理(10000)
- 信息(9829)
- 农业(9820)
- 机构
- 学院(161272)
- 大学(160743)
- 济(69969)
- 经济(68728)
- 管理(63453)
- 理学(55511)
- 理学院(54976)
- 管理学(54167)
- 研究(53956)
- 管理学院(53890)
- 中国(47178)
- 科学(33213)
- 农(32792)
- 京(32464)
- 财(30493)
- 业大(27745)
- 中心(27711)
- 所(26797)
- 农业(26160)
- 财经(25127)
- 研究所(24792)
- 经(23092)
- 江(23091)
- 经济学(22710)
- 经济学院(20959)
- 北京(19807)
- 融(19494)
- 院(19349)
- 金融(19150)
- 财经大学(19068)
- 基金
- 项目(116970)
- 科学(92380)
- 基金(86848)
- 研究(80664)
- 家(78272)
- 国家(77631)
- 科学基金(66518)
- 社会(54560)
- 社会科(52261)
- 社会科学(52246)
- 基金项目(45941)
- 省(45935)
- 自然(43060)
- 自然科(42175)
- 自然科学(42163)
- 自然科学基金(41456)
- 划(38496)
- 教育(35202)
- 资助(33726)
- 编号(30421)
- 创(26754)
- 重点(26423)
- 发(25550)
- 创新(25102)
- 部(24851)
- 国家社会(24294)
- 科研(22744)
- 业(22542)
- 计划(22484)
- 成果(22448)
共检索到235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学涛
技术进步偏向不仅是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现有文献主要讨论了技术进步偏向的经济效应,鲜有文献从数字金融角度研究技术进步偏向。从理论上构建技术进步偏向的CES生产函数,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偏向会受到数字金融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计算出1869个县域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采用SARAR模型探究了数字金融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及其各维度均会引致县域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最大;县域初始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会影响数字金融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程度,而且还会改变数字金融对技术进步偏向影响的方向;在缓解了数字金融内生性之后,数字金融对技术进步偏向影响的估计结果依然稳健;数字金融会引致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但其会受到初始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后为促进数字经济繁荣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华 孙闻娅 白冰
数字金融通过改变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对技术进步偏向产生影响,并最终作用于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市层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金融的发展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提供了新的解释,并从规模性收入分配和功能性收入分配两个维度分析其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呈现资本偏向的特征,数字金融增强了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数字金融覆盖宽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均对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覆盖宽度的边际效应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规模性收入分配和功能性收入分配有异质性影响:数字金融对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增强效应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数字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海燕 王群勇 陆凤芝
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已渗透到中国各行业领域尤其是工业部门,引发了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本文基于Acemoglu (2002)的技术适宜性理论框架,将数据作为一种要素纳入到包含资本、劳动以及能源等传统要素的常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中,形成了工业碳生产率的动能分解以及影响路径的理论框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技术进步偏向并非能够始终促进工业碳生产率增长,其主要取决于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所引起的技术进步偏向的变化。进一步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工业碳生产率之间呈现出“U”形的曲线关系,根据“U”形曲线的拐点值以及要素的替代弹性可知,在当前阶段数字经济会增加能源消费强度进而抑制工业碳生产率提升,而技术进步偏向能够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从而促进工业碳生产率提升,并且在技术进步偏向的作用下,数字经济能够提前发挥对工业碳生产率的提升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尧 孙维
[目的]精准把握我国乡村技术进步偏向的特征,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熵值法测算了乡村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以2011-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综合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分析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1)2000-2020年我国绝大多数省份技术进步呈现偏向劳动力要素特征但偏向的程度在逐渐减弱;(2)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存在阶段性特征,本地效应为先偏向劳动力要素后偏向资本要素,邻地效应截然相反。(3)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是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力要素的重要路径。[结论]发挥好政策的保障和调节作用,提升要素对技术进步的适配水平,重视不同的数字经济发展阶段对乡村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防止数字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劳动收入分配恶化,从而高质量发展乡村数字经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传忠 疏爽
探究数字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赋能和对其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对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集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和服务业数字化为一体的数字化赋能指标,探究其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赋能会显著降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并显著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化赋能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有较强的增进效应,但存在差异性和偏向性特征;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会增加其就业占比;数字化赋能会使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进而优化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结构。数字化赋能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和时间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陆雪琴 章上峰
本文从技术进步偏向原始定义出发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异同,在CES生产函数数理化设定下,清晰地展现增强型、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并详细考察了希克斯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哈罗德偏向型技术进步。基于中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估算了要素替代弹性、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偏向型技术进步。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78,资本与劳动互补;劳动生产效率上升而资本生产效率有所下降;希克斯技术进步和哈罗德技术进步大体上都是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偏向和速度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关键词:
偏向型技术进步 CES生产函数 替代弹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刘岳平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模型,并用1978~2011年的中国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1987年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劳动,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不同阶段的行业技术偏向性不一致;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本深化是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钟世川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学涛 王振华 张广胜
技术进步具有不同的偏向,由此会导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同。引入哈罗德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以中国1 869个县域为例,运用空间面板SARAR模型验证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县域技术进步偏向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有利于推动中国县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学涛 王振华 张广胜
技术进步具有不同的偏向,由此会导致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同。引入哈罗德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以中国1 869个县域为例,运用空间面板SARAR模型验证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县域技术进步偏向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有利于推动中国县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戈 张月池 苗壮
精准推进绿色偏向技术进步,是聚焦节能降碳减污目标、实现我国工业部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能源与CO_2、VOC_S、NO_X要素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结合非角度、非径向的BAM-DEA模型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分解模型,科学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际工业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要素贡献,识别绿色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进一步探究环境要素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绿色技术进步是我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但促进作用力正渐趋弱化,其中劳动、能源与环境要素对工业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贡献显著。从偏向类型上看,投入要素和环境要素在技术进步中分别属于资本与劳动节约型、NO_X与CO_2减排型偏向技术进步。此外,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资本深化与能源结构优化对我国工业环境绿色偏向技术进步的促增效应显著。本文为精准测度不同能源与环境要素的绿色偏向技术进步水平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为寻求我国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东华 王爱爱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有必要围绕数实融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同时考虑数字技术的要素属性和技术属性的基础上,将数字型资本、一般型资本、技能型劳动和非技能型劳动均视为中间投入,构建生产部门和技术研发部门的两部门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数实融合的两种方式即“要素型融入”和“技术型融入”对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要素型融入和技术型融入均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技术型融入表现出边际作用递减的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型融入”对地理条件优势地区、低人力资源地区、高市场化地区与市场分割程度较低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明显,“技术型融入”对地理条件劣势地区、低人力资源地区、低市场化地区与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将导致数字型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和技能型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因此公共部门应鼓励实体经济扩大数字技术“要素型融入”和“技术型融入”的范围;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及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以应对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化所导致的相关要素需求的上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徐家春
本文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78—201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约2.10%,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偏向资本的趋势,要素配置总体上也同样呈现出偏向资本的趋势,两者的方向基本一致。技术进步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期初的促进转变为抑制,要素配置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2004年以前为正值,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即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投入偏向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交互效应却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逐渐由不匹配转为匹配,我国的技术进步正朝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 要素配置偏向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太龙 陆敏辉 朱曼
文章基于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法研究我国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及其能源强度效应。比较分析整个制造业的情况,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能源偏向对能源强度起决定性作用;同一部门内,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不一致,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也不一致;不同部门间,同一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存在差别,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别。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孙学涛 王振华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理论上存在争议。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生产效率及技术进步偏向,采用空间SARAR模型验证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中国农业部门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效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稳健;农业部门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促进作用,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