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87)
- 2023(13703)
- 2022(10667)
- 2021(9446)
- 2020(7952)
- 2019(17451)
- 2018(16850)
- 2017(32733)
- 2016(17301)
- 2015(18444)
- 2014(17899)
- 2013(17991)
- 2012(16226)
- 2011(14157)
- 2010(14464)
- 2009(14067)
- 2008(13466)
- 2007(12180)
- 2006(10729)
- 2005(10011)
- 学科
- 业(84817)
- 济(81301)
- 经济(81219)
- 企(78202)
- 企业(78202)
- 管理(66137)
- 方法(34954)
- 业经(32170)
- 财(29011)
- 数学(27157)
- 数学方法(27034)
- 融(26856)
- 金融(26856)
- 农(25702)
- 银(24036)
- 银行(24000)
- 行(23247)
- 中国(23082)
- 务(22769)
- 财务(22756)
- 财务管理(22738)
- 企业财务(21714)
- 农业(19632)
- 制(19557)
- 技术(17115)
- 贸(14747)
- 体(14738)
- 贸易(14735)
- 易(14397)
- 策(14373)
- 机构
- 学院(251709)
- 大学(245500)
- 济(112994)
- 经济(111231)
- 管理(103634)
- 理学(89505)
- 理学院(88715)
- 管理学(87699)
- 管理学院(87254)
- 研究(77526)
- 中国(68433)
- 财(53596)
- 京(49471)
- 农(47046)
- 科学(44782)
- 财经(43001)
- 经(39153)
- 所(38420)
- 业大(38088)
- 江(37595)
- 中心(37427)
- 农业(37262)
- 经济学(35134)
- 研究所(34667)
- 经济学院(32142)
- 财经大学(31941)
- 商学(31224)
- 商学院(30962)
- 北京(30346)
- 州(29999)
- 基金
- 项目(166253)
- 科学(133027)
- 基金(124463)
- 研究(118591)
- 家(108735)
- 国家(107734)
- 科学基金(94637)
- 社会(80134)
- 社会科(76491)
- 社会科学(76470)
- 基金项目(66198)
- 省(65646)
- 自然(61088)
- 自然科(59813)
- 自然科学(59795)
- 自然科学基金(58859)
- 划(53424)
- 教育(51834)
- 资助(49656)
- 编号(45442)
- 业(39947)
- 创(38785)
- 重点(37072)
- 部(36235)
- 发(36068)
- 创新(35391)
- 国家社会(34376)
- 成果(34042)
- 制(32080)
- 科研(32073)
- 期刊
- 济(122888)
- 经济(122888)
- 研究(70154)
- 财(45258)
- 中国(43836)
- 农(43239)
- 管理(42799)
- 融(38136)
- 金融(38136)
- 学报(37941)
- 科学(35594)
- 大学(29118)
- 农业(28598)
- 学学(28409)
- 财经(22351)
- 业经(22186)
- 技术(21234)
- 经济研究(20067)
- 经(19305)
- 业(17843)
- 问题(16116)
- 技术经济(15396)
- 财会(13607)
- 贸(13415)
- 商业(13386)
- 现代(12877)
- 国际(12715)
- 教育(12573)
- 世界(12346)
- 版(11303)
共检索到374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司敏 王桂祯 赵彦锋
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数字金融能否助力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备受关注。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两市非金融企业样本,考察数字金融如何影响企业投资结构及其具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促进企业“脱虚向实”,即抑制金融投资并促进实体投资,且该效应具有持续性;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纠正金融错配、缓和第二类代理冲突是数字金融影响企业投资结构的机制;异质性分析显示,在民营企业、信息透明度低企业、金融发展水平低地区企业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强企业中,数字金融对投资结构的积极影响在以上样本更显著。本文对合理利用数字金融服务、优化金融配置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谢谦
本文试图从金融市场供给和企业融资约束双重视角,全面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向投资的影响。基于数字金融指数和国泰安微观企业数据库,本文采用多种估计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双向投资,但其在数字金融不同维度、企业规模、所在行业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数字金融对小微型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向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金融能够通过降低城市资本错配程度、提高金融产品生态多样性以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等途径提升企业双向投资水平。此外,本文还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验证了数字金融对企业双向投资的显著促进效果。基于此,在强化金融科技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数字金融发展优势,完善信贷策略,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风控,提升数字金融的业务承载能力和交易效率,以此促进企业双向投资增长。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傅顺 王正位 王宇桐 江静琳
基于201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和城市层面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考察了数字金融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显著增加了区域内企业的现金持有,且数字金融分指标中除了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外,二级指标中的数字支付和互联网信贷业务均会显著增加企业现金持有。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通过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抑制企业杠杆率和降低债务融资等机制增加了企业现金持有。此外,对于规模较小、民营和弱银企关系的企业而言,数字金融对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后果,也拓展了现金持有理论的分析框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济潍 沈悦
利用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企业金融投资,特别是在东部地区、非制造业和CEO具有金融背景的企业中,这种提升作用更为显著;金融发展水平正向影响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投资的驱动作用;数字金融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金融投资;数字金融主要促进了企业对非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而企业成长性能够削弱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投资的驱动作用,这体现了企业金融投资的"利润追逐"动机。研究结论警示了数字金融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规范数字金融发展、优化金融监管、应对金融化挑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金融投资 脱实向虚 利润追逐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顾弦
本文通过42个国家(地区)11 400家上市企业的经验数据,检验了投资者保护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结构的关系以及融资结构对企业资本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债权人权利保护越强的国家(地区),企业越倾向于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由此带来的资本性投资比例也越高;反之,在债权人权利保护越弱的国家(地区),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占比越低,资本性投资水平也越低。上述关系在大陆法系国家(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企业信用评级的调升有助于依赖债券融资的企业更进一步扩大投资。
关键词:
债权人权利 股东权利 债券融资 股权融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林 王燕霞 郑强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民营企业成长进而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541家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的匹配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民营企业成长;分指数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缓解融资约束、提高支付便利性,进而促进民营企业成长。经过一系列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民营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东部地区、非制造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民营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支付便利性两个渠道发挥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民营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这一个渠道发挥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对非制造业民营企业成长的边际效应大于制造业民营企业,对中小微民营企业成长的边际效应大于大型民营企业。本文为差异化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对于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鹏程 江红莉 侯燕
实现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关系着民生问题,也关系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文章使用2011至2019年非金融类上市企业样本探讨了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行为和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了投资行为在“数字金融—就业技能结构升级”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推动了就业技能结构升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高技能劳动力雇佣规模,研发投资对劳动力雇佣存在“扩容提质”效应,固定资产投资的劳动力雇佣“扩容”效应主要通过提高低技能劳动力雇佣规模实现。此外,数字金融、企业投资行为对就业技能结构升级的影响因劳动者保护制度存在异质性。由此,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是“稳就业”的重要抓手,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关键在于激励企业研发创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毛建辉
利用2011-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年度财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基于信贷期限结构视角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作用效应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信贷期限结构;数字金融通过延长企业信贷期限调节企业投资行为,促进企业实业投资,抑制金融投资;数字金融对企业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影响在高融资约束和市场化程度高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效应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和降低经营风险。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澎涵 杨有振 范瑞
以2011—2015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中小企业投资效率;在机制检验中发现,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变量发挥中介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情况下对中小企业效率提升作用有所不同,对所属区域城镇化率较低、过度投资、非国有、所属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行业、所属区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提升作用较大。通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研究有助于厘清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并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佳彧 李彬 徐宇哲
文章基于企业投融资视角,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检验。将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与数字金融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匹配发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这一效应在投资不足样本中表现得更明显。相比国有企业,数字金融发展对民营企业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考虑到不同地区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市场化水平低的地区更显著,并基于多种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论的稳健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婷婷 温雪 邓亚玲
以2011—2021年沪深A股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但会加剧企业的投资过度,与A股上市公司相比,数字金融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影响程度更大;数字金融影响投资效率的内在机制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主要表现为提高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数字金融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数字金融对内控有效企业投资过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要大力推进数字金融的发展,优化农村地区数字金融环境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投资效率 融资约束 数字化转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龙池 张红梅
以2012—2020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和总体碳排放,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非国有企业和大企业中数字金融降低制造业碳排放的效应更强;第三,数字金融的发展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制造业碳排放,该影响机制在替换数字化转型的指标后依然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现阶段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中介效应主要来源于数字技术进步,数字技术实践应用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研究为数字金融降低制造业碳排放提供了新视角,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数字技术 企业碳排放 中介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金清 李柯乐 张剑宇
金融科技可以推动金融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本文以2011—2019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构建企业对应贷款银行的金融科技指标,考察银行金融科技的运用对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系统GMM、双重差分估计和倾向得分匹配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优化风险控制模式两条路径合理引导信贷资源从“僵尸”国企转移到优质民企,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的效果。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效果在市场关注度低但信息披露质量高的企业、以及在外部金融科技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突出。最后,金融科技还可以引导资金流向小规模、高科技、低污染的企业,全方位助力企业结构性去杠杆,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陶锋 胡军 李诗田 韦锦祥
地理距离对金融交易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地理距离抬升交易成本;二是信息不对称阻碍风险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协同选址的微观机理及其对实体经济部门生产率增长的宏观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和城市金融发展数据,本文区分金融中心和地方金融检验了金融地理结构对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金融发展对当地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所在城市及其周边邻近城市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不过,金融地理结构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企业的个体特征,如企业的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陶锋 胡军 李诗田 韦锦祥
地理距离对金融交易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地理距离抬升交易成本;二是信息不对称阻碍风险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协同选址的微观机理及其对实体经济部门生产率增长的宏观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和城市金融发展数据,本文区分金融中心和地方金融检验了金融地理结构对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金融发展对当地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所在城市及其周边邻近城市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不过,金融地理结构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企业的个体特征,如企业的规模、年龄和所有制形式。研究还发现,降低融资成本和促进技术创新是金融地理结构影响企业生产率的传导渠道。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转型国家金融地理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为推动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见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