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36)
- 2023(16499)
- 2022(13200)
- 2021(11977)
- 2020(9484)
- 2019(21553)
- 2018(20631)
- 2017(39741)
- 2016(20714)
- 2015(23252)
- 2014(22834)
- 2013(23134)
- 2012(21981)
- 2011(20295)
- 2010(20596)
- 2009(19337)
- 2008(18406)
- 2007(16601)
- 2006(15005)
- 2005(14084)
- 学科
- 济(108009)
- 经济(107921)
- 业(65505)
- 管理(53190)
- 农(51338)
- 企(40664)
- 企业(40664)
- 方法(39755)
- 中国(37329)
- 数学(36387)
- 数学方法(36251)
- 农业(34109)
- 融(29395)
- 金融(29395)
- 银(27873)
- 银行(27863)
- 业经(27753)
- 地方(27190)
- 行(27080)
- 财(23472)
- 制(23350)
- 贸(21525)
- 贸易(21502)
- 易(20911)
- 发(17341)
- 体(15475)
- 环境(14750)
- 产业(14421)
- 学(14412)
- 技术(14298)
- 机构
- 学院(306202)
- 大学(303288)
- 济(147468)
- 经济(144933)
- 管理(116800)
- 研究(110975)
- 理学(99516)
- 理学院(98487)
- 管理学(97442)
- 管理学院(96850)
- 中国(95201)
- 财(66157)
- 京(63556)
- 农(61540)
- 科学(59390)
- 所(54398)
- 中心(53197)
- 财经(52254)
- 研究所(48618)
- 经(47828)
- 经济学(47723)
- 农业(46589)
- 江(45589)
- 业大(43613)
- 经济学院(43267)
- 北京(40814)
- 范(38898)
- 财经大学(38714)
- 院(38707)
- 师范(38592)
- 基金
- 项目(197233)
- 科学(158077)
- 研究(150869)
- 基金(146621)
- 家(125877)
- 国家(124761)
- 科学基金(107705)
- 社会(102804)
- 社会科(97612)
- 社会科学(97593)
- 基金项目(76129)
- 省(74412)
- 教育(65919)
- 自然(62964)
- 划(61619)
- 自然科(61569)
- 自然科学(61558)
- 自然科学基金(60531)
- 编号(60390)
- 资助(59059)
- 成果(48861)
- 发(48568)
- 部(45759)
- 国家社会(44841)
- 重点(43646)
- 创(41380)
- 课题(41073)
- 发展(40780)
- 展(40138)
- 教育部(39954)
- 期刊
- 济(169504)
- 经济(169504)
- 研究(99315)
- 中国(67907)
- 农(64932)
- 融(50901)
- 金融(50901)
- 财(47257)
- 农业(43710)
- 科学(42047)
- 学报(41826)
- 管理(40697)
- 大学(34034)
- 学学(32209)
- 业经(31560)
- 经济研究(27277)
- 教育(26967)
- 财经(26926)
- 技术(24073)
- 问题(23313)
- 经(23242)
- 业(21181)
- 世界(19415)
- 贸(19210)
- 国际(17333)
- 农村(16472)
- 村(16472)
- 技术经济(15928)
- 农业经济(15635)
- 经济问题(15586)
共检索到4884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崔恒瑜 王雪 马九杰
本文从农信机构贷款支农的角度出发,探究数字金融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市场竞争,进而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理论部分基于市场势力假说,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放贷行为的影响;实证部分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的县级指数与县域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据相结合,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第一,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激励当地农信机构提升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投放规模和增长速度,表明数字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了"鲶鱼效应"。第二,数字金融发展对农信机构支农力度的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竞争激励机制,而现阶段数字金融难以在技术上对农信机构起到示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农信机构的贷款利率,让更多的涉农主体享受到利率更低的信贷服务,真正推动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普"和"惠"共同实现。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九杰 崔恒瑜 王雪 董翀
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视角出发,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否能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鲶鱼效应"的问题。本文将2010-2016年村镇银行设立数据与1020家县域农信法人机构数据进行匹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思路和渐进性双重差分方法,对因果效应和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激励农信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重,表明村镇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此时农信机构倾向于采取"掐尖"的策略,导致涉农企业与组织的信贷可得性提升,而普通农户未从中获益;第二,设立村镇银行会增强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而提高农信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意愿;第三,村镇银行自身网点数量的增加会放大其带来的"鲶鱼效应",并且村镇银行对农信机构支农行为的影响不受县域内其他银行网点增设的干扰;第四,尽管在不同市场势力的农信机构之间,设立村镇银行对其支农行为的激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一激励作用在农信社和农商行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即在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下,农商行更倾向于提高涉农经济组织贷款率,农信社更倾向于提高农户贷款率。本研究为村镇银行的"鲶鱼效应"提供了实证支撑,并结合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践经验对"市场势力假说"和"信息假说"等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农信机构 鲶鱼效应 涉农贷款
[期刊] 预测
[作者]
武丽娟 徐璋勇 靳共元
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政府干预与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数理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的农村金融市场上,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现有政府干预方式在初期有效,当农村金融市场变得完善和发达时,干预效果不佳;同时现有干预还会诱发农户发生道德风险,无助于缓解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这一结论可以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支农行为演变的历史轨迹做出很好的阐释。最后提出通过调整政府干预方式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支农,提高支农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政府干预 支农行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纯彬 桑铁柱
鲜有文献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单独研究,已有研究大多将其包含在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分配之中。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通过一个理论模型分析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农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过程,接着利用我国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手段,对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收入分配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规模扩大在长期中将降低农村收入分配差距,而农村金融中介效率的提升将扩大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短期内的动态关系与长期基本保持一致,但影响并不显著。农村金融发展的两个指标与农村收入分配的因果关系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农村收入分配 协整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高小琼
农村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任务的艰巨性,要真正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需要我们以科学的金融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不同地区金融市场的容量、条件和金融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层次推进,采取更为审慎灵活而稳健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
农村 金融市场 发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石全虎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金融市场的自身运作效率和对经济作用的效率低下,不能很好满足新农村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建议通过改革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农村资金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积极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等,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关键词:
农村金融市场 市场效率 农村金融服务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胥德勋
本文通过对四川农村金融市场内部份额变动与相关因素分析发现 :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不足 ,在农村金融领域处于竞争劣势 ,其发展力既不如农业银行也不如邮政储蓄。文章并研究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取向 :一是应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二是要进一步巩固农村信用社的地位 ;三是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功能 ;四是加快技术和产品创新 ,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五是要依靠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懿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军
农村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 ,农村金融规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规范金融与不规范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二元性” ,是发展中国家极为普遍的现象。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困难重重。本文就农村不规范金融的表现形式、存在原因及不良影响 ,提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 :吸收或取代不规范金融 ,改革农村信用社 ,建立存款保险和加强监管 ,创造与保持农村信用社的竞争优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徐媛媛 李芳琴
为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文章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从供需的角度建立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资金需求者的博弈模型,逐渐放松假设条件引入农村非正规金融,构建多参与主体的博弈模型。文章基于农村二元金融的特性,从供给的角度建立有限理性的非对称鹰鸽博弈模型,得出符合约束条件的政府干预机制,增强了参与主体的借贷意愿,凸显农村二元金融供给主体的支农作用;在政府干预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协调综合实力不对等的二元金融供给主体的成本收益,双方也将有较大可能性收获到合作的策略空间,实现农村金融的多元可持续供给。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调查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傅秋子 黄益平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加入工具变量的面板数据回归,研究了数字金融对不同类别农村正规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减少了农村生产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其中拥有智能手机的群体受影响更明显,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村消费性正规信贷需求概率,其中教育水平较高、有网购习惯的群体需求被激发较多,反映出数字金融提升效率、促进消费的多维度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农村金融需求正受到数字金融发展的深刻影响,可为未来农村金融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 异质性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龙耀 王梦珺 刘俊杰
新一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政策包括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以及赋予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本文构建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分析框架,使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和非试最地区707户样本农户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抵押的信贷供给效应初步显现,并且,金融机构的农地抵押贷款供给具有规模偏好特征。农地确权和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名义信贷需求,但由于受到现阶段农地抵押法律的限制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43.24%具有名义信贷需求的农户依然无法有效表达其信贷需求,仅能将名义信贷需求转化为潜在信贷需求。修订限制农地抵押权的法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谭静 左广成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和开放程度较低,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经营受到限制,农村信用社依然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织。但是,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于县域经济发展、"三农"信贷支持与"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极不匹配等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应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