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73)
- 2023(20231)
- 2022(16646)
- 2021(15401)
- 2020(12844)
- 2019(28786)
- 2018(28274)
- 2017(53893)
- 2016(29211)
- 2015(32327)
- 2014(31907)
- 2013(31894)
- 2012(29327)
- 2011(26443)
- 2010(26772)
- 2009(24986)
- 2008(24076)
- 2007(21453)
- 2006(19149)
- 2005(17369)
- 学科
- 济(124615)
- 经济(124484)
- 业(103066)
- 管理(92976)
- 企(90622)
- 企业(90622)
- 方法(50387)
- 数学(40259)
- 数学方法(39881)
- 业经(38320)
- 中国(37330)
- 农(37276)
- 财(35223)
- 地方(29132)
- 融(28810)
- 金融(28809)
- 银(27839)
- 银行(27767)
- 行(26832)
- 农业(26561)
- 制(26086)
- 务(24956)
- 财务(24884)
- 财务管理(24853)
- 企业财务(23601)
- 学(23289)
- 技术(22657)
- 贸(22491)
- 贸易(22470)
- 理论(22088)
- 机构
- 学院(416920)
- 大学(413685)
- 济(168754)
- 经济(165215)
- 管理(164716)
- 研究(141698)
- 理学(141006)
- 理学院(139455)
- 管理学(137278)
- 管理学院(136529)
- 中国(112449)
- 京(89292)
- 科学(87868)
- 财(78223)
- 农(76320)
- 所(72025)
- 研究所(65392)
- 中心(65210)
- 业大(65017)
- 江(63022)
- 财经(61835)
- 农业(59932)
- 北京(56593)
- 经(56249)
- 范(52660)
- 师范(52027)
- 州(51397)
- 院(51122)
- 经济学(49980)
- 财经大学(45816)
- 基金
- 项目(279385)
- 科学(218918)
- 研究(202298)
- 基金(201466)
- 家(176959)
- 国家(175344)
- 科学基金(150314)
- 社会(127531)
- 社会科(120979)
- 社会科学(120948)
- 省(110737)
- 基金项目(106875)
- 自然(98075)
- 自然科(95800)
- 自然科学(95774)
- 自然科学基金(94087)
- 划(92487)
- 教育(91277)
- 编号(82240)
- 资助(82192)
- 成果(65599)
- 发(62753)
- 重点(62611)
- 创(60079)
- 部(60026)
- 课题(56543)
- 创新(55552)
- 科研(53216)
- 业(52899)
- 国家社会(52401)
- 期刊
- 济(191188)
- 经济(191188)
- 研究(122923)
- 中国(84575)
- 农(70517)
- 学报(68540)
- 管理(64937)
- 科学(62064)
- 财(61456)
- 大学(51394)
- 学学(48686)
- 融(48520)
- 金融(48520)
- 农业(47923)
- 教育(43576)
- 技术(36975)
- 业经(33749)
- 财经(30617)
- 经济研究(29717)
- 业(26818)
- 经(26316)
- 问题(24698)
- 技术经济(21605)
- 图书(20920)
- 科技(20724)
- 现代(19896)
- 商业(19634)
- 版(19617)
- 理论(19574)
- 贸(18349)
共检索到632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地 郭潇涵 张玉明 赵瑞瑞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春华 曹伟 曹雅楠 邵薪洁
企业"脱虚向实"是指企业将更多资本从非生产性领域配置到生产性领域,表现为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降低。文章以数字金融发展为背景,采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弱化企业预防性动机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传统金融结构性错配的弱势样本中;与短期金融资产相比,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随着金融监管的规范及力度的增强,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凸显。文章研究表明,除了传统金融因素外,数字金融同样影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行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魏文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济总量不断提升,金融体系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然而,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增速趋缓,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下降,我国经济中出现了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经济发展的"外热内冷"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容易催生经济泡沫,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界定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内涵,阐述了资金"脱实向虚"的主要表现,进而分析了脱实向虚的原因、形成路径以及危害,并提出了治理这一现象的对策建议。此外,本文在研究资金"脱实向虚"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其对于金融发展的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俞毛毛 成群蕊 李季刚
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企业的效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以银企距离为传统金融普惠性的代理变量,分析数字金融发展是否能有效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可能造成的“脱实向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银企距离缩短显著提升了企业金融化资产比例,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缓解作用主要通过企业信息透明度提升和银行网点布局优化两个途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优化,通过数字化过程提升自身对实体企业支持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融资成本 “脱实向虚” 金融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实体企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田新民 张志强 任光宇
经济脱实向虚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广泛的重视,利用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因果检验程序对其进行了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显著降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地,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一方面,企业金融化会降低主业业绩发展从而影响债权人和投资人借款和投资意愿进而降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另一方面,金融化也会隐蔽企业坏消息从而影响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阻碍资本结构调整。最后从企业产权性质以及融资约束等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实体企业融资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对相关部门引导资金进行实体投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资本结构 调整速度 中介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莉 谭其宇
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日益明显。文章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检验模型等方法,实证考察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成本机制、资本配置机制和创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路径;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不同所有权及不同规模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强化“主动+被动”双向监管、充分考虑企业资本配置结构、针对性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研究结论为深化平台经济金融化发展、加快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郭伟 王少华
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资产剥离及其动因特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体上资产剥离会加剧企业金融化,但剥离动因特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战略性剥离具有去金融化效应,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而非战略性剥离则会加剧企业金融化。(2)资产剥离加剧企业金融化主要源于非战略性剥离对长期金融资产的配置偏好。(3)资产剥离与企业金融化二者的关系受到企业发展水平、融资约束以及国有股权的影响。因此,应鼓励企业实施战略性剥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资产剥离 战略性剥离 去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许言 段楚涵
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一方面承载着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压力,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挤压导致的资金"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并购重组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工具,在金融"脱虚向实"、经济结构转型的阶段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监管层也屡次释放积极信号,肯定并购重组在引领资金回归本位等方面的贡献。随着并购市场的发展与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并购市场逐步趋于健康化,同时发展出多种创新型产品,大大提高了并购效率。未来,我国仍需提高产业并购意识,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提高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培训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产业并购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关键词:
脱虚向实 并购重组 转型升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哲远
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为背景,采用2008-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其传导路径为降低企业套利动机、提升企业实体资产收益率、增强企业创新投资意愿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等四种机制;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在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行业、高管持股比例较高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并且营商环境改善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吴非 冯静 向海凌
本文基于中国沪深两市2011-2021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集,检验“金融科技—金融监管”匹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实证发现,匹配度的提升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对于短期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佳。在异质性特征上,匹配度提升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期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金融化有更为显著的治理效果。机制检验发现,匹配度提升能够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改善投资效率、优化资产配置等方式来抑制企业金融化;当存在金融科技超越金融监管的“正差距”情形时,金融科技的“过度”发展反而会助推企业金融化活动的增长。
关键词:
金融科技 金融监管 金融化 匹配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辛大楞
金融科技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综合探讨金融科技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竞争效应和成本效应两个渠道影响了企业"脱实向虚"行为;即金融科技使得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和企业财务管理费用下降,从而促进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此外,相比于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金融科技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且,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抑制了企业对投机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对企业保值性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应不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科技的支撑作用,同时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政策优惠,进而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
关键词:
金融科技 脱实向虚 竞争效应 成本效应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郑金宇
充分借鉴吸收国际金融危机经验教训,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策部署,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是一切金融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形成了促进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等共同形成了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的制度性保障。《指导意见》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