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4)
2023(15136)
2022(12192)
2021(10853)
2020(8787)
2019(19466)
2018(18926)
2017(35873)
2016(18848)
2015(20789)
2014(20658)
2013(20175)
2012(18852)
2011(17026)
2010(17689)
2009(17086)
2008(16211)
2007(14977)
2006(13510)
2005(12855)
作者
(53118)
(44069)
(43724)
(41402)
(28051)
(21000)
(19985)
(17038)
(16869)
(15821)
(15118)
(14825)
(14204)
(14066)
(13755)
(13727)
(13071)
(12797)
(12616)
(12421)
(11162)
(10640)
(10543)
(10087)
(10079)
(9906)
(9873)
(9871)
(8765)
(8616)
学科
(79436)
经济(79328)
(64793)
管理(63521)
(53601)
企业(53601)
中国(32412)
(29159)
金融(29157)
(28413)
银行(28398)
(27452)
(24408)
业经(24035)
(23984)
方法(23806)
地方(23026)
(22494)
数学(19755)
数学方法(19597)
技术(19556)
农业(15391)
(15300)
财务(15263)
财务管理(15228)
(15095)
企业财务(14549)
(13632)
贸易(13612)
产业(13603)
机构
学院(266963)
大学(263819)
(114720)
经济(112151)
管理(102229)
研究(90888)
理学(85123)
理学院(84241)
管理学(83167)
管理学院(82638)
中国(80081)
(60175)
(55785)
科学(49842)
财经(45342)
(44253)
中心(43925)
(43268)
(40930)
研究所(38899)
(37899)
北京(36017)
经济学(35734)
(35284)
财经大学(33582)
(33498)
(33236)
师范(33180)
业大(32397)
经济学院(31969)
基金
项目(167766)
科学(134076)
研究(130330)
基金(120653)
(102343)
国家(101379)
科学基金(88728)
社会(85360)
社会科(81097)
社会科学(81082)
(67718)
基金项目(62696)
教育(58460)
(55040)
编号(52779)
自然(52621)
自然科(51432)
自然科学(51423)
自然科学基金(50540)
资助(47669)
成果(44079)
(41090)
(40855)
课题(37872)
(37817)
重点(37666)
创新(37324)
(36658)
国家社会(35669)
发展(33970)
期刊
(138033)
经济(138033)
研究(90960)
中国(66155)
(47790)
金融(47790)
(47233)
管理(43052)
(37208)
科学(33246)
学报(33223)
教育(31978)
大学(27034)
学学(25152)
技术(24181)
农业(24086)
业经(23313)
财经(23095)
经济研究(21508)
(19740)
问题(16799)
科技(13865)
技术经济(13734)
(13519)
理论(13339)
(13014)
论坛(13014)
国际(12784)
现代(12645)
(12508)
共检索到440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刘少军  赵一洋  
数字货币、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智能保险等数字金融创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迅猛发展,呈现出“金融消费行为网络化、金融机构运营平台化、金融服务行为算法化、金融数据要素产权化、货币信用数字通证化”等创新发展趋势。同时,数字金融创新可能引发的新型金融风险问题和金融消费权益侵害问题也日益突出,现行金融法律体系的滞后性逐渐显现。本文认为应根据新趋势、新问题,建立和完善与数字金融时代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法律规制体系。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文礼  杨可桢  
从2016年的G20峰会之后,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其融合了金融和科技,将数字概念、移动概念、互联网概念融合在一起,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科技金融的下一风口。会议上提出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下简称《原则》),是为了推动各国包容性经济增长,鼓励各国运用数字技术给金融带来革新,为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可担负的金融服务所构建的蓝本,为各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搭建了基本框架,并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文礼  杨可桢  
从2016年的G20峰会之后,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其融合了金融和科技,将数字概念、移动概念、互联网概念融合在一起,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科技金融的下一风口。会议上提出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以下简称《原则》),是为了推动各国包容性经济增长,鼓励各国运用数字技术给金融带来革新,为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可担负的金融服务所构建的蓝本,为各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搭建了基本框架,并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金建培  杨雪梅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危机频发,从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的破裂,1994年的债券危机和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直至2007年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等一系列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究其原因,都与金融创新有关,金融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明聪  陈岱松  
近年来各类新型金融组织蓬勃发展,这极大地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供给的不足,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促进了小微民营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拓展了思路。以我国新型金融组织的运行态势为立足点,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而详细论证促进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的对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陈明聪  陈岱松  
近年来各类新型金融组织蓬勃发展,这极大地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供给的不足,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促进了小微民营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拓展了思路。以我国新型金融组织的运行态势为立足点,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而详细论证促进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利琴,曾子岚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郭金龙  周小燕  
从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状况的客观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风险的思想,拓展分析当代中国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的问题,既为化解和防范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思想的发展与创新。须从国家安全的政治高度来重视金融风险防范问题,进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和防范金融体系内部、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引导金融回归本源,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强化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致力于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金融环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姝黛  杨子晖  
在全球经济断层加深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加剧的形势下,中国正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前沿的极值理论对各部门的金融风险进行分解,在国内与国际两大经济循环体系内分别考察产业贸易中心性、贸易外向度与金融风险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贸易网络结构对部门金融风险存在显著影响;国民经济体系内的中心部门与其他部门存在广泛的高强度贸易关联,在金融市场中具有稳健但脆弱的风险特征;中心部门对整体性的股市震荡更为敏感,且能够对非中心部门的金融风险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外向型部门普遍面临更高的输入性金融风险;随着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关联日益紧密,中国与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共振强度持续升高。进一步研究表明,产业贸易主要影响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关联成分,对个体尾部风险的作用则相对较弱。最后,本文对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为现阶段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应晓妮  宁卉  
过度依赖银行等间接融资的金融结构会制约金融体系支持创新的效果。本文基于资本市场和银行金融功能视角,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1996—2017年42个国家和地区金融结构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仅能通过提升资本市场金融功能来推动创新,也能通过提升银行金融功能来推动创新。调节效应分析显示,金融自由度越高,金融结构对创新发展的影响越小,意味着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下形成的金融结构,其金融功能与创新发展的适配度更高。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闻宇   周榆钧   潘士远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本文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老年人群金融风险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地提升我国老年人群投资金融风险资产的概率和金额,进而有助于提高其财产性收入。数字金融发展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居住于城镇和东部地区的老年人群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这表明相关影响可能仍受限于“数字鸿沟”。此外,本文还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所导致的金融服务便利性的提升、老年人群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以及个体风险偏好水平的上升是相关影响的潜在作用机制。基于相关发现,本文建议应继续推进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在弱势老年人群中推广和普及数字金融相关服务,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老年人群的金融教育。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当今社会商业环境变化之快前所未有,现代金融体系呈现"无科技、不金融"的重要特征,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金融业面临的共同课题。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应当顺应时代变革的大趋势,把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机遇,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金融科技的应用落地,进而推进整体经营管理的变革,实现自身的创新与转型发展。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客户需求、更加线上化的客户行为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竞争,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瑛  
在数字经济创新的推动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数字经济大国。我国金融体系支持数字经济创新虽然整体规模较大,但单笔支持规模较小,且主要集中于商业应用模式领域。在数字经济创新过程中,数据作为核心要素与股权融资具有较强的契合性,成本结构的特殊性与风险投资相适应,流量基数为基础的商业扩张模式及特殊的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长期性的融资支持。正是因金融支持与数字经济创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也引发了资本的无序扩张,加剧了市场的早熟,对中小经营者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扭曲了创新激励机制,加剧了平台的垄断。金融体系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引发的新挑战,应借助于适应性监管这一框架来建立监管沙盒模式。适应性监管的速度、方向和力度契合了监管沙盒的形式、本质和手段,而且在国内外的监管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此,在树立适应性监管理念的前提下,应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为监管沙盒的主导机构;拓宽事前申请测试主体的范围,完善申请测试项目具体标准,加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的协同,构建事后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监管机制;完善事前数据监管程序和事中测试数据共享体系,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监管沙盒具体监管程序,以应对金融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带来的风险。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磊  石恒贵  文泽宙  
鉴于现有研究尚未就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农村减贫给出明确答案,从分工视角引出斯密定理中的交通设施、通信水平两大关键变量,基于2011—2020年我国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脱贫攻坚实践和相关数据,通过分别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减缓农村贫困的效应。结果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降低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有效减缓了农村贫困。(2)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拓展使用深度的减贫效果优于扩大覆盖广度的减贫效果,而提升数字化程度的减贫效果相对较弱;分业务看,支付业务、保险业务和信贷业务的减贫效果均较好。(3)数字普惠金融在交通设施相对完备、通信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地区的减贫效果更好。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不断提升农村数字金融支付服务水平、有效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持续做好对“三农”的信贷支持等对策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蕙章  李锋森  
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数字经济新型垄断问题也日渐突出,若不及时加以应对可能会影响市场竞争,进而侵害消费者权益,加剧金融风险传染。基于经济学原理和技术、市场、监管等方面因素,分析数字经济新型垄断的主要成因,解构其典型形式,并从法治、监管、风险防控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制建议。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新型垄断的主要成因包括数字经济具有平台化、网络效应和虚拟性等特征,新型垄断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以及监管部门对数字经济创新坚持宽容谦抑的监管理念;新型垄断的典型形式包括平台生态垄断、数据垄断、算法合谋、轴辐协议、扼杀式收购等。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应完善反垄断法律体系,坚持竞争执法与竞争倡导同步推进,推动数字平台的互联互通,统筹兼顾数据共享开放与隐私保护,有效防控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