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75)
- 2023(17230)
- 2022(13871)
- 2021(12627)
- 2020(10620)
- 2019(23886)
- 2018(23412)
- 2017(45579)
- 2016(23427)
- 2015(25767)
- 2014(25182)
- 2013(25053)
- 2012(22527)
- 2011(19965)
- 2010(20049)
- 2009(19088)
- 2008(17945)
- 2007(16127)
- 2006(13989)
- 2005(12157)
- 学科
- 济(105595)
- 经济(105487)
- 业(101497)
- 企(83499)
- 企业(83499)
- 管理(80840)
- 方法(49585)
- 农(48015)
- 数学(41148)
- 数学方法(40768)
- 业经(35824)
- 农业(32126)
- 财(31960)
- 中国(29681)
- 融(27417)
- 金融(27414)
- 银(25347)
- 银行(25343)
- 行(24444)
- 制(23211)
- 务(23125)
- 财务(23085)
- 财务管理(23048)
- 技术(21958)
- 企业财务(21924)
- 地方(19616)
- 贸(18581)
- 贸易(18564)
- 易(18104)
- 理论(17883)
- 机构
- 学院(331333)
- 大学(322887)
- 济(146719)
- 经济(144203)
- 管理(142683)
- 理学(124148)
- 理学院(123120)
- 管理学(121529)
- 管理学院(120902)
- 研究(94314)
- 中国(82702)
- 财(67499)
- 京(63360)
- 农(56511)
- 财经(54483)
- 科学(51269)
- 经(49786)
- 江(48763)
- 中心(48738)
- 业大(46280)
- 经济学(45164)
- 农业(42734)
- 所(42518)
- 经济学院(41155)
- 财经大学(40281)
- 经济管理(39761)
- 商学(39272)
- 州(39073)
- 商学院(38935)
- 北京(38351)
- 基金
- 项目(223462)
- 科学(181526)
- 研究(170397)
- 基金(166763)
- 家(140822)
- 国家(139491)
- 科学基金(125401)
- 社会(114699)
- 社会科(108876)
- 社会科学(108852)
- 基金项目(88696)
- 省(88277)
- 自然(77467)
- 教育(76796)
- 自然科(75850)
- 自然科学(75836)
- 自然科学基金(74595)
- 划(71214)
- 编号(69042)
- 资助(65653)
- 成果(53401)
- 创(52067)
- 部(50408)
- 发(48488)
- 国家社会(48452)
- 重点(48347)
- 创新(47806)
- 制(45584)
- 人文(45362)
- 课题(45018)
- 期刊
- 济(159823)
- 经济(159823)
- 研究(91452)
- 中国(60922)
- 农(57753)
- 管理(54627)
- 财(54266)
- 融(44691)
- 金融(44691)
- 科学(41077)
- 农业(38634)
- 学报(38428)
- 业经(33083)
- 大学(32612)
- 学学(31242)
- 技术(31076)
- 财经(27215)
- 教育(25862)
- 经济研究(24017)
- 经(23385)
- 问题(21434)
- 业(20339)
- 技术经济(18924)
- 商业(16915)
- 现代(16041)
- 策(15976)
- 世界(15901)
- 统计(15832)
- 财会(15570)
- 农村(15391)
共检索到483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杰 王宗林 罗剑朝
为研究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农民创业中介视角,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考察数字金融使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创业在数字金融使用和农民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通过Oprobit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异质性及其对农民幸福感影响的组群差异。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能显著提升农民幸福感;创业在数字金融使用影响农民幸福感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推进农民创业是数字金融使用提高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相比于数字理财和数字信贷,数字支付最有助于提高农民幸福感;数字金融使用最有利于提高女性、已婚、年龄在60岁以上及低学历农民的幸福感。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耀斌 李颖 赵瑞涛 姚蓉 李汶霖 吴若雪
返乡农民工旅游创业为乡村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乡村活力不断增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贡献和价值。该研究通过321位返乡旅游创业农民工的一手调查问卷,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方法,对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动机如何影响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乡村旅游创业幸福感和创业自我效能感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创业动机能够显著创业幸福感;创业环境和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动机提升创业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二者存在链式中介效应;返乡农民工的乡村旅游生存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完全中介效应,机会性创业动机对创业幸福感是部分中介效应,机会性创业动机比生存性创业动机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幸福感更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琼 黄维乔
文章基于幸福经济学理论,运用CLDS数据考察创业总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并用中介效应分析法检验创业带来幸福效应的中介因素。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并非所有类型的创业活动都能显著提升农民幸福感。机会型创业和雇主型创业对农民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影响,而生存型创业和自雇型创业的幸福效应并不显著,甚至呈现负向趋势。第二,创业活动是通过影响农民物质和非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间接影响其幸福感。机会型创业和雇主型创业通过增进农民对物质需求、闲暇需求、价值实现需求和自主性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间接增进其幸福感;而生存型创业和自雇型创业却不如此,两者甚至降低了其对物质需求和闲暇需求的满足程度。由此得出:机会型创业和雇主型创业是农民非农就业的较好选择;当前政策在扩大农民创业活动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创业活动的质量。并提出强化农民创业技能培训、扫除进城或返乡创业障碍、完善农民群体社会保障状况以增进农民创业的幸福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创业 幸福感 创业活动 幸福经济学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清 吴成颂
采用CHFS微观数据,对中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Ordered-Probit回归结果表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都显著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且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高于正规金融。进一步研究发现,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伴随居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伴随居民社会资本的增加而递减。这表明正规金融发展会进一步扩大高收入和低收入居民之间的幸福差距,而非正规金融有助于缩小高社会资本和低社会资本居民之间的幸福差距,促进社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清 吴成颂
采用CHFS微观数据,对中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Ordered-Probit回归结果表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都显著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幸福感,且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高于正规金融。进一步研究发现,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伴随居民收入的增加而提高,而非正规金融对农民幸福感的促增效应伴随居民社会资本的增加而递减。这表明正规金融发展会进一步扩大高收入和低收入居民之间的幸福差距,而非正规金融有助于缩小高社会资本和低社会资本居民之间的幸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邢霞 修长百 刘玉春
论文基于2019年内蒙古通辽市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和中介效应法,从农民创业的中介效应视角实证检验金融素养的增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且这种影响在纠正了内生性后依然存在;金融素养通过影响农户创业行为,进而实现收入水平向上流动,创业在金融素养的增收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2%。因此,政府将提高农民金融素养水平作为公共政策的瞄准目标,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家庭创业率为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还可以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这将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脱贫成效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金融素养 创业行为 农民收入 中介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求川 马梦莹 李响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本文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这一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高学历居民和低年龄段居民中尤为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改善地区经济环境、提升地区GDP水平;在微观层面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从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显著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活力是数字金融释放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红利的关键传导机制,且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具有门槛效应,且呈现地区异质性,即东部地区数字金融的外溢效应更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颖 涂志芳子 王倩
文章运用2011—2021年我国居民生活数据,通过熵值法建立国民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国民幸福感有显著提升作用,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上述效应通过提升消费水平、缓解融资约束来实现;同时该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数字金融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在非东部地区显著,在东部地区不显著;且数字金融滞后一年对国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最大,说明其作用于国民幸福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幸福感,应继续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积极促进“长尾群体”享受数字金融创造的福利。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国民幸福感 熵值法 中介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开丽 杨宸
基于CGSS2017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消费行为-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结合OLS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文化消费行为的中介视角实证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客观收入水平与主观阶层定位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个人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公共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客观收入水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更强,而其中介路径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鉴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关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加强东西部协作以及定点帮扶,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开丽 杨宸
基于CGSS2017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消费行为-农民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结合OLS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文化消费行为的中介视角实证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客观收入水平与主观阶层定位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农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个人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公共文化消费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路径中不存在中介效应;客观收入水平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更强,而其中介路径在东部地区更为明显。鉴于此,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重点关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倾斜加强东西部协作以及定点帮扶,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主观幸福感。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吴丽 杨保杰 吴次芳
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来探明社会资本与健康和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是否显著,并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失地农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并提出要广泛关注失地农民社会资本在失地农民安置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健康 幸福感 失地农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帅 郑永君
基于267村3 627份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住房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住房主要通过经济和象征价值维度对农民幸福感产生影响。经济价值影响机制表现为拥有产权房屋的数量越多,农民幸福感越高,有产权房屋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则农民幸福感提升0.09个单位;象征价值影响机制表现为城镇有房农民比城镇无房农民幸福感高0.083个单位,但需要与城镇居住意愿共同发挥作用;而居住价值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并未得到证实。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冯海红
基于2009—2014年山东省17地市小额贷款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和中介效应等分析方法,从农民创业的中介效应视角实证检验小额信贷的农民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由于小额信贷规模仍相对较小,因此其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程度仍相对较低。同时,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验证农民创业在小额信贷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所以,为了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以及加大对农民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方能胜 郭福森 路晓蒙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数字金融普惠指数(DFIIC)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深入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非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但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关系,整体上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幸福感,体现了老年群体中数字鸿沟的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一定学历、社会互动高以及偏好风险的老年群体,能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下降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发展适合的数字普惠金融减少老年人数字鸿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老年人幸福感 数字鸿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