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93)
2023(19594)
2022(15984)
2021(14890)
2020(12578)
2019(29021)
2018(28329)
2017(53940)
2016(28524)
2015(32194)
2014(32011)
2013(31637)
2012(29254)
2011(26178)
2010(26290)
2009(24842)
2008(24079)
2007(21417)
2006(18416)
2005(16653)
作者
(81412)
(68061)
(67490)
(64470)
(43272)
(32661)
(30960)
(26384)
(25842)
(24239)
(23055)
(23033)
(21658)
(21554)
(21146)
(21141)
(20059)
(20032)
(19619)
(19392)
(16870)
(16550)
(16367)
(15554)
(15413)
(15274)
(15157)
(14876)
(13721)
(13481)
学科
(119768)
经济(119638)
(84438)
管理(84165)
(71176)
企业(71176)
方法(57203)
数学(50792)
数学方法(50114)
中国(37617)
(35200)
银行(35054)
(33443)
(32398)
金融(32395)
(31971)
(29611)
(29458)
业经(27620)
(23570)
贸易(23548)
(22865)
(22697)
地方(21976)
技术(21775)
(20707)
财务(20645)
财务管理(20597)
农业(20053)
企业财务(19671)
机构
大学(406604)
学院(404099)
(173105)
经济(169749)
管理(158769)
理学(137223)
研究(136174)
理学院(135732)
管理学(133250)
管理学院(132489)
中国(114450)
(85017)
科学(80736)
(79753)
(67413)
中心(65723)
(65483)
财经(64238)
研究所(61567)
(58938)
(58538)
业大(57366)
经济学(54833)
北京(53649)
农业(51654)
(50275)
师范(49749)
经济学院(49565)
(48805)
(48215)
基金
项目(273002)
科学(217454)
基金(202394)
研究(197337)
(176856)
国家(175184)
科学基金(151517)
社会(128378)
社会科(122050)
社会科学(122018)
基金项目(105624)
(104906)
自然(97871)
自然科(95764)
自然科学(95738)
自然科学基金(94120)
教育(91376)
(88725)
资助(83701)
编号(77615)
成果(62835)
重点(61474)
(61261)
(60577)
(57915)
创新(56115)
国家社会(54475)
课题(53472)
教育部(53141)
科研(52809)
期刊
(178368)
经济(178368)
研究(119618)
中国(80217)
(62271)
学报(61809)
管理(59655)
科学(58458)
(58073)
(57936)
金融(57936)
大学(47569)
学学(44838)
教育(40106)
农业(37679)
技术(35727)
财经(32065)
经济研究(30362)
(27596)
业经(27326)
问题(23042)
(22024)
统计(21789)
(20885)
技术经济(20869)
(20501)
理论(19250)
国际(19105)
科技(18973)
(18636)
共检索到605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贺水金  胡灵  
使用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首次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基础上构建了2011—2020年173家商业银行微观数字金融指数,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冲击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市场竞争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呈现出“先市场挤出,后技术溢出”的“U”型影响,拐点出现在指数197时,对应时间是2015年,即数字金融冲击短期会恶化银行流动性创造,长期会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且表内与表外流动性创造影响效应一致。(2)数字金融发展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程度具有异质性,相较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西部地区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与东、中部地区银行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任康钰  高才淇  
本文对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算,并利用73家上市及非上市商业银行2013—201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银行影子业务对商业银行全样本数据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效果明显;随着银行影子业务规模的扩大,流动性创造能力下降的幅度增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影子银行促进了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削弱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综合来看,监管部门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制定差异化监管政策时,要在风险可控范围内鼓励其开展影子业务,促进金融创新,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而言,应严格控制其内部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防范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海峰  谢疏影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邵之晗   赵胜民   屠堃泰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200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竞争会恶化银行负债质量,通过存贷协同效应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功能。在结构上,数字金融竞争压力会促使银行将传统存贷业务向同业和表外业务转移,加剧流动性创造分化。第二,在商业模式上,数字金融的“挤出效应”会抑制银行网点扩张,“创新效应”会促进手机银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银行向数字化经营转型。在空间上,数字金融会促进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调整,增加其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供给。第三,“创新效应”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创新质量。银行的创新数量越多(广度)、技术更新越快(深度),“创新效应”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越强。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创新有助于抵消数字金融冲击的负向影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学峰  杨盼盼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基于此,本文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与流动性创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整体而言,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为实体经济输入流动性的能力。第二,在资产端,金融科技将协助银行弥补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服务短板,扩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负债端,金融科技赋能显著优化银行存款结构、降低付息成本,"补短板""降成本"促使金融更加普惠,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第三,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金融科技扩张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资产、优化其负债结构,使其流动性创造效率得到提高,但却对城商行、农商行的小微信贷资产、负债结构和付息成本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流动性创造效率下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博  康琦  
本文基于2005~2019年230家中国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能够显著提高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2)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影响流动性创造水平的传导机制发现,收入多元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主动风险承担意愿的方式推高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3)相较于中小型银行、中西部地区银行、外资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收入多元化对大型银行、东部地区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总流动性创造水平及各部分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效果更为显著;(4)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弱化了商业银行收入多元化对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正向影响。为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在维持传统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非利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提升自身的收入多元化水平,进而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管理层应充分重视不同银行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青青  陈艺璇  曹前进  
本文基于2006~2013年中国43家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涵盖表外业务的测度指标时,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单位资产流动性创造分别为0.413、0.567和0.452。(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流动性创造总体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主要由城市商业银行推动,表现出"金融脆弱挤出效应";两者关系显著依赖于风险水平,且风险水平越高的银行抵消"金融脆弱挤出效应"的能力越强。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应针对银行的异质性实行差别资本监管,以充分发挥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军梅   冯均科  
立足于商业银行审计质量特征与经营实践,系统梳理了商业银行审计质量影响流动性创造的内在机理,运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对2008—2022年中国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审计质量与流动性创造呈“U”形关系,该结论在考虑潜在内生性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且从流动性创造子维度来看,审计质量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非线性作用体现在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分析发现,金融创新和管理效率是审计质量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重要渠道。经济后果研究说明,审计质量导致的流动性创造的变动值与经营业绩、银行风险变动均呈先减后增的“U”形关系。异质性检验表明,审计质量对非上市、规模小、资本充足率低、流动性比例高、外部环境较好及东部地区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非线性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治理的监督作用并以此推动银行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凡  齐天翔  
本文基于我国202家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资本约束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资本充足率越高,流动性创造越低,二者具有因果关系;进一步地,银行市场集中度越高,越能促进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结论认为:(1)要降低高于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要继续降低银行集中度,减弱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3)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要考虑资本充足率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周凡  齐天翔  
本文基于我国202家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资本约束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资本充足率越高,流动性创造越低,二者具有因果关系;进一步地,银行市场集中度越高,越能促进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结论认为:(1)要降低高于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要继续降低银行集中度,减弱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3)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要考虑资本充足率对于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马天   王晓亮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不利于其流动性创造水平的提高。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而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抑制作用有所降低;此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不良贷款率对其流动性创造能力的提升有着较为明显的负向作用,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我国应加大对贷款溢价较高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施行差异化监管策略;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减少对存款的依赖,实现从存贷业务向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转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顾海峰  高水文  
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数字金融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数字金融通过影响银行收入结构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数字金融-收入结构-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银行竞争度提高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但对数字金融与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关系的调节作用无效;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力度加大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的风险约束有效。该成果可为防控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申创  赵胜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本文选取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首次利用百度指数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对银行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竞争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强,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非利息业务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协调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申创  赵胜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本文选取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首次利用百度指数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对银行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竞争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强,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非利息业务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此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王丽梅  彭俞超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