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1)
2023(14704)
2022(11476)
2021(10173)
2020(8480)
2019(18431)
2018(18088)
2017(34319)
2016(18284)
2015(20345)
2014(20372)
2013(19789)
2012(17995)
2011(16020)
2010(16647)
2009(16287)
2008(15403)
2007(14418)
2006(12765)
2005(12167)
作者
(52001)
(43353)
(43066)
(40980)
(27456)
(20323)
(19599)
(16527)
(16466)
(15582)
(14840)
(14496)
(14081)
(13861)
(13610)
(13149)
(12755)
(12687)
(12450)
(12194)
(10830)
(10610)
(10470)
(9920)
(9806)
(9744)
(9626)
(9547)
(8666)
(8612)
学科
(85737)
(79169)
企业(79169)
(77659)
经济(77525)
管理(73908)
业经(33475)
(30676)
方法(27659)
(27372)
(27328)
金融(27321)
中国(25516)
(25282)
银行(25261)
(24837)
(24492)
(22404)
财务(22364)
财务管理(22334)
企业财务(21190)
农业(20053)
数学(19426)
数学方法(19278)
(18908)
技术(17525)
理论(16823)
(15684)
体制(15497)
(15155)
机构
学院(264499)
大学(257864)
(111708)
经济(109382)
管理(104863)
理学(88505)
理学院(87716)
管理学(86627)
管理学院(86131)
研究(82583)
中国(73234)
(59490)
(53581)
科学(45552)
财经(45310)
(43532)
(42771)
(40953)
中心(40386)
(40104)
业大(35456)
研究所(35353)
经济学(34157)
(33942)
农业(33813)
北京(33333)
财经大学(33316)
经济学院(30820)
商学(30422)
商学院(30128)
基金
项目(166727)
科学(133039)
研究(127723)
基金(121373)
(103335)
国家(102327)
科学基金(90259)
社会(83232)
社会科(78950)
社会科学(78934)
(66947)
基金项目(63156)
教育(57431)
自然(55183)
自然科(53954)
自然科学(53940)
(53718)
自然科学基金(53061)
编号(52233)
资助(48168)
成果(42980)
(38618)
(38249)
(37500)
重点(36939)
(36589)
课题(36023)
(36016)
创新(35213)
国家社会(34971)
期刊
(132952)
经济(132952)
研究(80831)
中国(59414)
(51658)
管理(46141)
(42708)
(40476)
金融(40476)
学报(35361)
科学(33698)
大学(28555)
农业(28178)
学学(27076)
教育(26495)
技术(25471)
业经(24116)
财经(23692)
经济研究(20437)
(20429)
(16360)
问题(16282)
财会(14894)
技术经济(14235)
现代(13490)
会计(12994)
(12752)
世界(12625)
商业(12576)
理论(12277)
共检索到4207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鹏伟  
近些年,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却出现了“脱实向虚”的怪象,逐渐偏离实体经济的轨道,造成了资金在类金融体系内空转,如何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已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基于“高铁开通”这项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是否能够抑制企业的金融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旧保持不变。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主要是通过增加实体投资和提高公司治理产生抑制效应,且在国有企业和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中效应更明显。公司应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利用高铁治理效能,改善公司治理;政府应持续推进高铁网络建设,缩小地域发展差距。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钟凯  梁鹏  王秀丽  彭雯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金融投资回报率较高和影子银行规模较大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较强,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投资回报率和缩小影子银行规模的渠道缓解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以及非高科技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金融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领域,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睿智  霍雨佳  张玉明  
数字化转型是提高资本市场获取信息效率并改善企业实体投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本文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脱实向虚”行为的治理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投资水平,这种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提高企业与资本市场间信息对称性得以实现,包含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内部竞争优势信息以及提高分析师关注度两条途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治理效应在宏观调控效能较高的地区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的年份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建议:政府应加快完善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环境,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效能的发挥;企业应重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价值,提高与资本市场间的信息对称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勇  张欢  陈建英  
本文基于当前实体经济虚拟化这一热点问题,研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未来主业的发展具有"蓄水池"和"挤出"两种不同的效应,二者的相对大小决定了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影响的净效应。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基于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构建了微观企业金融化指标,实证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化损害了实体企业的未来主业业绩,表明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大于"蓄水池"效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本文发现金融化的损害效应随着货币政策变宽松而加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孟庆斌  刘建涵  谢沛林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趋严峻,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累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2009年一季度至2020年四季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商业银行监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探究金融监管政策能否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该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测试了回归模型敏感性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监管能够收窄企业金融-实体收益缺口,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抑制其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能够提升各自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明确了金融监管对微观企业的作用路径,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它的微观影响,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筝  李茫茫  刘放  
研发投资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足量研发资金支持。在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相互参股所形成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促进实体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手工搜集所有类型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数据,选择2009—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研究样本对产融结合如何影响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金融+实体"的产融结合模式显著促进实体企业技术创新,且这种促进效应在融资约束更大、监督作用更强的企业中更显著,而"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模式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主要通过融资约束与风险分担两个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相对于融资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促进作用更强。这表明,产融结合特别是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这一模式成为正式金融发展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知   李琪辉   姚巧妮  
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本文选取2012—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行为显著缩减了劳动雇佣规模,而员工配置效率并未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提升有助于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增加融资成本和缩减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劳动雇佣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及中长期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企业。拓展性分析发现: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劳动雇佣意愿,扩大就业规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影响,结合监管外生冲击探讨企业“脱虚向实”所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从企业实践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和稳定就业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俞毛毛   成群蕊   李季刚  
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企业的效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以银企距离为传统金融普惠性的代理变量,分析数字金融发展是否能有效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可能造成的“脱实向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银企距离缩短显著提升了企业金融化资产比例,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缓解作用主要通过企业信息透明度提升和银行网点布局优化两个途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优化,通过数字化过程提升自身对实体企业支持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兴全   程慧慧  
近年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抑制经济“脱实向虚”成为宏观政策着力点,充分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并同步推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分阶段推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该制度实施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投资金融化和利润金融化。(2)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既能发挥竞争治理效应和资源优配效应,减少企业基于投资逐利动机的金融化行为;还会发挥创投驱动效应和融资约束效应,对企业基于蓄水池动机的金融化行为产生挤出效应。(3)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投资机会少、低市场竞争行业和高政府放权意愿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4)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效能评估和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推动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兴全   程慧慧  
近年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抑制经济“脱实向虚”成为宏观政策着力点,充分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并同步推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分阶段推行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该制度实施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可以显著抑制企业的投资金融化和利润金融化。(2)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既能发挥竞争治理效应和资源优配效应,减少企业基于投资逐利动机的金融化行为;还会发挥创投驱动效应和融资约束效应,对企业基于蓄水池动机的金融化行为产生挤出效应。(3)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在非国有、投资机会少、低市场竞争行业和高政府放权意愿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4)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了企业价值。本文研究结论丰富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效能评估和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推动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文川  李文文  李建发  范樟妹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企业“脱虚向实”,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以2009—2020年289个地级市上市实体企业为研究样本,结合“烙印理论”,研究了官员金融经历对所辖区企业金融化的具体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官员金融经历对其所辖区企业金融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现为“治理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官员金融经历会引导所辖区企业抑制投机性金融资产,提升实体资本投资来降低企业金融化。作用路径分析发现,缓解融资约束是降低所辖区企业金融化的主要路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地区巡视监督未覆盖、企业产权性质为国有企业时,官员金融经历对企业金融化影响显著为负。此外,相比较于市委书记金融经历,市长金融经历对所辖区企业金融化影响更为相关。本文为金融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支持,也为有效预防“脱实向虚”行为进行金融监管提供微观层面证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文川  李文文  李建发  范樟妹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引导企业“脱虚向实”,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以2009—2020年289个地级市上市实体企业为研究样本,结合“烙印理论”,研究了官员金融经历对所辖区企业金融化的具体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官员金融经历对其所辖区企业金融化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现为“治理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具有可靠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官员金融经历会引导所辖区企业抑制投机性金融资产,提升实体资本投资来降低企业金融化。作用路径分析发现,缓解融资约束是降低所辖区企业金融化的主要路径。异质性研究发现,当地区巡视监督未覆盖、企业产权性质为国有企业时,官员金融经历对企业金融化影响显著为负。此外,相比较于市委书记金融经历,市长金融经历对所辖区企业金融化影响更为相关。本文为金融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理论解释与经验证据支持,也为有效预防“脱实向虚”行为进行金融监管提供微观层面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