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80)
2023(11597)
2022(8450)
2021(7320)
2020(6014)
2019(12944)
2018(12730)
2017(24931)
2016(12979)
2015(14407)
2014(14280)
2013(13860)
2012(12151)
2011(10529)
2010(10918)
2009(10919)
2008(10155)
2007(9402)
2006(8416)
2005(8187)
作者
(35610)
(29414)
(29271)
(27637)
(18848)
(13769)
(13387)
(11365)
(11190)
(10574)
(10029)
(9784)
(9639)
(9194)
(9052)
(9019)
(8741)
(8639)
(8361)
(8289)
(7266)
(7204)
(7099)
(6737)
(6661)
(6602)
(6591)
(6568)
(5852)
(5695)
学科
(74140)
(69857)
企业(69857)
(63341)
经济(63269)
管理(54414)
业经(31162)
(25536)
金融(25536)
(23126)
中国(22952)
(22863)
银行(22858)
方法(22755)
(22416)
(22253)
(19063)
财务(19038)
财务管理(19027)
企业财务(18063)
农业(17477)
(16449)
技术(15456)
数学(15238)
数学方法(15184)
(13424)
理论(13013)
(13011)
地方(12603)
(12133)
机构
学院(188859)
大学(180214)
(85141)
经济(83698)
管理(78167)
理学(66153)
理学院(65650)
管理学(65004)
管理学院(64661)
研究(55190)
中国(52871)
(41750)
(36561)
财经(32851)
(29747)
(29744)
(29312)
科学(29126)
中心(27811)
经济学(26467)
(26127)
(24265)
经济学院(24081)
财经大学(24064)
商学(23818)
业大(23610)
商学院(23600)
研究所(23076)
农业(22682)
北京(22574)
基金
项目(117642)
科学(95341)
研究(91490)
基金(86703)
(72550)
国家(71789)
科学基金(64871)
社会(61765)
社会科(58820)
社会科学(58808)
(47818)
基金项目(45469)
教育(39592)
自然(38526)
自然科(37726)
自然科学(37720)
编号(37374)
自然科学基金(37136)
(36977)
资助(33515)
(31002)
成果(29137)
(28768)
(26873)
国家社会(26254)
创新(25869)
重点(25770)
(25309)
(25175)
课题(24515)
期刊
(99736)
经济(99736)
研究(56391)
中国(36444)
(36405)
管理(34900)
(34031)
金融(34031)
(29595)
科学(21993)
学报(20578)
农业(19625)
业经(19243)
技术(18489)
大学(17182)
财经(17082)
学学(16449)
经济研究(15698)
(14804)
教育(13350)
问题(12738)
(12608)
技术经济(11994)
财会(11461)
现代(10920)
商业(10350)
世界(10103)
(9574)
会计(9192)
经济管理(9048)
共检索到294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军  杨秋萍  
数字金融为企业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但资金来源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企业投资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运用2011—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和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促进企业金融化,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的中介作用促进企业金融化;最后,以金融投资收益率和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的差额作为识别变量,证明了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主要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不仅对引导数字金融行业健康发展,促使金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也为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监督企业管理者行为,激励企业管理者以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为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桂燕  吕江林  汪洋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金融错配理论上会通过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促进企业增加金融投资。基于我国2007—2019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错配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金融错配主要促进了长期金融资产和类金融资产投资,前者在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更突出,后者仅在盈利能力弱和国有企业中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通过提高融资约束和扩大金融与实体收益差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影响表现出动机异质性。如受金融错配的影响,企业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投资,是出于缓解融资约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获取高额金融回报的主动逐利动机,而增加类金融资产配置仅是迫于主业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被动逐利动机。进一步检验揭示,利率管制放松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能弱化金融错配作用下的企业金融化,但主要是弱化类金融资产配置。未来,相关部门有必要深层次地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需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多层次全链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金融服务精准落地,适配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章永奎  宋寅寅  翁健英  杜兴强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表现出“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倾向,实体企业金融化将对数字技术赋能产生何种影响,这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基于2012~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抑制数字技术赋能;在调节效应方面,现金持有弱化了企业金融化与数字技术赋能的负向关系,融资约束强化了企业金融化与数字技术赋能的负向关系。本文丰富了企业金融化与数字技术赋能的相关文献,改善了数字技术赋能的量化方法,也为我国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助力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温毓敏  
近年来,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不断融合,催生出新兴数字金融业态,数字金融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是否也影响着实体企业的投资行为?本文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实体企业金融化决策。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具有促进作用,但该效应主要源于企业配置了更多的非流动性金融资产,对流动性金融资产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作用受企业内部因素、行业竞争因素及传统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建强  张婧  
以2010~2019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企业金融化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成本粘性具有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融资约束弱、套利动机强、国有企业以及盈利能力弱的样本中显著,说明企业倾向套利动机与倾向保值动机的金融化行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并且企业的套利动机越强,其金融化与成本粘性之间的负向关系越显著,该结论从成本粘性的角度验证了套利型金融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进一步检验作用机制发现,企业金融化通过降低调整成本、抑制管理层乐观预期、缓解代理问题来降低成本粘性。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组检验表明,该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不存在。"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检验表明,该倡议有利于降低成本粘性,但并不是通过加剧金融化来降低成本粘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晋盛武  晋青青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企业动态投资模型,采用差分GMM方法分析我国金融化程度及其对企业实体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化水平不高,金融投资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的负面影响且存在两期滞后,而金融收入对企业实体投资造成正向影响且存在一期滞后,总体上看我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对实体投资没有负向作用。此外,融资约束大的企业,金融化并没有对其实体投资造成显著影响;而融资约束小的企业,金融化效应更加突出。因此,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时需要考虑融资约束对不同企业的金融化效应,将我国的金融化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卫国  眭鑫  于连超  
以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考察社会信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显著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即位于高社会信任地区的企业,偏好配置更多的金融资产;社会信任可显著促进房地产投资,但对其他金融资产投资的促进效应不显著;社会信任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企业以及股权制衡度较低的企业中,其传导路径为"社会信任—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金融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胡海峰  窦斌  王爱萍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之辩归根结底在于探索金融和经济均衡协调的发展路径。本文围绕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与其生产效率的关系展开研究,客观地探讨了企业金融化的经济效应以及潜在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结果显示,企业金融化与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适度金融化能够助推企业生产效率改进,而过度金融化阻碍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中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最优投资比重为13.1%,只有将企业金融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规范金融投资行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尹夏楠   詹细明  
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化解实体经济发展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面临着投入压力大、技术门槛较高、回报周期较长等困境。在此背景下,能快速兑现经济利益的金融项目受到实体企业青睐,实体企业对金融投资收益的依赖不断增大,企业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以及投资替代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利用2015—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微观层面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数字化转型具有倒U形关系,即适度配置金融资产有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度配置金融资产不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具有倒U形关系,研发投入对数字化转型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在企业金融化与数字化转型的倒U形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金融化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更显著。为充分发挥企业金融化对数字化转型的驱动效应,应把握好数字经济时代实体企业发展新契机,合理利用企业金融化的双刃剑效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企业数字化创新;优化营商生态环境,完善非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信贷政策,提升政府资金配置效率。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徐朝辉  王满四  
数字化转型赋予实体企业新的发展动能,对实体企业资产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实体上市公司2007—2020年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研发投入、优化了内部控制,进而有效抑制了过度金融化。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过度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非高技术企业和中小规模企业中效果更优。本文结论对准确评估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应,促进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怀明  王成琛  
基于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这一热点问题,本文以2009~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就业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降低了实物资本投资,并且实物资本投资水平的下降是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就业的部分中介因子;非金融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大。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就业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对政府部门完善稳定就业的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喜和  杨汉枫  
厘清《资管新规》对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将《资管新规》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利用201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资管新规》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显示,《资管新规》显著抑制了非金融企业金融化水平,并抑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借助非金融企业实现“监管套利”的行为以及融资约束较弱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异质性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对国有企业、金融套利企业、影子银行发展活跃地区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未来进一步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协同有效的理财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戴泽伟  潘松剑  
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是中国当前经济一个特征。针对这一经济现象,本文从微观层面入手研究高管经历特质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的金融经历促进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表现在提升了企业金融化参与度、金融化密度与金融化增速。从动机来看,高管配置金融资产主要是基于金融套利动机,缓解投资不足的防御性储蓄动机并不明显。进一步地,金融资产配置对实业均表现出挤出效应,反哺效应并不明显,这也补充说明了储蓄动机不成立。这些结果表明金融化虽然使企业短期获利,但长期并没有反哺实业发展。本文研究为企业金融化提供了微观高管层面证据,对于理解企业金融化异质性行为,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超  张梅  唐莹  
作为经济金融化微观层面的重要表现,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现象日益凸显。以2001-2014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最小二乘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我国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的金融化程度随着其股东价值最大化观念的增强而加深,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比例与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U型关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会弱化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