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6)
- 2023(12764)
- 2022(9776)
- 2021(8667)
- 2020(7228)
- 2019(15982)
- 2018(15291)
- 2017(30597)
- 2016(15564)
- 2015(17056)
- 2014(16907)
- 2013(16865)
- 2012(15153)
- 2011(13151)
- 2010(13413)
- 2009(13479)
- 2008(12949)
- 2007(11908)
- 2006(10580)
- 2005(10139)
- 学科
- 业(82822)
- 企(76024)
- 企业(76024)
- 济(72809)
- 经济(72729)
- 管理(62097)
- 银(34149)
- 银行(34004)
- 行(32364)
- 业经(31461)
- 融(31034)
- 金融(31034)
- 方法(30970)
- 财(27294)
- 制(25465)
- 中国(23380)
- 农(23261)
- 数学(23231)
- 数学方法(23140)
- 务(22143)
- 财务(22131)
- 财务管理(22109)
- 企业财务(21049)
- 农业(17906)
- 技术(16220)
- 体(14894)
- 策(14204)
- 理论(14166)
- 体制(13639)
- 划(12946)
- 机构
- 学院(224023)
- 大学(217654)
- 济(103758)
- 经济(101960)
- 管理(96468)
- 理学(81283)
- 理学院(80698)
- 管理学(80036)
- 管理学院(79611)
- 中国(68185)
- 研究(62512)
- 财(54627)
- 京(43098)
- 财经(42962)
- 经(39044)
- 江(34427)
- 银(33731)
- 中心(33343)
- 经济学(32817)
- 银行(32389)
- 财经大学(32131)
- 农(31036)
- 行(30262)
- 科学(30190)
- 融(30082)
- 经济学院(29955)
- 金融(29528)
- 商学(29200)
- 商学院(28955)
- 州(28622)
- 基金
- 项目(138339)
- 科学(112598)
- 研究(107235)
- 基金(104443)
- 家(86550)
- 国家(85680)
- 科学基金(78132)
- 社会(73390)
- 社会科(69924)
- 社会科学(69906)
- 基金项目(54615)
- 省(53697)
- 自然(47176)
- 教育(46782)
- 自然科(46215)
- 自然科学(46208)
- 自然科学基金(45483)
- 编号(42924)
- 划(42515)
- 资助(41929)
- 业(33475)
- 成果(33424)
- 创(33121)
- 国家社会(31255)
- 部(31206)
- 制(30611)
- 创新(29968)
- 重点(29748)
- 发(29582)
- 人文(28987)
- 期刊
- 济(116840)
- 经济(116840)
- 研究(72131)
- 融(53876)
- 金融(53876)
- 财(46346)
- 中国(41050)
- 管理(40562)
- 农(29905)
- 科学(24027)
- 财经(22396)
- 学报(21824)
- 业经(20489)
- 技术(19932)
- 经(19177)
- 大学(18773)
- 农业(18678)
- 学学(18227)
- 经济研究(18157)
- 问题(14476)
- 财会(14230)
- 技术经济(14042)
- 国际(13016)
- 现代(12557)
- 贸(12384)
- 业(11921)
- 理论(11920)
- 教育(11877)
- 商业(11520)
- 会计(11314)
共检索到3548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志元 马永凡
企业投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近年来却呈下滑趋势,利用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银行风险承担视角下数字金融能否提升企业投资水平进而提振实体经济。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水平,且这种作用在成长期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非制造业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数字金融对企业投资的提升作用有赖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具体来说,表内风险承担强化了数字金融的积极效应,而表外风险承担则对其有所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作用对企业投资呈U型影响,且二者目前已经由竞争跨入竞合阶段。据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配套政策,通过科技赋能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优化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协同配合效应,以形成稳投资、促投资的金融生态环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史焕平 刘鑫
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角度,对数字金融发展影响数量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进行机理分析,并基于2013-202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通过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数字金融发展增强了价格型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了数量型政策的有效性,同时缓解了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风险上升代价;第二,数字金融通过减缓信贷市场摩擦使价格型政策更有效,而替代性融资方式增多则令数量型政策效果打折扣;第三,数字金融在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两方面对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均促进了货币政策对经济调控的非对称效应以及对银行风险上升的抑制效果的增强;第四,地区间数字金融发展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金融监管力度的差异,导致数字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及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上述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要充分认识数字金融创新发展使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有针对性地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提高数字金融监管能力,完善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调控协同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数字金融,更好地发挥商业银行传导货币政策中介作用,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江山 佟孟华
金融科技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深刻变革,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成效也关系着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败。本文从银行特许权价值的视角,为备受各界关注的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效问题提供了一个解答。本文将特许权价值的约束设定纳入DLM理论模型,从效率和多元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科技通过特许权价值进而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20年230家中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方式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通过增加来自效率渠道和多元化渠道的特许权价值,进而实现银行风险承担的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冲击加剧了银行业的存款竞争与利率竞争,造成了市场相关特许权价值的丧失;对于地方性、小规模和低资本充足率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风险化解效应”更为突出;金融监管对于金融科技风险化解效应的调节作用呈现出先弱化后强化的U型影响趋势。本文的研究不仅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以金融体制市场化和机构转型升级这种“合意”的方式促进金融稳定,也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高质量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等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宗莹萍 司登奎 孙越
尽管影子银行能够发挥“类金融”作用并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流动性以应对非预期外部冲击,但由于其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在长期将会对企业带来反噬的不利后果。文章基于风险承担视角,以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重点考察非金融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对其自身风险承担所形成的反噬作用。结果表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会显著加剧企业风险承担,且非金融企业涉足影子银行业务每增加1单位,企业风险承担平均增加0.197单位,上述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公司治理较差、制度质量较低和投资机会较少的企业中更为显著。降低投资效率与恶化信息披露质量是非金融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对其自身产生反噬作用的潜在机制。文章既为非金融企业涉足投资端的影子银行业务所形成的经济后果提供了丰富且稳健的经验证据,也能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风险承担 信息质量 投资效率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古波 温思美
利用2011~2017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集,构建实证模型研究企业结构性信贷需求对银行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微型企业的信贷需求越强,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水平越大;而大中型企业的信贷需求对银行风险水平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该结论在银行机构中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良好的银行业发展环境和较强的业务竞争能力是维系银行机构风险稳定的重要条件;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机构越能从其信贷需求中获取更高的经济绩效。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优化其信贷考核制度,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进行单列考核;同时,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主动介入,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提供一定的信贷辅助支持,以更好地激发国民经济活力。
关键词:
企业信贷需求 银行风险承担 结构性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攀 邓超 邱煜
银行风险承担具有金融稳定器作用。除了表内业务的风险承担意愿和贷款规模外,我国银行的风险承担还可能体现在表外影子银行规模调整上。文章以2012年至2018年我国上市企业季度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进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研究发现,从表内业务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促使银行放宽贷款审批条件,增加贷款规模,从而激励企业投资。而从表外业务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则会通过减小影子银行规模,降低企业投资。在重新定义与计算关键变量、删除宏观变量和考虑产权性质影响后,上述结论仍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银监会采取的一系列影子银行治理措施是银行扩大表内业务规模、缩减表外影子银行规模的重要原因。文章的研究对于优化影子银行治理、维护金融安全以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顾海峰 高水文
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数字金融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数字金融通过影响银行收入结构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数字金融-收入结构-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银行竞争度提高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但对数字金融与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关系的调节作用无效;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力度加大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的风险约束有效。该成果可为防控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静文 吴滨阳
数字金融是信息技术、数据协作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业态。随着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科技赋能下加速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基于2012-2018年中国8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的数据,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数字金融的代理变量,研究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助于收敛系统性金融风险。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金融的反应更加敏感,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国有行则更加审慎,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收敛作用最大。数字金融缓解了长尾客户缺乏抵押和征信不足的痛点问题,提高了中小银行风险识别能力,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使其信贷决策更加科学。最后提出关于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风险管理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启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罗岭 曹青青
数字金融是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重要引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选取2011—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从企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实证研究了数字金融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金融不仅会显著增加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用,还能够通过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增加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能通过企业风险承担增加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分组检验发现,数字金融通过企业风险承担增加审计费用的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数字金融对审计费用的增加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大;此外,审计投入也在数字金融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邹飞 王宗润
本文基于32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数据,从银行高管非金融业从业经历的角度研究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研究表明,银行高管非金融业从业经历对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抑制作用,而且银行高管在非金融业中担任高管的经历会增强这种抑制作用。此外,上市与否、持股高管比例、董事会独立性和银行性质,对银行高管非金融从业经历与风险承担行为间的关系有显著影响。政府部门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时,不应仅考虑银行规模、性质等因素,还应进一步考察银行高管的非金融业从业经历,利用银行高管的非金融业从业经历达到风险监管的目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碧云 郑宗杰
通过构建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并基于2013~2019年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融合发展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2)不同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用金融科技缓释风险承担的效果更明显。(3)金融科技应用于不同信贷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和偏好具有显著差异性,国有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担保结构缓释风险承担,而其他商业银行偏好借助金融科技调整贷款期限结构缓释风险承担。研究结论对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深度融合、优化信贷结构、缓释风险承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金融科技 信贷结构 风险承担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申琳 马丹 张苏珊
文章首次提出基于金融周期视角来解释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非线性特征,并结合1804家上市企业预期违约风险来识别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交互影响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演化路径。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银行降低其信贷标准,向具有更高预期违约风险的企业发放贷款,银行主动风险承担增加,具有线性特征。但由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同时会随金融周期进行调整,金融周期与货币政策交互作用下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呈现非线性特征,从而影响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的效力。这一研究结论的发现同时为中国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中锚变量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设定依据和决策支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罗欣 况雅琴
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以2010—2021年227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效应与渠道。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运营成本和收入结构是导致这种非线性影响效应的重要因素。机制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通过影响其市场势力和资产负债端结构进而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银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银行应加强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差异化数字化转型布局,变革风险管理体制机制。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 风险承担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尚梅 刘娜 贺江 常一鸣
本文基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化视角,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限额的确定。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显性存款保险限额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当居民储蓄率较高或者银行存贷利差较低时,这种关系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存款保险限额偏离银行风险承担最小的保险限额越大,银行风险承担越高。中国已经实施的50万元人民币存款保险限额,高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时模型估计的29万元人民币保险限额,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尚梅 刘娜 贺江 常一鸣
本文基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化视角,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限额的确定。结果表明,样本国家的银行风险承担与显性存款保险限额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当居民储蓄率较高或者银行存贷利差较低时,这种关系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际存款保险限额偏离银行风险承担最小的保险限额越大,银行风险承担越高。中国已经实施的50万元人民币存款保险限额,高于银行风险承担最小时模型估计的29万元人民币保险限额,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激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