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67)
2023(11085)
2022(8439)
2021(7562)
2020(6035)
2019(13373)
2018(12676)
2017(24513)
2016(12320)
2015(13185)
2014(13055)
2013(12812)
2012(11694)
2011(10471)
2010(10727)
2009(10397)
2008(9545)
2007(8825)
2006(7764)
2005(7335)
作者
(34660)
(28660)
(28154)
(27105)
(18235)
(13649)
(12988)
(10976)
(10783)
(10283)
(9753)
(9670)
(9158)
(9121)
(9031)
(8909)
(8345)
(8262)
(8150)
(7919)
(7090)
(6906)
(6706)
(6593)
(6566)
(6485)
(6367)
(6204)
(5755)
(5699)
学科
(48660)
经济(48617)
(45479)
管理(41101)
(40960)
企业(40960)
(33348)
银行(33203)
(31679)
(29884)
金融(29884)
中国(20827)
方法(20353)
(20206)
数学(17157)
数学方法(17036)
业经(16747)
技术(16210)
(14886)
技术管理(12245)
中国金融(11875)
业务(11632)
(11389)
制度(11383)
产业(11365)
(10636)
地方(10627)
财务(10619)
财务管理(10605)
(10532)
机构
学院(171436)
大学(170975)
(75964)
经济(74427)
管理(69412)
理学(59263)
理学院(58710)
管理学(58048)
管理学院(57694)
中国(54679)
研究(54123)
(37453)
(34144)
(30367)
财经(30035)
科学(29483)
银行(29195)
中心(28534)
(27371)
(27212)
(26272)
经济学(25364)
(25280)
(24630)
(24577)
金融(24213)
经济学院(23080)
研究所(22958)
财经大学(22832)
(22423)
基金
项目(115698)
科学(93813)
基金(86240)
研究(86036)
(74143)
国家(73512)
科学基金(65335)
社会(58176)
社会科(55756)
社会科学(55746)
(46080)
基金项目(44987)
自然(40321)
自然科(39570)
自然科学(39562)
自然科学基金(38951)
教育(38491)
(37516)
资助(33864)
编号(32643)
(31343)
创新(28254)
成果(26218)
重点(25806)
国家社会(25267)
(25169)
(25124)
(23524)
(23455)
(23181)
期刊
(76212)
经济(76212)
研究(55104)
(47008)
金融(47008)
中国(36099)
(29105)
管理(28688)
学报(22894)
科学(22456)
(21798)
大学(18140)
学学(17205)
教育(15894)
财经(15661)
技术(14324)
(13422)
经济研究(13161)
农业(12173)
业经(11890)
科技(10088)
理论(9745)
问题(9315)
技术经济(9279)
实践(8825)
(8825)
(8357)
论坛(8357)
国际(8343)
(8115)
共检索到269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邵之晗   赵胜民   屠堃泰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对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2011—2020年我国200家银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竞争会恶化银行负债质量,通过存贷协同效应抑制其流动性创造功能。在结构上,数字金融竞争压力会促使银行将传统存贷业务向同业和表外业务转移,加剧流动性创造分化。第二,在商业模式上,数字金融的“挤出效应”会抑制银行网点扩张,“创新效应”会促进手机银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银行向数字化经营转型。在空间上,数字金融会促进银行分支机构布局调整,增加其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金融供给。第三,“创新效应”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取决于创新质量。银行的创新数量越多(广度)、技术更新越快(深度),“创新效应”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越强。从长期来看,高质量创新有助于抵消数字金融冲击的负向影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宋科  李振  尹李峰  
市场竞争对于金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为维持银行业稳定需要考虑竞争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充足的流动性创造有助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而过剩或缺乏流动性均会迫使银行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本文使用2003—2017年我国176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分支机构和引力模型的银行竞争指标,来识别市场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银行资产端流动性创造的正向影响较大,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小,对资产负债表表外流动性创造没有影响。同时,受到正向影响的主体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则没有影响或具有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处在危机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或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银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均会创造更多流动性。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市场竞争通过刺激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扩大流动性信贷等中介机制促进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不仅丰富了银行竞争策略的经济效果分析,也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宋科  李振  尹李峰  
市场竞争对于金融稳定是一把"双刃剑",监管部门为维持银行业稳定需要考虑竞争政策的平衡性问题。充足的流动性创造有助于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而过剩或缺乏流动性均会迫使银行业陷入困境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本文使用2003—2017年我国176家商业银行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分支机构和引力模型的银行竞争指标,来识别市场竞争与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对银行资产端流动性创造的正向影响较大,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较小,对资产负债表表外流动性创造没有影响。同时,受到正向影响的主体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对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则没有影响或具有负向影响。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处在危机时期、经济繁荣时期或货币政策宽松时期的银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均会创造更多流动性。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市场竞争通过刺激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扩大流动性信贷等中介机制促进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不仅丰富了银行竞争策略的经济效果分析,也为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凡  齐天翔  
基于中国202家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数据,采用流动性创造指标衡量银行流动性,研究竞争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集中度越高的银行,流动性创造越高,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银行竞争度增加1%,则流动性减少2.4817%;竞争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远大于对负债方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在风险承担能力越小、风险越大的银行和资产总量越小的银行中,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越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巴曙松  何雅婷  曾智  
本文基于2006—2014年中国112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银行竞争力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存在差异,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创造是反向影响,而M2增长率与存款基准率对流动性创造则是正向影响;第二,中国商业银行"脆弱性渠道"存在,竞争力的加剧会减少流动性创造,按规模分类后发现银行竞争力的加剧会增加规模较大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水平;第三,货币政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传导影响存在差异,存款准备金的提高会减少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加其他类别银行的流动性创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凡  齐天翔  
基于中国202家商业银行年度财务数据,采用流动性创造指标衡量银行流动性,研究竞争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市场集中度越高的银行,流动性创造越高,竞争对银行流动性创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银行竞争度增加1%,则流动性减少2.4817%;竞争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远大于对负债方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在风险承担能力越小、风险越大的银行和资产总量越小的银行中,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越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运信   王祺琦   胡旭阳  
文章基于“竞争分流”和“技术溢出”双重视角考察了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总体上推高了银行流动性创造;第二,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发展通过业务分流、价格竞争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在资产端推高了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和贷款平均期限,从而促进了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在负债端推高了中长期存款占比和存款平均期限,从而抑制了银行流动性创造;第三,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了银行金融科技水平,进而促进其流动性创造功能的发挥。文章主要政策建议是金融管理当局应该鼓励支持互联网企业发展金融科技,同时全面监管互联网企业的金融科技活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建军  王丽梅  彭俞超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学峰  杨盼盼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基于此,本文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银行发展金融科技与流动性创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整体而言,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显著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为实体经济输入流动性的能力。第二,在资产端,金融科技将协助银行弥补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的服务短板,扩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负债端,金融科技赋能显著优化银行存款结构、降低付息成本,"补短板""降成本"促使金融更加普惠,流动性创造效率增强。第三,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金融科技加剧了银行业的马太效应,即金融科技扩张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资产、优化其负债结构,使其流动性创造效率得到提高,但却对城商行、农商行的小微信贷资产、负债结构和付息成本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其流动性创造效率下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贺水金  胡灵  
使用银保监会金融许可证信息,首次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基础上构建了2011—2020年173家商业银行微观数字金融指数,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冲击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市场竞争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呈现出“先市场挤出,后技术溢出”的“U”型影响,拐点出现在指数197时,对应时间是2015年,即数字金融冲击短期会恶化银行流动性创造,长期会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且表内与表外流动性创造影响效应一致。(2)数字金融发展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程度具有异质性,相较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西部地区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与东、中部地区银行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顾海峰  谢疏影  
选取2010-2019年中国98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通过分流银行存款及理财资金对银行盈利形成冲击,由此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倒逼银行加大存贷期限错配来缓解盈利下降压力,从而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互联网金融对股份制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力度更大。金融脱媒仅在P2P网络借贷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但"第三方支付-金融脱媒-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传导渠道无效。银行业景气度提高会加剧互联网金融对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顺周期倾向。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喻微锋  向玲  
本文基于中国银行异地市场准入管制放松政策的特定背景,利用银行管制放松所带来的城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地域扩张与数量扩张所形成的银行竞争,选取我国89家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竞争显著降低了流动性创造,并且主要通过挤压利润以及减少信贷供给渠道来减少流动性创造;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存在异质性影响,在非上市银行、高杠杆银行以及处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的银行中,银行竞争对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对表内流动性创造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银行贷款发放来实现,并且银行竞争对表外流动性创造同样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顾海峰   朱慧萍  
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中国177家商业银行的微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抑制作用。相对于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更大。资管新规的实施有助于减缓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抑制力度。(2)同业业务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与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主要通过降低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渠道来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3)区分同业业务类型的渠道检验表明,相对于新兴同业业务渠道,传统同业业务渠道的中介效应占比更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更易通过传统同业业务渠道来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本文为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贷款监管效率及防控流动性创造维度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伟  凌江怀  赵小军  
本文从流动性创造视角,利用我国21家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研究了银行贷款价格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符合"竞争-脆弱"假说,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贷款价格竞争通过流动性创造对经营的风险产生影响。信贷风险呈现逆周期特征,整体经营风险呈现顺周期特征。大型股份制银行在贷款市场具有"风险转移效应",凭借其较大的市场势力将竞争带来的风险通过流动性创造进行转移,但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影响,竞争带来更大的风险承担。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邹伟  凌江怀  赵小军  
本文从流动性创造视角,利用我国21家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研究了银行贷款价格竞争与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符合"竞争-脆弱"假说,随着利率管制的放松,贷款价格竞争通过流动性创造对经营的风险产生影响。信贷风险呈现逆周期特征,整体经营风险呈现顺周期特征。大型股份制银行在贷款市场具有"风险转移效应",凭借其较大的市场势力将竞争带来的风险通过流动性创造进行转移,但中小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的影响,竞争带来更大的风险承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