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97)
- 2023(20581)
- 2022(17206)
- 2021(15993)
- 2020(13360)
- 2019(30552)
- 2018(30043)
- 2017(58723)
- 2016(31483)
- 2015(35304)
- 2014(35251)
- 2013(34499)
- 2012(31760)
- 2011(28488)
- 2010(28848)
- 2009(27001)
- 2008(25636)
- 2007(22547)
- 2006(19735)
- 2005(17465)
- 学科
- 济(124415)
- 经济(124280)
- 管理(92724)
- 业(91420)
- 企(75323)
- 企业(75323)
- 方法(60487)
- 数学(53307)
- 数学方法(52480)
- 中国(37387)
- 财(35360)
- 农(33065)
- 融(30916)
- 金融(30914)
- 银(30558)
- 银行(30517)
- 业经(29751)
- 行(29214)
- 制(26509)
- 地方(24977)
- 学(24950)
- 贸(23743)
- 贸易(23727)
- 务(23533)
- 财务(23439)
- 财务管理(23393)
- 易(23093)
- 理论(22750)
- 企业财务(22270)
- 农业(22218)
- 机构
- 学院(442804)
- 大学(442219)
- 济(177449)
- 管理(175936)
- 经济(173555)
- 理学(152049)
- 理学院(150445)
- 管理学(147501)
- 管理学院(146694)
- 研究(143153)
- 中国(116492)
- 京(92659)
- 科学(87137)
- 财(85696)
- 所(70471)
- 农(69151)
- 财经(68623)
- 中心(68302)
- 江(64672)
- 业大(64459)
- 研究所(64097)
- 经(62481)
- 北京(58445)
- 范(55998)
- 师范(55431)
- 经济学(54558)
- 农业(54179)
- 州(53213)
- 院(52353)
- 财经大学(51383)
- 基金
- 项目(302110)
- 科学(238078)
- 基金(220058)
- 研究(220058)
- 家(191087)
- 国家(189498)
- 科学基金(164158)
- 社会(138555)
- 社会科(131481)
- 社会科学(131450)
- 省(117517)
- 基金项目(115107)
- 自然(107552)
- 自然科(105121)
- 自然科学(105097)
- 自然科学基金(103206)
- 教育(102368)
- 划(98946)
- 资助(92682)
- 编号(89876)
- 成果(72542)
- 重点(67360)
- 部(66553)
- 发(63430)
- 创(62907)
- 课题(61799)
- 创新(58634)
- 科研(58052)
- 教育部(57524)
- 国家社会(57105)
- 期刊
- 济(185103)
- 经济(185103)
- 研究(130489)
- 中国(83281)
- 学报(68094)
- 财(65531)
- 管理(63710)
- 科学(61879)
- 农(61503)
- 融(56903)
- 金融(56903)
- 大学(52493)
- 学学(49567)
- 教育(47712)
- 农业(41676)
- 技术(39869)
- 财经(33376)
- 经济研究(30662)
- 业经(30257)
- 经(28488)
- 问题(23457)
- 统计(21935)
- 图书(21787)
- 理论(21541)
- 业(21480)
- 技术经济(21099)
- 策(20260)
- 版(20020)
- 科技(19773)
- 实践(19637)
共检索到6491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洪 李树 王雨
在数字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影响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TVP-VAR-SV模型检验数字金融、货币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分析在数字金融监管强度差异下该动态关系的非对称性,并进一步检验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以及数字金融对宏观风险收益率的冲击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而紧缩型货币政策有助于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紧缩型货币政策促进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体系单位风险效益。进一步,本文从规范数字金融市场发展,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强化数字金融市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货币政策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政 刘丽萍
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识别该风险对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对于平衡稳增长与防风险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创新性地应用DMA-TVP-FAVAR模型从动态视角搭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并借助MS-VAR模型评估金融风险对价格型货币政策产出效应、价格效应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货币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防范金融风险离不开货币市场平稳运行,银行业、股票市场、房地产业、外汇市场在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中虽占比有限,但相对重要性上升。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两区制特征,并且维持高风险区制的持续性更强。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作用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效果呈现非对称性,金融风险的存在大幅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中央银行有必要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力度。研究工作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机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陈敏 张乐乐
基于国内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构建SV-TVP-VAR模型对我国信用扩张、资产价格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实证研究发现:首先,信用扩张会促进股价上涨,股价上涨会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信用扩张会助推房地产价格上涨,房价的上涨会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信用扩张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促进作用较强。且与房价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正相关。
关键词:
信用扩张 股价 房价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韬悦 李静萍
通过梳理人民币国际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传导机制来构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结合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特征,使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SVAR)实证验证了人民币国际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2009年、2015年及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的时点变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不同。人民币国际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作用会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而增强。因此,要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应着重避免该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触发与传导,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萱 姜春艳
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特征越发的相似促使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TVP-SV-VAR模型对商品金融化程度与货币政策及目标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商品金融化程度因素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具有时变特征,且对宏观经济信息敏感度较强;商品金融化程度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影响比对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商品金融化程度高的对货币政策影响持久且较为平稳,但是中短期更为显著。本研究通过分析商品金融化的不同程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胥爱欢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超越双边,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文章运用带有随机波动率的可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省际效应,并采用R软件生成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对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冲击方向和程度的地域分布图。从总体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对中国内地各个省份经济增长的冲击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东部沿海和沿边省份经济增长受到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冲击性影响程度要小于内陆省份。为此,中国既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有效应对外部短期冲击,又要充分利用美联储加息政策溢出效应带来的有利因素,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换,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同时,在制定应对政策时,要准确区分中国内地不同省份经济增长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冲击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 王景武
本文在经验事实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冲击路径、机理、方向和程度,并就未来一年美联储上调基准利率对中国产出的冲击进行情景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美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短期冲击是不利的,但同时也有积极因素。第二,从中长期来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冲击有增强的趋势。第三,美国货币政策调整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产出的冲击是最强的。第四,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产出的溢出效应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预期因素"自我实现"、"自我强化"的。第五,技术密集程度越低的行业、规模越小的企业以及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越高的商品出口,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科 郭亚飞 田凤平
本文基于8个维度的48个基础经济金融变量,运用TVP-FAVAR模型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指标,采用广义方差分解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冲击下全球16个主要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和风险溢出状况展开研究,并运用TVP-VAR模型从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两个层面检验EPU冲击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机制。研究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与EPU之间存在双向非对称溢出效应,并以EPU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为主,发展中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对EPU冲击的反应速度更快、程度更大;EPU冲击下,发达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溢出方,发展中国家则是主要的风险接受者,并且这一现象随着全球EPU水平的提升而更加显著;各金融子市场和经济部门受EPU直接冲击的时间和程度存在差异,相互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进一步攀升;全球EPU对我国EPU的显著冲击更使得国内经济金融市场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风险净溢入水平也远远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本研究对于应对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波 卢露
针对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本文运用内生性网络模型和仿真模拟技术考察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变。研究发现,短期中当向市场释放或者收缩大致相同的流动性时,利率工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更有利于金融体系稳定。系统性金融风险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目标利率的调整表现出不同的演化趋势,异质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存在差异。金融稳定视角下的货币政策实施可通过对银行的差别监管政策或宏观审慎工具的搭配使用来降低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顾淳 王霞
本文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2007年1月—2016年3月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动态溢出效应,发现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前后货币政策变量与其自身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关系存在非对称性,即在退出前后其产出和物价对货币政策变量的影响有较大变化,而反过来的影响却没有显著的差异。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前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变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首先,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前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变量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出现了大的变化;其次,从影响的期限来看,美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主要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顾淳 王霞
本文对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分析了2007年1月—2016年3月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动态溢出效应,发现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前后货币政策变量与其自身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关系存在非对称性,即在退出前后其产出和物价对货币政策变量的影响有较大变化,而反过来的影响却没有显著的差异。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前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变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首先,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前后对中国货币政策变量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出现了大的变化;其次,从影响的期限来看,美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短期,而利率变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中长期。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妍 王继红
基于2013—2018年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同业业务规模角度出发,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和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以短期流动性调节为主要目标的常备借贷便利工具增加了同业业务规模,但以结构性调整为主要目标的中期借贷便利降低了同业业务规模,并且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因为同业业务规模的增加,提高金融系统风险关联性,从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加强资金流向的监管,防止金融机构的套利行为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的"空转",警惕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关键词:
结构性货币政策 同业业务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戴金平 刘东坡
文章基于中国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因子增强向量自回归(TVP-SV-FAVAR)模型,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突变特征考虑在内,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动态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货币政策能够对产出和通胀做出积极有效的调控;相较于价格型货币政策,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胀的调控作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产出的调控作用同样呈逐渐减弱的趋势,但其对物价水平的调控效果在危机之后逐渐改善;数量型货币政策对消费、投资、进出口、银行信贷等的调控效果较好,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梁斯
利用中国2003年10月-2016年9月的数据,选取了包括银行、股票以及外汇市场在内的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化处理,并使用EGARCH-Co Va R模型测算各市场在给定置信水平下的最大损失以及其对整体市场的风险溢出程度。研究结果发现:(1)股票市场在给定置信水平条件下的损失程度最高,其次为外汇市场以及银行市场。(2)根据Co Va R的计算结果,在给定三个市场最大损失的情况下,整体市场的损失程度存在一定的收敛。(3)ΔCo Va R和%Co Va R的计算结果显示,三个市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程度存在一定的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CoVaR 风险溢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货币政策、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研究——基于TVP-SV-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业风险承担渠道时变特征研究——基于TVP-SV-VAR模型的检验
中美货币政策双向溢出效应研究——基于TVP-SV-FAVAR模型实证分析
国际货币政策溢出效应、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差额——基于TVP-VAR-SV模型的动态影响关系分析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高质量就业——基于TVP-SV-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中国外汇市场压力与货币政策——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的溢出效应——基于TVP-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动态溢出效应——基于TVP-SV-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SVAR模型与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外溢效应——基于LT—TV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