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0)
2023(9400)
2022(7044)
2021(5886)
2020(4585)
2019(9698)
2018(9041)
2017(17582)
2016(8679)
2015(9611)
2014(9531)
2013(9535)
2012(9095)
2011(8594)
2010(8950)
2009(8758)
2008(7354)
2007(6684)
2006(6307)
2005(6016)
作者
(26030)
(21656)
(21434)
(20524)
(13709)
(10146)
(9870)
(8381)
(8189)
(7548)
(7484)
(7153)
(6964)
(6861)
(6828)
(6546)
(6282)
(6239)
(6152)
(5623)
(5556)
(5076)
(5040)
(5039)
(5004)
(4941)
(4608)
(4322)
(4311)
(4281)
学科
(67414)
经济(67382)
(25083)
金融(25082)
管理(24816)
(21904)
银行(21903)
(21805)
(21373)
地方(21356)
中国(20530)
方法(17362)
(17343)
企业(17343)
数学(15859)
数学方法(15796)
业经(14775)
地方经济(13847)
(12265)
(11405)
中国金融(11034)
产业(10881)
(10740)
(9788)
信息(9333)
总论(9292)
信息产业(8808)
环境(8641)
(8363)
农业(8361)
机构
学院(136286)
大学(134579)
(73454)
经济(72178)
研究(50747)
管理(48622)
中国(45113)
理学(40996)
理学院(40517)
管理学(40045)
管理学院(39775)
(31748)
(27056)
科学(26543)
经济学(26054)
财经(25374)
(24570)
中心(24418)
经济学院(23309)
(22905)
研究所(22090)
(20072)
财经大学(18839)
(18598)
金融(18281)
(18162)
(17779)
北京(17348)
银行(17199)
(16850)
基金
项目(86623)
科学(69538)
研究(66409)
基金(63941)
(54325)
国家(53910)
社会(47065)
科学基金(46858)
社会科(45024)
社会科学(45012)
(33609)
基金项目(32621)
教育(27567)
(27064)
编号(25895)
自然(25502)
资助(25251)
自然科(24889)
自然科学(24886)
自然科学基金(24424)
(22042)
国家社会(21186)
成果(20716)
重点(19905)
发展(19106)
(18832)
(18472)
(18305)
课题(17722)
(17556)
期刊
(86815)
经济(86815)
研究(47081)
(29896)
金融(29896)
中国(25273)
(23386)
管理(18784)
经济研究(15912)
学报(15685)
科学(15621)
(14620)
财经(14042)
大学(12476)
(12277)
学学(11988)
技术(11658)
业经(11219)
问题(10542)
农业(8985)
技术经济(8613)
(7960)
统计(7863)
国际(7633)
教育(7525)
世界(7435)
(7124)
理论(7009)
商业(6880)
经济问题(6851)
共检索到221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佩源  
选取中国2012—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对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差距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在经过多重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可通过提高双循环联动发展水平,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拓展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对南方地区与高分位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强。基于此,提出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双循环高水平联动、统筹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建议,以期为高效缩减区域经济差距,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佩源  
选取中国2012—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对数字金融与区域经济差距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在经过多重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可通过提高双循环联动发展水平,显著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拓展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对南方地区与高分位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抑制作用更强。基于此,提出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双循环高水平联动、统筹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建议,以期为高效缩减区域经济差距,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葛兆强  
区域经济差距的金融成因分析与政策选择□葛兆强贵成本代价具体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储蓄能力进一步削弱,资本短缺和储蓄率的下降加剧,以至于妨碍资本形成,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其一,统一的货币制度在区域经济差距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货币币值和通货膨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靖宇  张宪平  
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并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文华  
本文分别对我国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测度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两系统间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呈整体上升趋势,且该指数主要受益于技术进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省域多集中于东部地区。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实现了初级协调的演变,中部地区从濒临失调到基本协调演变,西部地区从轻度失调向濒临失调阶段转变。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及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正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富华  宋然  
数字技术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和数字技术差距视角,探索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创新效率水平跨越门槛值,数字技术发展显著缩小各省份经济差距;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在创新效率高的区域内,数字技术发挥的空间溢出效应能缩小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相近和地理相邻的各省份经济差距;在创新效率低的区域内,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扩大了各省份经济差距。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文胜  柴用栋  
本文以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分析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但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西部地区由于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对于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根据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加快西部金融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建议:做好区域金融体系的选择;发展区域金融货币政策;完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构建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区域金融与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金龙  王宏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距逐步扩大。不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资本流动都是经济增长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从而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情况和特点,然后从区域资本流动的不同渠道综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区域间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间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影响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理论分析,并依此提出我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晓鹏  
改革开放2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三大地带为基本地缘格局的区域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与升级。并且,这种差距表现为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从三大地带来看,不仅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而且三大地带内部的差距也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区域差距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差距会自行缩小。但是,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都已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力量不仅无法使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迹象。那么,区域差距与经济增长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以及区域差距-区域增长-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动关系,就成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天舒  黄俊  
针对地区经济集中于少数企业这一有趣现象,本文利用1998~2007年县级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我国区域经济集中的形成及对地方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寻租越严重的地区,经济的集中度越高,表现为少数企业占据了地方经济的大部分比重。基于资源禀赋的分析显示,当地区资源越丰富时,随着企业寻租动机的增强,区域经济集中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尽管集中的区域经济有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集中更多是寻租的结果,由此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最后,高度集中的区域经济仅使少数人获益而减少了大多数人的竞争福利,从而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学艺  徐鸣  
在区域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区域金融集聚是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这种推动是靠区域金融服务体系中的货币资金储蓄效应、金融货币投资效应、金融资源配置效应实现的。文章研究表明:要促进区域金融服务聚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必须发挥区域金融服务聚合的网络效应,并在要强化区域金融服务聚合过程中,强化区域金融风险的防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进入深化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测度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方法等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全劳动生产率下降,加快劳动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生产性部门向欠发达地区非生产性部门的转移,削弱了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并且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存在政策阶段性和动态性。基于此,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数字劳动者人力资本和强化数字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尹少华  罗汉祥  
运用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具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且该激励效应在东部与中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路径间接实现该地区经济的增长;该路径隐含着更为细致的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因果链条传导路径,即数字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研发投入的增加,研发投入的增加是创新产出水平提升的重要诱因,创新产出的增加与应用实现了区域整体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作为重要驱动力显著激励了区域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彦龙  沈艳  
本文结合省市级宏观数据、市县灯光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缩小了省内、市间和市内经济不平衡,这一效果在非直辖市和南方地区更大。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机制。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企业间的人均产出差距,提供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微观证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盛松成  石春华  
地区间经济差距是中国整体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政策倾向、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深度、要素市场扭曲等因素是形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颇受关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化不断拉大。为了统计需要,本文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个地区。东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