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38)
2023(8712)
2022(6468)
2021(5415)
2020(4364)
2019(9409)
2018(8798)
2017(17264)
2016(8805)
2015(9789)
2014(9535)
2013(9570)
2012(8783)
2011(7939)
2010(8184)
2009(7748)
2008(6473)
2007(5881)
2006(5252)
2005(4752)
作者
(26332)
(21972)
(21468)
(20569)
(13385)
(10290)
(9972)
(8396)
(8261)
(7610)
(7303)
(7238)
(6893)
(6738)
(6642)
(6618)
(6319)
(6240)
(6208)
(6086)
(5362)
(5300)
(5075)
(4999)
(4897)
(4739)
(4647)
(4556)
(4379)
(4340)
学科
(46173)
经济(46151)
(28107)
(24611)
金融(24611)
管理(23056)
(21649)
银行(21629)
(21580)
企业(21580)
(21090)
方法(17573)
中国(17530)
数学(15933)
数学方法(15838)
业经(15774)
产业(15383)
(12494)
地方(12345)
中国金融(10957)
(10056)
(9791)
信息(9617)
总论(9283)
信息产业(9246)
农业(9093)
技术(7460)
(7412)
贸易(7403)
(7192)
机构
学院(130173)
大学(127728)
(62092)
经济(61062)
管理(50386)
理学(43764)
研究(43744)
理学院(43337)
管理学(42761)
管理学院(42517)
中国(39575)
(26121)
(25669)
科学(24690)
(23407)
中心(22482)
财经(21411)
经济学(21059)
(20899)
业大(19820)
(19437)
经济学院(19400)
研究所(19218)
(18820)
农业(18483)
(17251)
金融(16927)
(16142)
财经大学(16124)
北京(15667)
基金
项目(91348)
科学(73026)
研究(67348)
基金(67269)
(58481)
国家(58014)
科学基金(50408)
社会(46114)
社会科(44352)
社会科学(44343)
(36853)
基金项目(35193)
自然(29873)
(29558)
自然科(29238)
自然科学(29234)
自然科学基金(28780)
教育(28463)
资助(26643)
编号(26323)
(22232)
重点(20620)
国家社会(20590)
(20514)
成果(19873)
(19343)
创新(19176)
发展(18603)
(18333)
课题(17485)
期刊
(62261)
经济(62261)
研究(37607)
(27563)
金融(27563)
中国(24189)
(21371)
学报(18988)
(18523)
科学(17549)
管理(17527)
大学(14844)
学学(14225)
农业(14071)
技术(10991)
经济研究(10941)
业经(10911)
财经(10713)
(9452)
问题(8311)
教育(8118)
技术经济(7581)
(7523)
统计(6954)
(6683)
理论(6583)
商业(6527)
科技(6117)
现代(6046)
(5999)
共检索到193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殷越  
数字金融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引擎。基于此,文章利用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和递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金融是否通过产业集聚途径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1)数字金融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其中,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以及使用深度均通过降低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而数字化程度通过增加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通过增加产业多样化集聚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张立柱  
本文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呈逐年增强的趋势,其溢出效应在0~950千米范围内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过程,波峰出现在500千米左右;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Jacobs外部性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制造业集聚所带来的负影响主要是由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所主导。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思霖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2007—2013年我国30个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引入政府干预变量,对金融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指标的引入却在金融集聚与TFP增长之间产生了负效应。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翼  王可昕  王艺萌  郑兴无  
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城市要素配置与生产率,使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中国283个城市的动态时序全要素生产率,以多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与要素价格扭曲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有助于提升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对生产率起到正向作用。金融集聚影响资本替代和劳动结构优化的拓展分析和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了相应回归结论。提升金融集聚的专业化能力和增强金融业务的普惠性,有助于优化城市要素配置及提升效率,更好发挥金融活动服务城市发展的功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青宁  毛世平  
为探究产业协同集聚与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基于2013—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GML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使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且一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2)数字经济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还在一二产业协同集聚、一三产业协同集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农业与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数字经济对东中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流协作、强化数字经济建设等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威  司孟慧  
采用中国2005-2017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旨在探究中国金融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证券及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集聚度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金融集聚通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现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作为控制变量的环境规制、能源结构和人力资本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反而抑制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此,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需要发展国内地区金融中心,增强对区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也需要中国的政策指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彦  
文章基于综合指标体系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37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并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金融子行业中的银行业集聚与保险业集聚,而证券业集聚则能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在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作用效果较为单一,现阶段仅表现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林春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和区位熵指数法分别对我国2000~2013年间的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和金融产业集聚水平指数进行测度,运用两阶段系统矩估计方法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金融产业集聚与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产业集聚对我国金融业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却起到抑制作用;从区域层面看,东部金融集聚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而对金融业技术效率产生抑制作用;中西部金融集聚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产生抑制作用,而对金融业技术效率产生促进作用。最后,针对上面结论,提出不同地区金融集聚促进金融业全要素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龚文龙  
本文基于2003-2014年中国东部9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区位熵计算了东部城市传统商业集聚和多元商业集聚的程度,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估算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探索不同商业集聚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东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呈现倒U型,其中技术效率变动是主要推动因素;相比于传统商业集聚,东部城市的多元商业集聚程度显示了一定的弱化现象,但多元商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仍然大于传统商业集聚,而且这种贡献是通过提升城市技术效率进行传导,而非技术进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范剑勇  冯猛  李方文  
本文以1998~2007年通信设备、计算机与其他电子设备业企业为素材,应用Levinsohn-Petrin半参估计方法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结构性因素,考察了县级层面产业集聚的主要形式——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我们发现:(1)两种方法得出的TFP增长走势基本相似,技术效率改善与前沿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结构性因素,但在总体上前者的贡献份额高于后者;(2)专业化经济对TFP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多样化经济不具这一功效;(3)专业化经济通过技术效率改善来促进TFP增长,且其作用渠道是行业内厂商平均规模;(4)多样化经济虽然能够促进前沿技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邵泽  
本文选取2012-2021年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的,将样本划分一线、二线、三线以及四线城市展开异质性分析,同时考察技术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可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一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四线城市则不明显。流通产业集聚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间接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广海  汪立新  
本文采用EG指数方法测度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水平,采用曼奎斯特指数测度我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发现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呈下降趋势且速度随时间变缓,我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呈现出波动变化,且波动幅度逐渐增大;通过构建模型考察两者关系,发现我国旅游产业集聚冲击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影响,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对产业集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彬  刘晓阳  李佳杰  陈洋毅  
在分析工业集聚、金融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后,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工业集聚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金融集聚可以提高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二者对周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及样本观测时间的情况下,实证结果仍然稳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深化了工业集聚、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并为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胜会  李红锦  
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描述了我国省级层面劳动力和资本空间集聚的程度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动态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省级层面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的要素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进行了量化研究。笔者发现最近十多年来,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均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效率增长为负,而中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增长为正。我们认为东部地区已经出现了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从而导致规模效率下降。因此,合理引导要素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使要素在区域间有效配置是提升集聚经济的规模效率和推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必要手段之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陶长琪  周璇  
在非线性经济计量的理论基础上,以环境规制强度和要素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环境规制、要素集聚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影响力度。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分别存在双重、三重和单一门槛效应,要素集聚则分别存在三重、双重和双重门槛效应;省域环境规制强度和要素集聚度的作用效应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应适度控制环境规制力度,使环境规制强度向中等组转移,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外部性。此外,各省市不断跨越要素集聚度的门槛水平,是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规模经济、促进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