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8)
2023(5720)
2022(3469)
2021(2756)
2020(1500)
2019(3111)
2018(2873)
2017(4443)
2016(2523)
2015(2808)
2014(2677)
2013(2400)
2012(2324)
2011(2009)
2010(2109)
2009(1775)
2008(1780)
2007(1565)
2006(1354)
2005(1313)
作者
(8356)
(6896)
(6794)
(6474)
(4149)
(3247)
(3136)
(2729)
(2645)
(2439)
(2260)
(2214)
(2209)
(2142)
(2124)
(2108)
(2055)
(2019)
(1982)
(1974)
(1753)
(1652)
(1601)
(1600)
(1588)
(1553)
(1499)
(1463)
(1382)
(1347)
学科
(13547)
经济(13535)
业经(9295)
产业(7812)
信息(7763)
总论(7630)
信息产业(7583)
管理(7575)
(6115)
(4872)
企业(4872)
中国(4773)
(4128)
教学(3662)
理论(3347)
农业(3019)
(2834)
银行(2833)
(2789)
金融(2789)
(2772)
教育(2658)
学法(2447)
教学法(2447)
图书(2416)
(2403)
书馆(2334)
图书馆(2334)
(2302)
工作(2196)
机构
学院(39459)
大学(39190)
(13483)
研究(13316)
管理(13144)
经济(13085)
理学(10950)
理学院(10821)
管理学(10604)
管理学院(10511)
中国(10208)
(8219)
科学(7758)
(6919)
(6758)
(6624)
中心(6616)
师范(6534)
技术(6035)
(5933)
(5751)
(5649)
(5507)
职业(5461)
师范大学(5331)
财经(5231)
北京(5176)
业大(5158)
研究所(5132)
教育(5026)
基金
项目(28568)
研究(24118)
科学(22127)
基金(18976)
(16626)
国家(16442)
社会(15263)
社会科(14492)
社会科学(14488)
科学基金(14029)
教育(11433)
(11404)
编号(10773)
(9307)
成果(9199)
基金项目(8545)
课题(7715)
国家社会(7407)
(7020)
项目编号(6661)
重点(6556)
(6508)
自然(6488)
(6388)
(6382)
(6324)
自然科(6309)
自然科学(6307)
资助(6256)
自然科学基金(6177)
期刊
(15131)
经济(15131)
研究(12270)
中国(11041)
教育(10626)
学报(6578)
(5823)
技术(5635)
图书(5600)
管理(5564)
大学(5317)
(5255)
科学(4943)
学学(4573)
书馆(4258)
图书馆(4258)
职业(4154)
农业(4062)
(3723)
金融(3723)
技术教育(2996)
职业技术(2996)
职业技术教育(2996)
(2692)
论坛(2692)
业经(2618)
经济研究(2612)
财经(2534)
(2495)
(2273)
共检索到63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梦周  
所谓赋能指个体或组织对客观环境与条件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来取代无力感的过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自然,人类充满了无力感,化解不确定性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在动力。从纸张、电报、电话到互联网、物联网,从文字、图片、影像到数据,得益于现代科技,人类信息交流的载体、形态日益多元,信息传输的体量、受众也呈现指数式增长,促发形成了数字赋能这一新的理念。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志平   苏子涵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发展视域性命题,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超越微观服务质量管理逻辑。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享有数字红利与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微观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中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宏观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的重要机制,然而现实中存在数字人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配置等三大限度。超越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现实限度,要从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城乡数字公共资源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以更好发挥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凤玲   徐涵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的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韧性、提升科学性、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针对地方政府数字治理基础薄弱、数字技术自身的潜在风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现实挑战,要加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数字治理基础建设,明确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角色与职能,完善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数字治理配套机制,提升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效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政   郑霖豪   程梦瑶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延续与创新。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态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其关键特征为: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和以产业培育为主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动力、改善发展结构、拓展发展内容以及优化发展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构想:逐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短板,利用数字融合改善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红利”以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柏略   刘衍峰  
职业教育是技术创新、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双向互构的内在逻辑,体现为技术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循环驱动、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合作、知识与技能的双向补充等。当前,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包括教育内容更新滞后、产教融合浅层化、教育模式与方法更新不足以及教师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为此,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加速产教融合、加快更新教育内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以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生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亮亮   邢云文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蕴含着深厚的逻辑机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吸收和借鉴对历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有益启示,凝结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历程,高度契合于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追求。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度不高、数字平台垄断与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相悖、数字鸿沟与阶层固化趋势凸显等现实问题,成为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新的问题指向。站在新发展阶段,需要从聚焦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数字治理以超越数字资本逻辑、聚焦收入分配改革汇聚共同富裕合力四个方面求突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拓展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晶   姜如玥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将是我国低碳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来源。本文对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我国2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数据,对数字经济影响低碳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赋能低碳发展,且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条机制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但数字经济通过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赋能低碳发展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畅通。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大城市发挥得更为充分。空间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助力城市间形成低碳发展协同机制。本文为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也为我国从数字经济入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  郑霖豪  罗洁  
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五年规划管理是一个囊括前期准备、编制、实施、监测和评估的系统工程,要实现高质量的规划管理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数字技术与五年规划管理的有机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从规划的前期准备、编制、实施、监测和评估五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五年规划管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意义,提出数字技术应用于五年规划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对如何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五年规划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榕蔚  董红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居环境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治理困境将有望借助数字赋能来化解。数字治理与环境治理双重政策势能的释放、“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的融合以及村民数字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同步提高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参与性,通过数字赋能治理协同、数字赋能资源整合、数字赋能沟通渠道和数字赋能社会动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从“二元鸿沟”到城乡融合、从“单向价值”到多元表达、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周蓉蓉  
金融机构是数据密集型行业,加强金融机构数据治理对深挖数据价值、释放数据潜能、发展数字金融、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数据治理有助于完善金融业务、加强风险控制、维护数据安全。数字金融呈现技术化、垂直化和生态化特点,亟待提升数据标准和质量、完善数据共享、发展监管科技、深化金融数据供给侧改革,发挥数据治理对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制度效能,构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玉梅   宋玉茹   高鹤鹏   郑之欣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乡村等战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现代数字信息技术逐步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赋予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生活新力量,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当前,数字乡村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人才支撑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及数字融产难度大,联动发展效率低等,因此要发挥好政府对数字乡村的引领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数字经济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迸发更大的能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郝晓燕   韩一军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粮食产业发展中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粮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组织优化、经营增效、韧性增强和安全发展,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前沿技术发展滞后、高水平人才支撑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协同不足以及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四大重点方向: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不同层次科技人才梯队优化建设、不同类型组织体系的协同创新以及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改善升级。最后,从顶层设计、重点任务支撑和政策支持三个角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