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93)
- 2023(15506)
- 2022(12587)
- 2021(11224)
- 2020(9356)
- 2019(20153)
- 2018(19935)
- 2017(37805)
- 2016(20326)
- 2015(22135)
- 2014(21332)
- 2013(20981)
- 2012(18899)
- 2011(16809)
- 2010(16838)
- 2009(16126)
- 2008(16243)
- 2007(14812)
- 2006(13163)
- 2005(12054)
- 学科
- 业(91078)
- 济(85245)
- 经济(85111)
- 企(82497)
- 企业(82497)
- 管理(79741)
- 方法(35166)
- 业经(32581)
- 财(30966)
- 农(28674)
- 数学(26622)
- 数学方法(26426)
- 技术(23046)
- 制(22197)
- 务(22160)
- 财务(22135)
- 财务管理(22109)
- 中国(21633)
- 企业财务(21008)
- 农业(20561)
- 体(16144)
- 划(15918)
- 贸(15423)
- 理论(15421)
- 贸易(15413)
- 易(15020)
- 策(14906)
- 和(14776)
- 银(14635)
- 技术管理(14612)
- 机构
- 学院(293479)
- 大学(288814)
- 济(124853)
- 经济(122615)
- 管理(119399)
- 理学(102723)
- 理学院(101766)
- 管理学(100521)
- 管理学院(99969)
- 研究(93412)
- 中国(73982)
- 财(60140)
- 京(59723)
- 科学(55549)
- 农(54480)
- 财经(47019)
- 所(46298)
- 江(45626)
- 业大(45395)
- 中心(43246)
- 农业(42932)
- 经(42762)
- 研究所(41565)
- 经济学(37693)
- 北京(36829)
- 州(35246)
- 财经大学(34643)
- 经济学院(34076)
- 商学(33902)
- 商学院(33612)
- 基金
- 项目(195309)
- 科学(155570)
- 基金(143504)
- 研究(141930)
- 家(125747)
- 国家(124629)
- 科学基金(108357)
- 社会(93896)
- 社会科(89257)
- 社会科学(89236)
- 省(77940)
- 基金项目(76244)
- 自然(69265)
- 自然科(67732)
- 自然科学(67711)
- 自然科学基金(66631)
- 划(63887)
- 教育(62891)
- 资助(56005)
- 编号(55007)
- 创(47427)
- 业(43753)
- 重点(43658)
- 创新(43466)
- 成果(42875)
- 部(42588)
- 发(41928)
- 制(41609)
- 国家社会(39840)
- 课题(37566)
- 期刊
- 济(140826)
- 经济(140826)
- 研究(83613)
- 中国(60179)
- 农(50880)
- 财(50836)
- 管理(50224)
- 学报(45524)
- 科学(42848)
- 大学(35103)
- 农业(34467)
- 学学(33580)
- 融(28159)
- 金融(28159)
- 技术(27589)
- 业经(25376)
- 教育(24898)
- 财经(24092)
- 经济研究(22267)
- 业(21053)
- 经(20796)
- 问题(18059)
- 技术经济(17694)
- 科技(16484)
- 财会(14661)
- 现代(14586)
- 商业(14501)
- 版(14344)
- 贸(14040)
- 世界(13448)
共检索到440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启雷 张鹏 杨佩卿 雷雨嫣
文章基于2020—2022年的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和联立方程组模型,从产学研协同视角实证研究数字赋能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赋能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处理效应显著,且数字赋能与产学研协同有显著内生性,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提升了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高瀚 李威 许尚坤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而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低是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2011—2022年主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上市制造业企业的数据,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具体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揭示其背后的作用路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增强商业信用,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此外,金融监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持续深化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倡导并鼓励制造业企业深入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合规运营并控制潜在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昕 伍婉萱 邵俊岗
文章利用爬虫技术挖掘了2846家A股制造业企业2016—2020年的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基于智力资本的实现机制。实证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从智力资本视域看,数字化转型有效提升了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从而推动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而关系资本带来的认知偏差、短视行为等会负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冶
文章运用DEA及Malmquist方法,以我国2011—2015年15个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数据为样本,测算了该行业技术创新的效率。研究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动态看,我国汽车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下降"趋向,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来自于技术进步的驱动,而技术效率恶化却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冶
文章运用DEA及Malmquist方法,以我国2011—2015年15个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数据为样本,测算了该行业技术创新的效率。研究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动态看,我国汽车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下降"趋向,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来自于技术进步的驱动,而技术效率恶化却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章豹 孙陈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上。本文采用多指标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因子定权法等方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排序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技术创新效率 测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牛泽东 张倩肖
本文基于产出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以1997~2010年中国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装备制造业创新生产活动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并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998~2010年装备制造业的平均技术创新效率为0.833;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随时间变化呈现缓慢递增趋势,样本期间内共增长了0.127;装备制造业的总技术创新效率与规模效率皆获得了较大改进,但仍处于低效率水平;在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中,产权结构的改善以及企业规模的提高是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改进的主要原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广永
选取2005—2021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探讨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验证信贷资源错配、人力资本积累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显著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绿色金融可通过降低信贷资源错配、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两条路径,有效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非国有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更强。对此,提出加大绿色金融供给与创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机制、健全人力资本积累渠道与因业制宜落实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的建议,为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广永
选取2005—2021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探讨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验证信贷资源错配、人力资本积累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显著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绿色金融可通过降低信贷资源错配、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两条路径,有效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对非国有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更强。对此,提出加大绿色金融供给与创新、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机制、健全人力资本积累渠道与因业制宜落实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的建议,为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海波 姚蕾
通过梳理生产性服务进口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利用2003年~201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UNCTAD数据库,分别从服务贸易总体和分部门层面,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进口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进口能够显著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生产性服务进口每增加1%,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0.354%;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诸如金融保险、科技专利、通讯信息等新兴服务贸易进口的提升作用要强于技术含量较低的诸如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进口;此外,行业规模扩张、资本深化以及研发支出结构改善均有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矫萍 田仁秀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字技术创新能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在分析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两业”深度融合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测度数字技术创新水平和“两业”融合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两业”深度融合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对“两业”融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仍成立;(2)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两业”融合的基本路径,且能诱导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两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3)数字技术创新对“两业”融合的促进效应因区域和产业结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要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建设,提升“两业”融合的质量与效率;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激活“两业”融合的内生动力;实施区域发展差异化策略,扩大“两业”融合发展的规模。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国胜 杜鹏飞 陈明明
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也是中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基于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企业视角实证检验数字赋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赋能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相较于大规模、资本充足和东部地区企业而言,数字赋能对中小型、有融资约束和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弱。机制检验发现,数字赋能可以通过促进企业间研发协作、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赋能人力资本三种中介渠道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政府部门应制定支持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利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可得性;企业应高度重视数字赋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仲伟俊
选取2010—2021年省级数字经济指数以及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且该结论在经过增加控制变量、缩尾处理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数字经济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地区发展方面,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一线城市内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在企业性质方面,数字经济对成熟期、国有、高密度人力资本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加强数字经济基础建设、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数字化升级、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的建议,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仲伟俊
选取2010—2021年省级数字经济指数以及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且该结论在经过增加控制变量、缩尾处理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数字经济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地区发展方面,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一线城市内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在企业性质方面,数字经济对成熟期、国有、高密度人力资本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加强数字经济基础建设、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数字化升级、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的建议,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星 惠宁 崔若冰 韩先锋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的特征,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目前,关于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已然成为学术热点。本文以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与技术创新地理溢出的双重视角出发,分析了数字技术作为产业共性技术、短周期技术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存在的耦合效应,阐述了数字技术的知识性、可封装性通过促进邻近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集聚和专业化分工,形成技术创新地理溢出的空间效应。基于2012—2021年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关中四大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先行区,省域层面关键指标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上述影响效应的存在。本文的研究表明,数字经济作为“知识经济”,应当注重对于数字技术类型的选择,形成与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融合创新后的“共振效应”,同时有效推动社会各层面的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另外,在先行区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数字产业园区,发挥数字经济在空间维度的技术创新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