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36)
2023(12605)
2022(9853)
2021(8387)
2020(6593)
2019(14268)
2018(13939)
2017(27091)
2016(14681)
2015(15969)
2014(15613)
2013(15378)
2012(14072)
2011(12856)
2010(12383)
2009(11275)
2008(10967)
2007(9763)
2006(8529)
2005(7679)
作者
(43487)
(36611)
(36108)
(34286)
(22688)
(17368)
(16270)
(14169)
(13759)
(12765)
(12449)
(11934)
(11629)
(11330)
(11304)
(11097)
(10996)
(10894)
(10435)
(10318)
(9139)
(8834)
(8738)
(8302)
(8196)
(8110)
(7986)
(7911)
(7192)
(7187)
学科
(64025)
经济(63929)
管理(50340)
(44711)
(37114)
企业(37114)
方法(23163)
数学(20104)
数学方法(19975)
业经(19915)
(17866)
(17522)
(16328)
产业(16166)
中国(15974)
环境(14874)
地方(12009)
(11982)
(11776)
贸易(11774)
农业(11555)
(11511)
(11486)
技术(11300)
(10861)
银行(10825)
(10742)
财务(10724)
财务管理(10702)
(10590)
机构
学院(212581)
大学(211939)
(92916)
经济(91346)
管理(83143)
理学(72478)
研究(72221)
理学院(71757)
管理学(70840)
管理学院(70459)
中国(53336)
科学(43292)
(43183)
(42581)
(39181)
(35421)
业大(34482)
财经(33784)
中心(32780)
研究所(32258)
(31285)
农业(30891)
(30689)
经济学(29411)
经济学院(26748)
(26376)
北京(26300)
财经大学(25145)
(24459)
师范(24078)
基金
项目(150806)
科学(119820)
基金(111777)
研究(107120)
(99135)
国家(98363)
科学基金(84459)
社会(72873)
社会科(69467)
社会科学(69450)
基金项目(59627)
(59380)
自然(53528)
自然科(52263)
自然科学(52247)
自然科学基金(51362)
(49597)
教育(46643)
资助(42675)
编号(40469)
重点(34208)
(33804)
(33272)
(32913)
(32871)
国家社会(31712)
成果(31231)
创新(30921)
科研(28777)
教育部(28273)
期刊
(99274)
经济(99274)
研究(58652)
中国(40279)
学报(36824)
(35484)
(33273)
科学(32964)
管理(30458)
大学(27893)
学学(26769)
农业(23559)
(18680)
金融(18680)
业经(17406)
财经(17000)
经济研究(16531)
技术(15624)
教育(14956)
(14716)
问题(13379)
(12336)
科技(11183)
(10948)
商业(10290)
技术经济(10243)
(10133)
业大(9705)
现代(9292)
理论(8918)
共检索到3059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菲   刘颖   孙崇亮   孙海燕  
尝试在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下分析数字赋能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机制。以2011至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有关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评价区域数字赋能水平与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效果;并将样本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高斯混合模型(GMM)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数字赋能对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赋能对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数字赋能水平较高的省份往往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效果也较好;数字人才有利于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能够为产业转型创造价值;不同省份之间数字赋能水平和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存在较大差异,与区域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政府政策等存在着很大关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肖静  曾萍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地区低碳转型的内在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2011-2020年各省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持续上升态势,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地区差距明显。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促进地区低碳转型。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与地区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作用。同时,数字经济能够推动相邻地区的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对数字经济影响地区低碳转型作用机制关注不足的理论缺口,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剖析数字经济赋能地区低碳转型的空间溢出特征,为地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经验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晓曦   苗领   王彦杰  
立足国家“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对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双碳”目标实现进行研究,揭示数据要素赋能生产方式低碳转型、数字技术赋能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兴产业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理念赋能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传导机制。剖析数字基础设施是高碳来源、碳数据管理平台和体系尚未完善、碳交易体系尚未完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产业绿色化有待提高等关键问题,并提出推进数字新基建节能降碳、合理利用数据资源、健全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及培育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以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晓曦   苗领   王彦杰  
立足国家“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对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双碳”目标实现进行研究,揭示数据要素赋能生产方式低碳转型、数字技术赋能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新兴产业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理念赋能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传导机制。剖析数字基础设施是高碳来源、碳数据管理平台和体系尚未完善、碳交易体系尚未完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产业绿色化有待提高等关键问题,并提出推进数字新基建节能降碳、合理利用数据资源、健全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及培育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路径。以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晓   张鑫奥   王育宝  
数字技术创新的强劲“东风”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是兼顾环境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基于2006—2021年中国内地279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297万件数字技术授权专利衡量中国地级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从城市碳强度视角考察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国家智慧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城市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有助于增强数字技术创新的减碳作用;(2)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通过城市间“虹吸效应”和“示范效应”产生空间协同降碳作用,整体上通过空间溢出对周边经济水平相近城市群产生碳强度削弱效应;(3)数字技术创新降碳程度因城市地理区位不同、能源禀赋差异存在异质性,不同类型数字核心产业创新及不同研究类型数字创新均能显著降低碳强度。因此,应把握数字技术创新机遇,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科技创新以支持碳达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宏娟  
本文认为集群微观主体为了适应外部低碳环境的约束而产生的自适应行为和交互行为,是直接促进集群低碳转型升级演化的微观动力。本文基于集群微观主体行为的视角,研究了传统产业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三种转型升级方式和两类主要的低碳演化机制,即"低碳合作演化机制"和"低碳策略扩散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解释说明了传统产业集群微观主体是如何通过自适应行为和博弈行为,来推动集群整体低碳转型升级复杂现象涌现的微宏观机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宏娟  
本文认为集群微观主体为了适应外部低碳环境的约束而产生的自适应行为和交互行为,是直接促进集群低碳转型升级演化的微观动力。本文基于集群微观主体行为的视角,研究了传统产业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三种转型升级方式和两类主要的低碳演化机制,即"低碳合作演化机制"和"低碳策略扩散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解释说明了传统产业集群微观主体是如何通过自适应行为和博弈行为,来推动集群整体低碳转型升级复杂现象涌现的微宏观机理。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辉  张尚珠  李倩  
为了探讨制度环境对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制度多中心理论和产业基础观,从政府支持和市场经济制度的组合视角出发,并引入行业特性作为中介变量。通过对浙江、上海、天津、黑龙江、山西、甘肃地区的246家传统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对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经济制度对这一关系起正向的调节作用;行业动态性和行业丰裕性在政府支持与数字化转型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市场经济制度对行业丰裕性的中介作用起调节效应。因此,政府支持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组合通过行业特性对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研究结论拓展了制度理论和数字化转型研究,也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了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邱信丰  
选取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研究数字化对服务型制造的影响效应,并检验数字化通过服务型制造对工业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化显著提升了服务型制造水平,经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化对高碳行业及交通仓储、批发零售等行业服务型制造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对科学技术研究服务等促进作用偏弱。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赋能服务型制造有效推动了工业低碳转型。为此,文章提出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推动数字化与服务型制造深度融合及创新服务型制造赋能工业低碳转型发展模式等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邱信丰  
选取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研究数字化对服务型制造的影响效应,并检验数字化通过服务型制造对工业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化显著提升了服务型制造水平,经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化对高碳行业及交通仓储、批发零售等行业服务型制造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对科学技术研究服务等促进作用偏弱。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赋能服务型制造有效推动了工业低碳转型。为此,文章提出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推动数字化与服务型制造深度融合及创新服务型制造赋能工业低碳转型发展模式等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杜丽洁  
在“双碳”目标下,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推动对外贸易形成绿色化新趋势,这对深层次、全方位打开对外贸易格局,加速对外贸易产品优化以及资源配置,降低传统国际贸易成本,扩大效益空间具有巨大效益。围绕“双碳”目标以数字赋能推进对外贸易绿色化发展方向,研究数字赋能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目前所存在的矛盾冲突,解决当前新旧矛盾,从构建理论体系、培育高水平人才、深化数字产业融合等方面,探索可行的发展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启雷   张鹏   杨佩卿   雷雨嫣  
文章基于2020—2022年的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广义倾向得分匹配法和联立方程组模型,从产学研协同视角实证研究数字赋能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赋能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处理效应显著,且数字赋能与产学研协同有显著内生性,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提升了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常皓亮  夏飞龙  
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发展良性互动,有助于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利用2011—2019年中国内地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信息产业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普惠金融3个方面构建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考察数字经济对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水平,该结论在以“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环境规制强度更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低碳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大;就内在机制而言,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现阶段我国智能产业转型以及技术进步机制尚未成立;进一步的空间效应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存在空间依赖性,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有利于降低邻近地区碳排放水平。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思慧   李文   俞荣建   梅蕾  
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因素,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和基于轨迹的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机制,并追踪其转型过程的进化路径。研究发现:数字赋能机制有管控赋能、解析赋能和级联赋能;商业模式创新机制主要有创收型商业模式和编排型商业模式;两者协同驱动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有产业耦合驱动、自主创新驱动、能力连接驱动和管控辅助驱动4条路径;其中,产业耦合驱动、自主创新驱动是最保守的路径,解析赋能、级联赋能、创收型商业模式和编排型商业模式均是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条件,管控赋能是边缘条件。研究结果揭示了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对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的轨迹,揭示其暗藏在背后的规律,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治文  庄雷  赵成国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全球金融市场支付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新兴产生的数字货币正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数字货币对传统货币发行与流通带来的影响,分别分析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数字货币和中心化的法定数字货币对当前货币支付体系、货币供需和金融稳定等所产生的效应,并对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