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64)
- 2023(11727)
- 2022(8950)
- 2021(7788)
- 2020(5967)
- 2019(12755)
- 2018(12242)
- 2017(22222)
- 2016(11917)
- 2015(13291)
- 2014(13275)
- 2013(12952)
- 2012(11959)
- 2011(10967)
- 2010(11292)
- 2009(10629)
- 2008(10623)
- 2007(9743)
- 2006(8826)
- 2005(7840)
- 学科
- 济(52644)
- 经济(52559)
- 业(46671)
- 管理(44388)
- 企(36306)
- 企业(36306)
- 农(26900)
- 业经(21126)
- 农业(18464)
- 方法(16996)
- 财(16780)
- 制(16454)
- 中国(15514)
- 技术(14974)
- 数学(14174)
- 数学方法(13995)
- 体(11449)
- 产业(10535)
- 信息(9756)
- 银(9748)
- 银行(9732)
- 体制(9370)
- 行(9331)
- 务(9226)
- 总论(9220)
- 地方(9195)
- 财务(9194)
- 财务管理(9173)
- 信息产业(9127)
- 融(9091)
- 机构
- 学院(183991)
- 大学(181807)
- 济(76372)
- 经济(74646)
- 管理(71596)
- 理学(61464)
- 研究(61029)
- 理学院(60849)
- 管理学(59994)
- 管理学院(59616)
- 中国(46289)
- 财(37906)
- 京(37162)
- 科学(34115)
- 农(31944)
- 财经(29091)
- 江(28876)
- 中心(28864)
- 所(28848)
- 经(26311)
- 业大(25955)
- 研究所(25697)
- 范(24143)
- 师范(23920)
- 经济学(23833)
- 农业(23492)
- 北京(22889)
- 州(22584)
- 院(22303)
- 经济学院(21449)
- 基金
- 项目(124348)
- 科学(99702)
- 研究(96265)
- 基金(90596)
- 家(78093)
- 国家(77353)
- 科学基金(67109)
- 社会(64694)
- 社会科(61162)
- 社会科学(61148)
- 省(49192)
- 基金项目(47077)
- 教育(43484)
- 划(40237)
- 编号(39393)
- 自然(38965)
- 自然科(38044)
- 自然科学(38039)
- 自然科学基金(37377)
- 资助(33936)
- 成果(32742)
- 制(30733)
- 重点(28094)
- 国家社会(28053)
- 部(27887)
- 创(27483)
- 课题(27382)
- 发(27246)
- 创新(25736)
- 性(24669)
共检索到281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国胜 方紫意 赵静媛
数字赋能已成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持,其关键不仅在于数字技术广泛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服务于数字技术应用与治理数字技术的制度容量至少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受数字技术运行机制与乡村治理客观规律的双重制约,数字技术通过提供信息、重构流程、促进互动、强化监管赋能乡村治理,但其存在明显的能力边界;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数字技术变革与乡村治理制度变革的不一致以及赋能过程中技术逻辑与治理逻辑的相冲突,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链中存在着技术能力与制度容量之间的严重失衡。消除数字赋能治理的多重困境,需要建立一整套与技术能力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构建涵盖保障数字赋能、治理数字赋能、超越数字赋能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技术能力 制度容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路径优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雅莉 谭涛 周军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薄弱环节、最大短板、最底层根基,而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向是治理精准化,其逻辑与现实的枢轴是问题精准识别。基于对乡村现实的认知和乡村未来的期盼,乡村治理者在"对标找差"中识别治理问题,却因其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理解能力上的局限造成问题识别不能精准化。因而,在能力提升上,我们为其寻找到能够融合"上级赋能""智库赋能"优势的"技术赋能"路径,以期借助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带给乡村治理的无限发展潜力,夯实乡村治理的内生和外源基础,为实现制度优势向乡村治理效能成功转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弯道超车"提供技术支持和智能支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雅莉 谭涛 周军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薄弱环节、最大短板、最底层根基,而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指向是治理精准化,其逻辑与现实的枢轴是问题精准识别。基于对乡村现实的认知和乡村未来的期盼,乡村治理者在"对标找差"中识别治理问题,却因其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理解能力上的局限造成问题识别不能精准化。因而,在能力提升上,我们为其寻找到能够融合"上级赋能""智库赋能"优势的"技术赋能"路径,以期借助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带给乡村治理的无限发展潜力,夯实乡村治理的内生和外源基础,为实现制度优势向乡村治理效能成功转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弯道超车"提供技术支持和智能支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亚华 李星光
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乡村治理面临规则缺失、规则不适、规则漠视等多重制度困境,而数字技术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新机遇。本文构建乡村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阐释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乡村治理的理论机制,并利用经验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规则供给方面,数字技术降低乡村治理规则集体选择和村规民约宣传修订的成本,提高乡村治理规则供给效率和适配性;在规则执行方面,数字技术改善监督与惩罚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的运行效率,促进规则有效落地;在规则维护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治理交流平台建设,为规则维护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撑保障。本文的研究呈现了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乡村治理的机制,为推进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启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制度分析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思瑶 马秀峰
基于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高素质农民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应具备技术文化、技术技能、技术伦理与技术治理等技术能力。而肩负着高素质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则在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价值逻辑具体表现为:文化知识教育赋能技术文化,助推乡风文明现代化转型;技能培训教育赋能技术技能,促进农业农村智慧化发展;生态理念教育赋能技术伦理,加快生态型乡村环境建设;社会实践教育赋能技术治理,强化乡村治理效率与规范。为更好地促使职业教育切实赋能高素质农民技术能力,应当遵循价值向度、技术向度、场域向度和服务向度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高素质农民 技术能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朝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集聚生产要素、发挥驱动作用、重构治理方式、畅通信息渠道、更新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在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成、乡村治理联动融通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技术所包含的技术要素、技术原理、技术规范与乡村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使乡村各领域呈现新的特征与内涵。数字技术在催生乡村变革新文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转型道路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数字化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数字文化品牌建设滞后、生态建设技术运用不到位、治理冲突导致共治失效等难题。摆脱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实现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真正由简单的生产生活便利向“颠覆性”全面革新的转变,需聚焦兴产业、育人才、塑乡风、净生态、强治理,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做好人才培育、重塑乡风特色、优化生态管理、强化治理方式等进行纾困引导,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范玉茹 刘金方
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智慧手段,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应将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生产、大众生活及乡风文明等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创新共享的乡村数字经济平台,营造绿色、低碳的数字农业生态,建设精准、科学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真正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优势。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赋能结构 内在逻辑 实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云志 郑泽众
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然之举。深刻理解和把握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需要科学阐述其内蕴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其中,理论逻辑是基础,价值逻辑是支撑,实践逻辑是关键,三者共同构成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姜光铭 兰霞萍
在乡村振兴和信息化社会发展双重促使下,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乡村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乡村社会的变化特征出发,梳理数字乡村社会信息全对称、联结性增强及多元主体协同特征,进而从理论、历史、实践等三个维度阐述乡村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逻辑框架,最终从农民数字化发展意愿、内容、条件、目标等维度提出以农民数字化发展为核心的数字乡村推进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东海 杨泽蔚 王永明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精准对接着乡村全面振兴的五大目标,依托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逻辑必然。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进程中“离农”倾向严重,既有思维理念滞后、自身技能薄弱、产教融合松散等内源性问题,也有治理体制不够健全、承载功能不够完备等外源性问题,难以满足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为此,亟须以技术赋能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以教育扶智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升农民职业素养;以载体创新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在动力,助力乡风文明传承;以理念融入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以秩序重构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智 杨文杰 王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乡村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是国家积极老龄化战略落实的重要举措。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为乡村发展赋予新的动能,借力数字乡村建设开展乡村老年数字教育,是提升老人数字素养、价值感获得感,并助其融入现代生活圈的需要。数字教育与老人学习特点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赋能关系,且乡村老年数字教育已具备一定的政策、硬件、技术和实践基础,但仍存在数字教育平台的教育性偏弱、数字教育技术适老化程度偏浅、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质量偏低、数字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赋能乡村积极老龄化的价值,需遵循问题解决的逻辑,基于“老年性与乡土性”,推动数字技术的教育“适老化与便捷化”改造,开发兼具“普适性与差异性”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具有“激励性与指导性”的数字教育治理机制,以“公益性与改进性”为根本遵循,构筑扎根乡村实际,融于老人生活,并服务其生活质量提升的数字教育新样态。
关键词:
乡村老人 积极老龄化 数字教育 助老养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兰 信莹莹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显著特点塑造着乡村治理新情境、新模式和新动力。通过对赋能理论进行中国情境下的修正,选取技术驱动乡村治理创新的标杆性案例——浙江省F镇"四个平台",在阐述技术赋能运行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技术赋能成效、行动困境以及优化路径。为了更好地释放信息技术的治理成效,未来需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优化相关的系统机制,充分释放权力赋能成效;建立部门间协调合作机制,完善工作考核与监督体系,全面提升结构赋能成效;激发工作人员自我效能感,提升村民能力素质,双向提升心理赋能成效,以适应信息化新时代社会发展与治理的需要,迎接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的到来。
关键词:
技术赋能 乡村治理 “四个平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