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25)
- 2023(15960)
- 2022(12844)
- 2021(11686)
- 2020(9800)
- 2019(21608)
- 2018(21211)
- 2017(40436)
- 2016(21497)
- 2015(24274)
- 2014(23581)
- 2013(23456)
- 2012(21663)
- 2011(19534)
- 2010(19743)
- 2009(18798)
- 2008(18924)
- 2007(17150)
- 2006(15167)
- 2005(14169)
- 学科
- 济(102934)
- 经济(102794)
- 业(93833)
- 企(85376)
- 企业(85376)
- 管理(83603)
- 方法(44925)
- 数学(36078)
- 数学方法(35890)
- 业经(34332)
- 财(33707)
- 农(30159)
- 中国(28557)
- 制(24527)
- 技术(23554)
- 务(23319)
- 财务(23294)
- 财务管理(23261)
- 企业财务(22104)
- 农业(21196)
- 贸(19626)
- 贸易(19610)
- 易(19161)
- 体(17853)
- 划(17409)
- 银(17256)
- 银行(17239)
- 策(17171)
- 行(16572)
- 融(16542)
- 机构
- 学院(316311)
- 大学(314156)
- 济(146913)
- 经济(144523)
- 管理(129658)
- 理学(110901)
- 理学院(109905)
- 管理学(108838)
- 管理学院(108195)
- 研究(102910)
- 中国(85073)
- 财(70834)
- 京(65419)
- 财经(55407)
- 科学(54252)
- 经(50535)
- 所(49377)
- 江(47839)
- 中心(47102)
- 经济学(46335)
- 农(45357)
- 研究所(43699)
- 经济学院(41882)
- 北京(41644)
- 财经大学(41025)
- 业大(39259)
- 商学(37324)
- 州(37229)
- 商学院(36992)
- 院(36848)
- 基金
- 项目(200825)
- 科学(162614)
- 研究(154330)
- 基金(150318)
- 家(127834)
- 国家(126743)
- 科学基金(111770)
- 社会(104261)
- 社会科(99219)
- 社会科学(99199)
- 基金项目(78051)
- 省(75911)
- 教育(69554)
- 自然(67146)
- 自然科(65665)
- 自然科学(65651)
- 自然科学基金(64646)
- 划(62620)
- 资助(60605)
- 编号(60468)
- 成果(49186)
- 创(47898)
- 部(46858)
- 国家社会(45101)
- 制(44611)
- 重点(44384)
- 创新(43916)
- 发(43102)
- 教育部(41701)
- 业(41641)
- 期刊
- 济(164669)
- 经济(164669)
- 研究(99884)
- 中国(66517)
- 财(58992)
- 管理(55201)
- 农(42803)
- 科学(40310)
- 学报(37840)
- 融(34435)
- 金融(34435)
- 大学(31366)
- 技术(30808)
- 教育(29917)
- 学学(29389)
- 财经(29345)
- 农业(29327)
- 经济研究(27235)
- 业经(26508)
- 经(25384)
- 问题(21214)
- 技术经济(19786)
- 贸(19439)
- 业(18959)
- 世界(17931)
- 国际(16878)
- 现代(15499)
- 财会(15172)
- 商业(15005)
- 科技(14951)
共检索到490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国胜 杜鹏飞 陈明明
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也是中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基于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企业视角实证检验数字赋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赋能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相较于大规模、资本充足和东部地区企业而言,数字赋能对中小型、有融资约束和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弱。机制检验发现,数字赋能可以通过促进企业间研发协作、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赋能人力资本三种中介渠道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政府部门应制定支持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利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可得性;企业应高度重视数字赋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杨水利 陈娜 李雷
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制造企业如何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创新效率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化程度越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创新领域相关研究,而且对优化公司治理,改善企业创新环境,助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寿喜 王袁晗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电子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沪深A股电子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驱动效果越强。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管文化程度较高或企业处于衰退阶段时,与国有企业相比,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推动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地区市场化水平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驱动效应也产生非对称影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任海云 冯根福
大多数中国企业集团没有整体上市,因此,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附属集团的上市公司与独立的上市公司并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通常被看作是对外部不完善的制度和市场的替代,那么,附属企业集团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与企业集团的性质、外部金融及法律等市场环境发展水平有关?采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中的正面效应发挥不好,附属企业集团尤其是附属民营企业集团,不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而且,外部金融和法律环境越差,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越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谢卫红 刘瑾 张茜 郭海珍
数字化创新重塑了价值创造逻辑,为企业效率提升注入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在借助Python爬虫技术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企业数字化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化创新对制造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化创新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效率的提升,价值共创是数字化创新提升企业效率的重要路径;基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价值共创在数字化创新与制造业企业效率之间的中介作用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研究结论有助于评估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经济效应,为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静
选取2009—2014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制造业相关数据,研究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PE)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PE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PE的参与可以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PE的特征同样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外资背景、持股比例越大、持股时间越长以及联合投资的PE参与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结论表明PE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有积极作用,建议政府加强对PE的监督与指导,鼓励更多的企业引入PE投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永乐 王婷
在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本文重点围绕自主研发投资和技术升级投资,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规模在持续上升,其中技术升级投资仍是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内容,但趋势上自主研发投资的探索式创新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并且技术创新投资在行业特征、产权特征、股权特征以及企业成长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永乐 王婷
在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本文重点围绕自主研发投资和技术升级投资,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规模在持续上升,其中技术升级投资仍是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内容,但趋势上自主研发投资的探索式创新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并且技术创新投资在行业特征、产权特征、股权特征以及企业成长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平
本文以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实际控制人拥有境外居留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际控制人拥有境外居留权显著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数量及质量,并对资本密集型企业、更高控制权企业、位于制度环境较差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影响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拥有境外居留权的实际控制人通过削弱风险承担、加剧融资约束、降低发明者创新效率等机制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坚 冯峥
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外部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影响重大。本文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视作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显著地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高竞争度行业企业及高金融发展地区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通过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扩大技术市场规模及增加企业创新投入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数字要素禀赋、政府数字领域关注度及企业内部治理动力,均能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拓展了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数字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文献,为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设计及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小平 王雪平
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具有研发背景的高管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具有研发背景的高管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具有研发背景的高管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管理层短视等途径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对具有研发背景的高管引进和培养力度、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政策建议。本文扩展了高管个人特征与企业创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高管拥有研发背景的经济后果的文献,并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斌 何思思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根本,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是我国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转变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为旺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虚拟集聚正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将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新动能和新引领。文章利用2014—2018年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我国投入产出数据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城市群虚拟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可促进城市群制造业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相比于单一的传统集聚,虚拟集聚与传统集聚叠加效应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2)从地理区位上看,相比东部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虚拟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加凸显;从产权性质上看,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对虚拟集聚效应更为敏感;从产业类型上看,虚拟集聚对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先进制造业。(3)当城市群整体虚拟集聚水平提升时,中心城市制造业技术创新受益更加明显;相较于城市群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应加快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城市群虚拟集聚水平,促进产业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有效融合,以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水平。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虚拟集聚 技术创新 城市群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卫星 倪骁然 赵盼 杨亭亭
基于2003—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和手工收集的企业集团信息,本文系统检验了企业集团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集团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对发明专利更为显著。基于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各地区推出"企业集团促进政策"改革构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上述发现仍然显著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供给侧看,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了创新的"融资约束"难题,通过内部知识市场缓解了创新的"信息匮乏"难题;从需求侧看,由于专利产出可以在各成员间灵活地配置和使用,因此,企业集团创新产出的市场回报率更高。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组织形式与创新产出的相关文献,也对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早 宋炜
本文利用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估计了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效应。研究表明,在资本密集度较高的战略性产业中,企业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正效应不显著;不同所有制企业的R&D投入对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R&D投入与产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
R&D投入 创新绩效 自主创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南平 王之颖 魏芬芬
创新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选择何种融资方式也成为企业创新需要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文章将企业融资方式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纳入同一研究框架,基于中国2015—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对不同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企业产权性质和科技类型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企业面向创新的融资方式决策提供参考。研究发现:股权融资与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即股权融资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债权融资与管理创新显著正相关,即债权融资对管理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产权性质和科技类型对融资方式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融资方式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资本市场金融体制设计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数字化转型、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绩效——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企业技术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技术创新如何驱动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上市公司专利数据的证据
企业创新活动中外部知识搜索策略选择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制造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电价补贴对新能源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来自风电和光伏装备制造业的证据
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市场价值——来自“专精特新”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数字化能否赋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