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41)
2023(17667)
2022(14770)
2021(13665)
2020(11344)
2019(25293)
2018(25215)
2017(48760)
2016(26099)
2015(29120)
2014(28570)
2013(28127)
2012(25920)
2011(23397)
2010(23391)
2009(21912)
2008(21031)
2007(18542)
2006(16397)
2005(14320)
作者
(74030)
(61146)
(61077)
(57947)
(38787)
(29328)
(27683)
(23852)
(23056)
(21593)
(20734)
(20412)
(19163)
(19147)
(18822)
(18382)
(18140)
(18136)
(17625)
(17415)
(15024)
(14972)
(14591)
(13914)
(13875)
(13599)
(13514)
(13498)
(12178)
(11984)
学科
(107540)
经济(107432)
管理(79956)
(77175)
(63721)
企业(63721)
方法(45622)
数学(39315)
数学方法(38906)
中国(31337)
(30322)
业经(27422)
(27407)
地方(24473)
技术(22205)
(20679)
(20667)
农业(20639)
(19053)
贸易(19039)
(18593)
银行(18553)
(18482)
(17777)
理论(17474)
(17434)
金融(17432)
(17021)
财务(16957)
财务管理(16930)
机构
大学(369921)
学院(369879)
管理(149303)
(149013)
经济(145786)
理学(129353)
理学院(127970)
管理学(125987)
管理学院(125309)
研究(120212)
中国(90908)
(77761)
科学(73457)
(69703)
(58602)
财经(55810)
(55004)
中心(54908)
(53900)
研究所(53258)
业大(52840)
(50639)
(49568)
师范(49182)
北京(48995)
经济学(44862)
(44172)
(44129)
农业(42820)
财经大学(41546)
基金
项目(252286)
科学(199920)
研究(189468)
基金(182198)
(156978)
国家(155657)
科学基金(134765)
社会(120384)
社会科(114047)
社会科学(114018)
(100646)
基金项目(96986)
教育(86176)
自然(85350)
自然科(83309)
自然科学(83288)
(82917)
自然科学基金(81782)
编号(78522)
资助(72996)
成果(63196)
重点(55946)
(55809)
(55224)
(54859)
课题(53301)
创新(51445)
国家社会(49105)
项目编号(48379)
教育部(47648)
期刊
(163271)
经济(163271)
研究(109907)
中国(70178)
管理(54965)
学报(53709)
科学(51001)
(50949)
(49516)
教育(43383)
大学(40973)
学学(38206)
农业(34570)
(33343)
金融(33343)
技术(32330)
业经(28775)
财经(26617)
经济研究(26206)
(22718)
问题(21256)
图书(20789)
科技(20001)
技术经济(18721)
理论(18488)
商业(17532)
(17506)
现代(16960)
实践(16935)
(16935)
共检索到539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袁永仪   袁勤俭  
[目的/意义]为促进数字时代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及区域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尝试从数字资本视角研究我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进一步优化各省份数字资本投入及科技创新环境。[方法/过程]梳理和提炼数字资本的广义概念内涵,构建数字资本投入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阶段DEA方法及多源权威数据对我国省域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实证测评分析,借助SFA回归模型探析数字资本利用率的外部影响因素,根据调整环境因素、管理无效率和随机干扰影响前后省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情况,分析我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结果/结论]总体上我国数字资本投入下的科技创新效率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原因主要在于规模效率不足;未达到最优综合技术效率的省份存在生产结构与规模不当和数字资本利用率不足问题;大部分省份为数字资本投入下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议未达到最优综合技术效率的省份以优化数字资本投入为基点,通过发挥区位优势差异化发展,推进我国省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尤瑞玲  陈秋玲  
科技进步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活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机制。文章运用超效率DEA,对北京市及我国沿海地区12个省(市、区)2004-2015年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运用Malmquist指数分解及Ward聚类法深入探讨效率变化的省域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沿海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就省域而言,Ward聚类法可以将12个地区分为三类:高投入高产出型、中投入中产出型和低投入低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尤瑞玲  陈秋玲  
科技进步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活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机制。文章运用超效率DEA,对北京市及我国沿海地区12个省(市、区)2004-2015年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运用Malmquist指数分解及Ward聚类法深入探讨效率变化的省域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沿海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就省域而言,Ward聚类法可以将12个地区分为三类:高投入高产出型、中投入中产出型和低投入低产出型;科技创新效率的高低与其增长速度不完全成正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旺霖  邹玉坤  王垒  
文章构建了复杂网络DEA模型,探究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效率、教育效率、科研效率及技术转化效率。通过将阶段效率视作阶段权重的函数,总体效率视作阶段效率的函数,隔离权重对总体效率的直接影响,对11个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整体偏低,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地区差距较大,具有区域不均衡性,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较高地区为福建和上海,最低地区为浙江和广西;海洋教育、科研与技术转化效率失衡,技术转化效率较高,但科研效率较低,严重拉低了总体效率。针对各地区阶段效率特点,将沿海地区划分为"高教育-高科研-高转化型""高教育-高科研-低转化型"等六种类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尤瑞玲  陈秋玲  
科技进步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活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机制。文章运用超效率DEA,对北京市及我国沿海地区12个省(市、区)2004-2015年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运用Malmquist指数分解及Ward聚类法深入探讨效率变化的省域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我国沿海地区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高;就省域而言,Ward聚类法可以将12个地区分为三类:高投入高产出型、中投入中产出型和低投入低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曦  郭淑芬  
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非导向、非径向且规模报酬可变的窗口MinDS超效率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采用全局莫兰指数检验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然后使用变异系数、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σ收敛、β收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均值为0.7499,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差异较明显,依次降低;10年期间东部、中部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有降有升,而西部则基本上稳定上升;省域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全国与分区域均未出现σ收敛,但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本研究明晰了各省份的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收敛性,为缩小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差距、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青宁  毛世平  
文章使用SSBM-网络DEA模型,从创新链角度入手,测算了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数字经济下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分阶段效率(知识研发效率与商业化效率),并与传统区域创新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现状与演变以及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2014—2018年,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呈现“U”型变化特征,且数字经济下我国区域创新效率高于传统区域创新效率,但数字经济下区域创新效率与传统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均较低,存在严重的效率损失。(2)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明显,2014—2018年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呈优化趋势,省域集中度变差。(3)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数字经济提高了创新活动第一阶段(知识研发)的效率,数字经济并未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效率中的商业化效率。(4)数字经济背景下区域创新效率总体呈现“知识研发效率极高-商业化效率中等”“知识研发效率中等-商业化效率极高”“知识研发效率中等-商业化效率极低”“知识研发效率中等-商业化效率中等”4种典型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晓园  
技术创新可以视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生产,人力资本作为投入要素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测定了福建省九地市关于人力资本投入的技术创新Malmquist生产率,认为加快人力资本投入、调整人力资本结构将有助于提高福建省技术创新的效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庞瑞芝  王宏鸣  
在“数字中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中,从创新子系统与经济发展大系统的视角,构造基于松弛值测算的网络数据包络模型(SBM)测度中国省际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效率,并进一步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β收敛方法揭示不同区域间的效率差异以及时序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整体较高;(2)相比于传统经济,大多数省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有所提升,且这一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成果产业化阶段;(3)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仍然受到成果产业化的制约,60%以上省份的成果产业化效率低于创新研发效率;(4)2018年以后区域间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数字经济加快了各区域的收敛速度。为深入揭示数字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对以数字经济为抓手提升中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赵仡  杨哲  
科技创新要成为经济增长引擎必须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本文利用DEA方法测度了2000~2013年间我国27个省份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配置效率,在剔除规模报酬因素后,对造成纯技术效率时空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扶持、直接融资及间接融资等结构性资金投入会显著影响资金配置效率,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广春  党春慧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结合中部六省区域科技创新的实际,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出科技创新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中部六省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综合排名依次为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西和山西。最后根据各省份发展的特点分析出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锋  汪良兵  
基于技术创新链的视角,将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与改造两个子系统,运用多阶段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两个子系统及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协同发展度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度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偏低,其协调发展度也处于"弱协调"状态,且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依据其协调发展度的状态将我国各省区划分为四类,深入分析协调发展度的特征和原因,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霞  陈凯华  官建成  
本文将标度无关性指标引入到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中,在非线性视角下从科技创新投入(R&D经费)、产出(论文、专利)与经济规模(GDP)之间关联的角度构造标度无关性指标,进而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相对绩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R&D经费投入、科学论文、专利申请量随GDP的增加均呈较强的非线性增加趋势;(2)绝大多数省份的R&D经费投入与GDP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马太效应",且各省份论文数随GDP增长的"马太效应"普遍强于专利随GDP增长的"马太效应"。本文工作不但扩充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也为决策者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创新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可仪  
选取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相关指标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金融发展水平,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最后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区域绿色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和中介效应。结果得出:我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和金融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呈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阶梯状排布。金融发展有效支持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且东部地区支撑效应更为显著。金融规模的扩大能够通过资金融通机制发挥主要作用,此外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通过风险分散、信息传递和市场监管机制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对此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为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建立协同的金融发展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段可仪  
选取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相关指标数据,从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金融发展水平,运用Super-SBM模型测算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最后实证分析金融发展对区域绿色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和中介效应。结果得出:我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和金融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呈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阶梯状排布。金融发展有效支持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且东部地区支撑效应更为显著。金融规模的扩大能够通过资金融通机制发挥主要作用,此外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通过风险分散、信息传递和市场监管机制促进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对此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为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建立协同的金融发展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