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63)
2023(8621)
2022(6281)
2021(5311)
2020(4017)
2019(8504)
2018(8346)
2017(15775)
2016(8214)
2015(8783)
2014(7946)
2013(7515)
2012(6475)
2011(5751)
2010(5659)
2009(5623)
2008(5282)
2007(4681)
2006(4143)
2005(3603)
作者
(21648)
(17947)
(17736)
(16980)
(11197)
(8350)
(8051)
(6828)
(6767)
(6088)
(5955)
(5810)
(5504)
(5459)
(5307)
(5260)
(5239)
(5193)
(5178)
(5037)
(4351)
(4238)
(4189)
(4122)
(4055)
(3881)
(3804)
(3712)
(3552)
(3459)
学科
(35036)
经济(35006)
(24890)
管理(24824)
(20111)
企业(20111)
业经(13010)
方法(12657)
中国(11141)
(10868)
数学(10824)
数学方法(10686)
(9758)
产业(9294)
信息(8699)
总论(8633)
信息产业(8302)
农业(7847)
(7111)
财务(7099)
财务管理(7093)
企业财务(6758)
(6279)
贸易(6276)
(6231)
劳动(6213)
(6128)
理论(5978)
(5861)
金融(5860)
机构
学院(113373)
大学(110981)
(46547)
经济(45723)
管理(42546)
理学(37126)
理学院(36770)
管理学(36059)
管理学院(35847)
研究(33894)
中国(26087)
(22194)
(21837)
科学(19886)
财经(17964)
(16377)
中心(15834)
(15820)
经济学(15598)
(15557)
(15270)
师范(15124)
(15051)
业大(14573)
研究所(14117)
经济学院(14084)
财经大学(13469)
北京(13254)
(12944)
(12662)
基金
项目(77766)
科学(62348)
研究(59183)
基金(57194)
(49098)
国家(48694)
科学基金(42731)
社会(40244)
社会科(38093)
社会科学(38085)
(30467)
基金项目(29224)
教育(27204)
自然(25496)
(25070)
编号(24952)
自然科(24919)
自然科学(24916)
自然科学基金(24463)
资助(22206)
成果(19693)
国家社会(17424)
重点(17290)
(16817)
(16565)
(16375)
课题(16336)
项目编号(15900)
创新(15537)
(15019)
期刊
(50485)
经济(50485)
研究(31543)
中国(21365)
(18097)
学报(16108)
管理(15464)
科学(14387)
(14333)
教育(12999)
大学(12562)
学学(11741)
农业(9952)
(9816)
金融(9816)
业经(9717)
经济研究(9657)
财经(9209)
技术(8799)
(7925)
图书(6991)
商业(6031)
问题(5850)
(5310)
书馆(5103)
图书馆(5103)
(5080)
财会(5043)
(5005)
统计(4895)
共检索到162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姜英华  
数字资本主义是数字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和表征。在这一阶段,数字技术与资本的内嵌共谋形成了数字资本这一最新资本样态。在数字资本的统摄下,"非物质劳动""受众劳动""数字劳动""产消者劳动"等新劳动形式的出场使劳动内涵、劳动类型和劳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数字资本的新结构和新特征使其在一系列数字化变革中以一种更隐匿、更深刻、更全面的逻辑渗透到劳动力的再生产和价值创造过程之中,并全面影响剩余价值的占有模式和分配方式。尽管数字资本显现出活化性和适变性等诸多新属性和新特征,但从全球化的范围和结构来看,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价值追求的本质、价值积累的结构和价值剥削的后果,其全球结构和内在矛盾本质也没有改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莹  
数字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积累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资本作为一种支配性力量,推动了资本积累。数字化信息网络生产系统具有更强的将劳资双方及消费者整合在资方控制下进行"合作"的能力。劳动主体通过劳动过程创造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劳动过程、劳动主体和劳动产品是价值创造的三要素。从劳动过程来看,数字劳动的出现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从劳动主体来看,"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所产生的"产消合一"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之一;从劳动产品来看,创新性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和原有数字化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共同构成了无形数字商品的总价值。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价值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具有科学性和现实阐释力。与此同时,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必要对劳动的内涵、价值创造的主体及商品价值衡量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胡莹  
数字技术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积累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资本作为一种支配性力量,推动了资本积累。数字化信息网络生产系统具有更强的将劳资双方及消费者整合在资方控制下进行"合作"的能力。劳动主体通过劳动过程创造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劳动过程、劳动主体和劳动产品是价值创造的三要素。从劳动过程来看,数字劳动的出现丰富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从劳动主体来看,"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所产生的"产消合一"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之一;从劳动产品来看,创新性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和原有数字化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共同构成了无形数字商品的总价值。面对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价值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具有科学性和现实阐释力。与此同时,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有必要对劳动的内涵、价值创造的主体及商品价值衡量等问题作出新的思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钧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在2—6篇中,对直接生产过程作了深刻的研究,揭开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最深层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关系,说明了资本的本质,阐明了什么是资本主义关系,并揭露了掩盖着这一本质关系的假象。但是,前面对直接生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崔学东  曹樱凡  
"共享经济"是对数字资本主义或平台资本主义的叙述修辞。本文认为,西方"共享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修复后工业和金融资本主义新"滞胀"(停滞与资产价格膨胀)崩溃后所面临的积累危机,转向从受众无酬劳动、家庭生活资料的再商品化中提取剩余价值;利用数字化的零工劳动重塑雇佣劳动关系,解决在开放分散劳动场所下的劳动组织与监督问题,创造更为弹性和不稳定的劳动后备军;以数字创新扰动者的角色,挤压和取代有管制行业和企业,削弱政府管制,强化新自由主义。因此,"共享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替代或终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经济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邵彦敏   赵文瑄  
随着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传统劳动在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中衍生出了数字劳动。分析数字劳动、数字资本及其劳资关系的实质和新现象,对于揭示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数字资本放大了数字劳动中劳动对象和手段的非物质性特征,但数字劳动并未改变劳动的本性,仍然从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与数字劳动相对应的数字资本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并未改变数字资本的剥削本性。数字劳动在数字资本的控制下并未摆脱被剥削的命运,反而带来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在宽度、长度、深度三个维度的新变化。只有深刻认识到数字资本主义加剧了现有劳资关系不平衡、扩展了新的阶级对立、使剥削更具隐蔽性,才能揭开数字资本主义所宣扬的劳资关系“自由化”“灵活化”假象,实现对数字资本主义的解蔽,并验证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真理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小忠  丁晓钦  
资本主义积累的社会结构(SSA)演进应以劳资关系为研究核心。本文回归到马克思经典理论,用剩余价值率作为判断SSA稳定与否的标准,在劳动力匹配模型下分析收入分配、剩余价值率与SSA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发现,长期来看,资本主义SSA都是不稳定的,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不会因SSA能缓解资本积累和经济萧条而改变。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对社会福利的损害是以减少岗位、降低工人分配比例和工资为代价的,要提升资本主义的产出,须增强工人组织能力和采取集体工资的谈判方式,而这又危及资本主义体系稳定。因此,SSA的不稳定来自资本主义制度对抗性劳资关系的不可调和,根源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崔慧敏   何寅  
马克思在对资本积累的论述中隐含了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两重逻辑。资本原始积累是非生产性积累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卫·哈维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在对“资本原始积累”概念重构中提出了剥夺性积累理论,并指出剥夺性积累是当代金融资本主义积累的主导逻辑。金融资本凭借其绝对的垄断地位,通过股票及证券市场投机、信贷体系、危机操纵等方式对普通民众、中小企业和落后国家等进行剥夺性积累。金融资本的剥夺性积累限制了生产性积累的发展,推动了财富的巨大集中,使普通民众愈加贫困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与失衡、政治合法性危机和社会对立加剧等危机。金融资本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了剥夺性积累,使资本主义陷入了更深层次危机。金融资本的剥夺性积累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钧  
(三)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前面已经说明,资本的积累由于是同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紧密联系的,所以,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造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现实中,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比资本积累的速度更快,因为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晨  冯志轩  
本文将劳动力价值决定置于资本积累的视角下,探讨了技术变化及阶级关系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并提出了以"无储蓄原则"识别劳动力价值的新方法。根据这一方法,本文测算了中国全国平均的劳动力价值。结果表明,尽管存在改善的趋势,但是中国的收入分配形势实际上非常严峻,目前,城镇中约有40%的居民的收入低于劳动力价值水平,即难以通过自身收入实现正常的劳动力再生产。这不仅意味着约40%的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令人忧虑,而且如此高比例居民的收入低于劳动力价值将会使经济面临全面失衡的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爱文  扶玲芳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主要体现为它的价值内涵规定特殊,其实质表现为历史生成的生产关系。然而,对于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到底有无价值,学界仍有争议。对此,文章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首先从劳动非对象化的视角探讨劳动力的一般哲学根基,进而阐释资本主义制度赋予劳动力的商品形式,这种商品的特殊性表现为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相分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劳动力商品名实背离的价值规定分析,厘清了劳动力价值消失的场域。非对象化视阈下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问题的厘清,可从本源上揭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再生产方式,深化对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理解。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郑文哲  
剥削新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的新特点及启迪郑文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尤其是三资企业与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使人们对剥削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仍回避“...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陆茸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行为数据成为能被互联网平台企业收集、分析并出售的新的商品。对于数据商品的价值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中体现了怎样的剥削关系,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福克斯试图重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用户在互联网上产生数据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数据商品的"数字劳动";平台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数据商品,实现了对用户无酬劳动的剥削,这种剥削超越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范畴。福克斯的理论有待商榷,数据商品价值是由互联网平台企业的雇佣劳动者,而非使用平台的用户创造的,这种剥削仍属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范畴;数据所有权争论和"隐私悖论"并非源于大数据本身,而是源于其资本主义的运用方式;应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深入推动大数据战略的实施。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罗铮  宁殿霞  
随着西方数字平台经济的兴起,西方学者围绕“受众劳动价值论”与“情感价值论”对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价值增殖展开论争,却忽视了数字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而非新的价值生产方式的实质。数字资本主义经济在“免费”“互惠”的表象下,掩盖了其凭借平台租金、数据商品售卖获利的“交叉补贴”特征,以及数字资本主义利润转嫁和在全社会范围瓜分利润的新特征。因此,以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为利润主要来源的数字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不过是对生产部门工人所生产剩余价值的分割。数字资本主义经济的获利方式,离不开20世纪西方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的转变,但带来了垄断、“杀熟”、逆向商品拜物教、数字异化、社交关系与社会活动的商品化等不利方面。探究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价值增殖,旨在趋利避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繁荣我国的数字经济。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夏鑫雨  
当代左翼学者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价值来源展开了研究。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数字资本从平台用户的“一般智力”中攫取剩余价值;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数字资本通过无偿占有平台用户的“数字劳动”来攫取剩余价值;租金理论认为数字资本凭借对平台的垄断从其他部门那里转移价值;金融化理论认为数字资本的急速膨胀主要源于金融资本对数字经济新业态的投机性追捧。四种理论分别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采取了“修订”“扩展”“类比”和“悬置”的态度。基于马克思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应按照数字平台所执行的社会职能判断数字资本的价值来源;数字资本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其他部门的价值转移,是因为其代表了资本中介化进程的最新发展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