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36)
- 2023(6413)
- 2022(4417)
- 2021(3749)
- 2020(2720)
- 2019(6068)
- 2018(5716)
- 2017(10956)
- 2016(5962)
- 2015(6205)
- 2014(6198)
- 2013(6029)
- 2012(5840)
- 2011(5187)
- 2010(5452)
- 2009(5104)
- 2008(5043)
- 2007(4665)
- 2006(4223)
- 2005(3936)
- 学科
- 济(30503)
- 经济(30476)
- 业(16565)
- 管理(16038)
- 企(13845)
- 企业(13845)
- 业经(11943)
- 产业(11099)
- 中国(9493)
- 方法(9167)
- 总论(8202)
- 信息(8201)
- 财(7951)
- 信息产业(7875)
- 数学(7738)
- 数学方法(7641)
- 农(7299)
- 融(7095)
- 金融(7095)
- 制(6762)
- 银(6365)
- 银行(6351)
- 行(6134)
- 学(5959)
- 结构(5344)
- 地方(5282)
- 农业(5269)
- 务(5044)
- 财务(5036)
- 财务管理(5026)
- 机构
- 大学(92777)
- 学院(90122)
- 济(39428)
- 经济(38646)
- 管理(32550)
- 研究(32121)
- 理学(27854)
- 理学院(27482)
- 管理学(27060)
- 管理学院(26857)
- 中国(24914)
- 财(19447)
- 京(19182)
- 科学(18402)
- 所(15594)
- 财经(15324)
- 中心(14346)
- 研究所(14165)
- 经(13951)
- 经济学(13756)
- 范(13449)
- 江(13406)
- 师范(13288)
- 农(12982)
- 经济学院(12374)
- 北京(12267)
- 院(11937)
- 财经大学(11536)
- 业大(11206)
- 师范大学(11038)
- 基金
- 项目(59490)
- 科学(47670)
- 研究(45067)
- 基金(44073)
- 家(38101)
- 国家(37795)
- 科学基金(32499)
- 社会(30925)
- 社会科(29252)
- 社会科学(29241)
- 基金项目(22164)
- 省(21975)
- 教育(20170)
- 划(18797)
- 自然(18595)
- 自然科(18149)
- 自然科学(18145)
- 自然科学基金(17849)
- 编号(17714)
- 资助(17053)
- 成果(15713)
- 国家社会(13730)
- 重点(13529)
- 部(13239)
- 发(13093)
- 创(12574)
- 课题(12193)
- 创新(11785)
- 教育部(11630)
- 性(11411)
共检索到138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邱卫东 陈晓颜
资本主义全球分工结构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了从“中心-外围”到“中心-散点”的演进,为把握数字资本主义本质提供了新视角。“中心-散点”结构重构了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形式,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剩余劳动积累体系中的支配和垄断地位。通过对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样态的分析,能进一步澄清“中心-散点”结构服务中心国家资本增殖的本质。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把握数字资本主义的“中心-散点”结构,在历史和价值向度中澄清其结构的变与不变,既能为建设数字强国和建构数字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启发,也对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皓琰
"中心—散点"结构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典型生产结构,它通常由一个技术型、研发型的核心企业和大量零散分布的边缘经济体共同组成。"中心—散点"结构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核心企业与边缘企业共同组成的外包模式,另一种则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个人"模式。"中心—散点"结构的存在依赖于数字技术打造的"社会矿场",劳工可以利用数字工具在社会范围内获取海量资源。"中心—散点"结构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工厂",劳工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整个社会变为产品的制作和加工场所。由于"社会矿场"和"社会工厂"的存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但剥削性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下,"中心—散点"结构中的剥削程度出现了进一步的深化,一种基于"中心—散点"结构的跨国数字资本主义积累体系也开始出现。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贾振博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数字资本主义阶段。数字资本主义内生为资本逻辑下的监控性社会,进而侵犯人们的隐私、控制人们的生活甚至使人产生技术异化。反思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必要推进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要着眼于对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拜物教性的批判,从而揭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被掩盖的不平等关系,进一步阐释数字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形式和特点,既要促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智能技术 云计算 大数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林承园
分析资本增殖的空间矛盾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尽管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作了深入挖掘,但是其阶级立场和理论适用性都存在一定局限,亟需探索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中国视角、社会主义视角和东方视角。概括来说,空间矛盾表现为单个资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生产要素使用的空间分离与空间集中,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存在对内空间集聚和对外空间扩张之间的矛盾,建立在一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矛盾的空间表征为空间异化、权力空间、阶级分化和空间拜物教。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增殖 无序扩张 空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刘伟杰 周绍东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推动数据成为商品,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包括雇佣和非雇佣两种形式,雇佣数字劳动主要在雇佣体系内生产"生产经营数据",非雇佣数字劳动则主要在雇佣体系外生产"个人数据""中间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本家能够同时占有这两种劳动的成果及其剩余价值;为极大地拓展剩余价值来源,资本势力凭借技术进步偏向性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入侵,将大量数字活动转化为非雇佣数字劳动,从事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劳动者被抽象为一条条数据从而成为"数字化个体";"数字化个体"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劳动时间、劳动人群和劳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但其并不拥有关键性数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被资本家剥削的对象,而资本为"数字化个体"再生产支付的代价大为降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性则进一步增强。可见,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拓展了剥削范围、提高了剥削强度、增强了剥削隐蔽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任由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控制和垄断数字平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国胜 严鹏
对照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科学技术的异化论,人工智能在美国的应用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与工人就业的不断萎缩;机器功能的日益强大与工人技能的不断退化;生产效率的巨大飞跃与工人收入的不断下降;资本统治范围的不断拓展与工人反抗的愈发激烈。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工智能在美国应用的对话,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并不是科学技术自我发展的结果,而是“技术逻辑”与“资本逻辑”合谋的产物;人工智能仍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与资本统治工人的帮凶,带来的变化只是“机器制造机器”的深化以及“自动化”的深化;异化的根源仍然是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的迷思与忧虑在本质上仍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劳动者对机器统治工人的担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资本与工人对立不断加剧的表现。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异化 资本 工人 马克思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郁琛
"摊丁入亩"是我国封建社会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税制改革。它在承接前代赋税制度的基础上,革除了我国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均衡了税负,减轻了劳动人民赋税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本文梳理了"摊丁入亩"实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总结了"摊丁入亩"的改革效应和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从目标上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导向上要体现涵养税源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摊丁入亩"成功实施为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带来现实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摊丁入亩 税制改革 减税降费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昕蔚 刘刚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了资本表现形式变革并引致了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过程的重塑。从资本表现形式看,货币的数字化融通,提高了经济系统内可供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资金量,拓展了产业资本融资活动的范围;数据的资本化与生产资本的数字化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对数据生产资料的控制;商品资本则借助数字化形态和数字营销渠道,加速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循环的速度和效率。从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过程看,资本表现形式的数字化使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循环呈现出异质性、复杂性特征,其价值增殖过程则更具多元化和隐秘性。数字化形态商品和服务中的资本循环表现为数字化生产资料运用引致的资本循环和增殖速度的提升;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融合中的资本循环表现为物化数据要素参与下,直接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与活劳动的逐渐分离,其资本增殖则偏向于在数据要素生产过程中完成;数字平台主导的零工经济中的资本循环表现为资本通过对数据要素和销售渠道的垄断,控制价值增殖的实现环节,从而强化对个体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剥削。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毛箬
美国经济大萧条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间的美国经济危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经济大萧条之一。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公,使得社会贫穷阶层和人口不断扩大,从而制约了社会消费能力,导致了社会生产的过剩。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常宗耀
资本主义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共同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两重性,即私人性和社会性。这两重性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两重性,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两重性,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两重性等。在这些两重性中,资本主义私人性是资本主义本质的表现,资本主义社会性则是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否定。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性比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断增长,将预示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前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卢中原
现代市场经济摆脱了早期资本主义推崇备至的自由放任政策。为了实现宏观稳定和微观效率的协调,各资本主义国家程度不同地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干预政策,包括从需求面进行管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丰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剩余价值理论被誉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因此,剩余价值理论受到国内外经济学家的重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金融化、科技信息化,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割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流通剩余价值的现实变化推动了流通剩余价值的理论研究。现阶段,在资本主义国家,流通剩余价值出现了以下四种新变化:中介形式的新变化、流通动力的新变化、空间载体的新变化和时间延续的新变化;并由此形成流通剩余价值的四个新特点:运动手段更加科学、运动空间更加宽广、运动时间更加连续和运动职能更加综合。流通剩余价值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的经济改革应当牢牢树立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殷朝晖 雷丽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学术资本主义从概念提出到理论体系构建的发展历程,进而从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体系中新的知识流、大学内的间隙组织、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之间的中介组织和高校拓展的管理能力等四个基本要素出发,分析了其对美国研究生创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如何正确把握学术资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促进我国研究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学术资本主义 研究生创业 美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志 何玉芳
20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但仅持续了20年左右,到20世纪70年代便陷入滞胀困境。当时欧美领导人里根、撒切尔夫人带头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改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自由主义时代并开启了超级全球化。经济增长同样仅持续了20年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又陷入严重困境。由石高宏和李灵燕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于2022年4月出版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的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是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时代之作。该书主要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一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理论的考察,二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改良模式的考察,三是对中国的启示。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进行透析性考查,揭示其经济困境和社会矛盾的根源,对于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具有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