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21)
- 2023(18103)
- 2022(15004)
- 2021(13817)
- 2020(11465)
- 2019(25393)
- 2018(24968)
- 2017(48270)
- 2016(25694)
- 2015(28350)
- 2014(27534)
- 2013(26550)
- 2012(24152)
- 2011(21511)
- 2010(21526)
- 2009(19605)
- 2008(19160)
- 2007(16864)
- 2006(14629)
- 2005(12966)
- 学科
- 济(97839)
- 经济(97709)
- 管理(85270)
- 业(81599)
- 企(69989)
- 企业(69989)
- 方法(42821)
- 数学(37067)
- 数学方法(36541)
- 财(31516)
- 农(27737)
- 中国(27187)
- 业经(26178)
- 制(24391)
- 技术(23792)
- 务(19688)
- 财务(19627)
- 财务管理(19588)
- 企业财务(18705)
- 银(18230)
- 银行(18205)
- 农业(18187)
- 贸(18135)
- 贸易(18124)
- 易(17709)
- 行(17384)
- 学(17122)
- 地方(16923)
- 融(16864)
- 金融(16861)
- 机构
- 学院(350986)
- 大学(349062)
- 济(146609)
- 经济(143652)
- 管理(141473)
- 理学(122220)
- 理学院(121020)
- 管理学(119130)
- 管理学院(118415)
- 研究(112442)
- 中国(86039)
- 财(72356)
- 京(70746)
- 科学(64416)
- 财经(56529)
- 中心(53424)
- 所(53173)
- 江(52974)
- 经(51536)
- 农(50772)
- 研究所(47801)
- 业大(47754)
- 经济学(45512)
- 范(43814)
- 北京(43509)
- 师范(43406)
- 财经大学(42173)
- 院(41747)
- 州(41569)
- 经济学院(40998)
- 基金
- 项目(239984)
- 科学(192821)
- 研究(180395)
- 基金(176637)
- 家(152287)
- 国家(151004)
- 科学基金(132478)
- 社会(117777)
- 社会科(111911)
- 社会科学(111887)
- 省(93774)
- 基金项目(92501)
- 教育(83958)
- 自然(83430)
- 自然科(81594)
- 自然科学(81572)
- 自然科学基金(80139)
- 划(78243)
- 编号(72535)
- 资助(70205)
- 成果(58834)
- 创(54810)
- 部(54191)
- 重点(53615)
- 发(50917)
- 创新(50565)
- 制(50082)
- 课题(49922)
- 国家社会(49721)
- 教育部(47648)
- 期刊
- 济(158428)
- 经济(158428)
- 研究(103209)
- 中国(71025)
- 财(57921)
- 管理(55390)
- 学报(48188)
- 科学(47102)
- 农(46017)
- 教育(40663)
- 大学(38859)
- 学学(36531)
- 融(35295)
- 金融(35295)
- 技术(34024)
- 农业(31223)
- 财经(28096)
- 业经(26141)
- 经济研究(25885)
- 经(24230)
- 问题(19857)
- 技术经济(18268)
- 科技(17830)
- 业(16589)
- 贸(16284)
- 理论(16066)
- 版(15978)
- 现代(15760)
- 图书(15504)
- 坛(15448)
共检索到519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蒋为 陈星达 彭淼 周禄军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变革性影响,然而数字规制政策作为解决数字要素外部性问题的政策工具,是否能够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保障,值得探究。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数字规制政策的外部性治理与数字转移成本效能,从数字要素投入与中间品契约不完全的双重视角出发,分析其影响企业创新决策的创新效率效应与中间品效应双重驱动机制,提出数字投入与契约依赖的理论假说;然后采用1989—2017年41个国家的跨国跨行业数据,通过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与分析。研究发现:从整体层面看,数字规制政策能够有效推动数字要素的外部性治理,其对技术创新带来的驱动效应有效弥补了数字转移成本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抑制效应,最终显著促进了各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从跨国与跨行业双重差异看,数字规制政策能够通过“数字投入”与“契约依赖”的双重机制,破除企业数字要素投入障碍与合同中数据条款的非完全性问题,有效解决数字投入依赖度更高、契约依赖度更高行业的市场不完全问题,从增进创新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层面提升了技术创新的边际收益,成为驱动这些行业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渠道。本文结论为数字规制政策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为构建数字规制政策体系、完善数字市场监管框架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瑞龙 侯方宇
国内学术界对产业政策的争论仍停留在"产业政策是否有效"的阶段,而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产业政策什么时候有效",即讨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边界。本文认为,产业政策本质上是政府与企业签订的一个不完全契约,由于剩余控制权分配既是缓解不完全契约环境下敲竹杠问题的方法,也是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不完全契约模型来分析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边界。本文发现,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4个条件:第一,当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不一致时,政府对产出价值的评价足够高;第二,产业政策不应是"一刀切"的,要包含政府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第三,国家具备产权明晰化的微观基础;第四,政府不滥用谈判力。本文从不同方面对模型假设进行了讨论,发现结论是稳健的。
关键词:
产业政策 不完全契约 剩余控制权 外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清海 史本山
技术转移的核心是知识转移。论文运用契约经济学理论,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研究了研发管理中的技术转移效率问题及产权治理机制。将事前契约看作事后权利参考点,由于技术创新知识边界模糊,包括不可缔约的隐性知识和可缔约的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更多地体现在研究人员的人力资本中,因此,事后技术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技术转移效率损失。研究认为当创新价值和研发成本的不确定性大时,采用一体化组织形式并且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赋予公司的技术转移效率高。
关键词:
技术转移效率 不完全契约 产权 敲竹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汉祥
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本质上,财务治理是对公司财权进行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具体地说,这一套制度安排必须通过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各当事方缔结财务契约来实现。本文提出,构成财务治理基础的财务契约是一种不完全契约,这种契约的不完全性将会产生激励不足和约束失控两个主要影响。因此,我们的财务治理机制应该针对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来进行设计,力争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完全财务契约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财务治理的效率。
关键词:
不完全契约 财务契约 财务治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广乾
公司治理契约的不完全性诱发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当事人道德风险行为,制约着企业经营效率,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逻辑起点。文章从契约不完全性视角探讨了公司治理道德风险的本质和起源,并从公司治理当事人委托代理交互关系中指出了委托人-代理人框架、委托人-监督人-代理人框架、知情委托人框架三类道德风险分析框架。结合公司治理道德风险的本源,从微观视角提出了偏好治理机制、声誉治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横向监督机制以及第三方执行机制五种由弱到强、由内到外的道德风险多层次治理机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五种治理机制的作用机理。最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委托代理 道德风险 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雷 邓行智
文章分析了联合创业投资契约的不完全性,探讨通过构建投资契约机制、管理创新机制和有效组织心理契约机制来完善对联合投资联盟的治理,解决投资合约中未规定的不完全事宜,进而维护联盟的稳定性,提高联合创业投资的管理效率与投资绩效。
关键词:
创业投资 联合投资 治理机制 不完全契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明 张喆 万迪昉
以中国制度环境为背景,在不完全金融契约和激励契约并存情况下构建动态模型,围绕企业家最优努力水平考察债务契约的治理效应。本文指出债务契约发挥激励效应的条件,并指出债务契约具有对激励契约的替代效应,同时指出债务契约具有协调效应以及通过再谈判协调投资者与企业家利益的债务调整方式。
关键词:
债务 激励效应 替代效应 协调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松 方世建
文章基于不完全契约和资源基础理论,考察了联盟中企业家和大公司谈判力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两阶段博弈模型,研究认为,在契约不完全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时,大公司对企业家核心知识资源的窃取是导致企业家谈判力下降的客观原因。这种情况下,企业家可能通过激进的创新活动来获取连续创新能力,从而维持其在再谈判中的地位。但是,这种冒险性的行为会损害新企业的价值。最后,文章对如何实现帕累托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企业家 谈判力 不完全契约 创新行为扭曲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易海峰
研发创新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来源,但研发外包为何没有象制造业外包那样普遍?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看,研发外包契约存在较强的不完全性特征是研发外包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事后技术转移效率是影响研发外包契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尽量避免缔约方在事后向对方敲竹杠是提升事后技术转移效率的关键。通过建立事后技术转移的数学模型分析敲竹杠行为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认为研发外包契约事前确定的技术许可费用和产权分配方式是决定事后敲竹杠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后影响大小的关键因素。其中,技术许可费用的设定有固定价格和灵活价格两种模式,即刚性契约和柔性契约,通过分析,事前签订柔性契约可以相对提高事后技术转移的效率;在产权安排上,委托方拥有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可以降低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概率。
关键词:
不完全契约 研发外包 技术转移 敲竹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党力 聂辉华 尹振东
大部制改革是现阶段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举措。何时应该实行大部制,何时应该实行小部制?如果实行大部制,谁来出任新的领导?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回答了这些重要问题。本文认为,当多个部门合并后由协调而增加的社会收益大于损失的部门利益时,应该实行大部制,反之应该实行小部制;如果实行大部制,合并后机构的领导权应该赋予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专用性较强的初始部门;当协调收益足够大时,由第三方出任大部制的领导是最佳的。交通运输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组建案例支持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本文的研究将对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关键词:
大部制 协调 部门利益 合并 领导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早 侯玉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工业化与信息化、智能化加快深度融合,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成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现实中,与技术创新相匹配的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作为关键要素,却出现了严重短缺,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证明,存在随机匹配问题和不稳定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政府培训补贴能够有效提高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存量,进而提高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能力,增强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意愿,从而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在职培训对高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作用不显著,一定程度上会挤出其他创新投入,不稳定雇佣关系的加剧对企业技术创新会产生负向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为提升企业创新意愿,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培训的补贴力度,设立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基金,通过专项基金专项补贴的方式,对企业培训进行成本补贴或成效奖励,帮助企业克服培训外部性,有效提升劳动力的技术技能,以满足发展创新经济的需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志刚 郭雪萌
作为当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模式,PPP承载了政府与社会各方的美好愿景。然而,PPP项目一般由于运营期限长、参与主体多元以及环境不确定等因素,再加上作为确定各方法律关系体系的法律文本本身又存在天然的契约不完全性,使其在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风险。能否有效识别并化解这些风险,成为影响和制约PPP健康成长的关键。对此,有必要立足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以实践中已运作的PPP项目存在的风险机理与风险特征作为科学认知并有效识别PPP项目风险的根据,进而从完善PPP项目法律规范体系、构建PPP项目风险分担与协同治理机制以及创新金融工具和引入PPP项目后期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力争有效化解PPP项目中的可能风险。
关键词:
PPP项目风险 不完全契约理论 风险共担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利琼 袁桂秋
股权激励方案的契约各方无法预测公司长期发展目标并明确写入契约,也不能无争议地明确经理人如何实现业绩解锁条件。基于不完全契约视角分析股权激励对公司的绩效影响,以2008—2021年我国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实证方法,证实股权激励在实施前期能够提升公司绩效,但长期来看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无促进作用。
关键词:
股权激励 不完全契约 激励绩效 人力资本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雄 万迪昉
本文认为,金融产品创新的本质是要解决投资者和融资者在资源跨期配置过程中出现的利益纷争和偏好协调等问题。根据不完全契约理论,把微观个体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与金融体系结构和产业结构联系起来,探讨金融产品创新及其风险防范问题,才可能有效提高金融产品创新的效率。同时,作为缔约环境的营造者,政府在提供高效监管的基础上,还应该保持政策行为的一致性,并给予市场充分的产品创新自由。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吕明晗 徐光华 沈弋 钱明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关系视角出发,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探究债务融资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否存在治理效应以及具体的治理机制。经研究发现,金融性债务契约能够积极促进企业披露环境信息,其中长期金融性债务契约的这一治理作用更为显著;经营性债务契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反而存在消极影响。进一步考虑具体契约情境后,发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越严重,契约"不完全性"程度越高,债务契约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治理效应越强。本研究丰富了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从契约"不完全性"角度重新解读了债务对企业信息披露行为的治理机制,为我国相关部门在促进企业环境信息规范披露和环境责任履行方面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债务治理 环境信息披露 不完全契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