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391)
- 2023(20277)
- 2022(17085)
- 2021(15652)
- 2020(12879)
- 2019(29154)
- 2018(28746)
- 2017(54761)
- 2016(29468)
- 2015(32993)
- 2014(32774)
- 2013(32273)
- 2012(29918)
- 2011(27191)
- 2010(27188)
- 2009(25004)
- 2008(24191)
- 2007(21190)
- 2006(18873)
- 2005(16796)
- 学科
- 济(137771)
- 经济(137640)
- 管理(85824)
- 业(81461)
- 企(66697)
- 企业(66697)
- 方法(53886)
- 数学(46468)
- 数学方法(45868)
- 中国(38062)
- 农(34146)
- 地方(32805)
- 业经(31430)
- 财(28221)
- 学(27675)
- 农业(23424)
- 技术(22452)
- 制(22134)
- 贸(21694)
- 贸易(21675)
- 易(20895)
- 理论(20786)
- 环境(20393)
- 银(19867)
- 银行(19815)
- 和(19551)
- 融(19404)
- 金融(19402)
- 行(19076)
- 地方经济(18104)
- 机构
- 大学(420774)
- 学院(420308)
- 济(176233)
- 经济(172504)
- 管理(165175)
- 研究(146615)
- 理学(142212)
- 理学院(140603)
- 管理学(138120)
- 管理学院(137350)
- 中国(109233)
- 京(90500)
- 科学(89283)
- 财(77529)
- 所(73005)
- 农(67138)
- 研究所(66359)
- 中心(65791)
- 江(62375)
- 财经(61735)
- 业大(61254)
- 北京(57327)
- 范(56720)
- 师范(56186)
- 经(56156)
- 院(53774)
- 经济学(53451)
- 农业(52073)
- 州(50680)
- 经济学院(47793)
- 基金
- 项目(285788)
- 科学(225712)
- 研究(209416)
- 基金(206930)
- 家(180356)
- 国家(178842)
- 科学基金(154351)
- 社会(133753)
- 社会科(126870)
- 社会科学(126839)
- 省(111821)
- 基金项目(109226)
- 自然(99120)
- 自然科(96871)
- 自然科学(96850)
- 教育(95722)
- 自然科学基金(95082)
- 划(93724)
- 编号(84780)
- 资助(84569)
- 成果(67945)
- 发(64232)
- 重点(63920)
- 部(62348)
- 创(60314)
- 课题(58727)
- 创新(56426)
- 国家社会(55529)
- 科研(53885)
- 教育部(53706)
- 期刊
- 济(198745)
- 经济(198745)
- 研究(128027)
- 中国(84330)
- 学报(63933)
- 管理(63589)
- 农(60832)
- 科学(60407)
- 财(57982)
- 大学(49167)
- 教育(47866)
- 学学(46069)
- 农业(42264)
- 技术(39594)
- 融(37146)
- 金融(37146)
- 经济研究(32276)
- 业经(31984)
- 财经(30383)
- 问题(26496)
- 经(26254)
- 图书(23053)
- 业(22593)
- 技术经济(22322)
- 科技(20356)
- 理论(19402)
- 现代(19321)
- 统计(19240)
- 商业(18949)
- 资源(18731)
共检索到632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吴文生 荣义 吴华清
选取2008—2021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为样本,从产业创新体系、人才供给体系、经济支撑体系和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四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探究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优化就业结构提高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数字经济发展能促进本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促使邻近区域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着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加后削弱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传明 姚楠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双维度,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创新要素、治理环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结合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对比分析2010—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产出维度表现突出,但投入维度尚待提升;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扩大;发展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并可以分为四种空间集聚类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丽娜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王娟
区域内城市群经常被提到,但尚无区域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论证了区域城市网络形成的动因,提出了城市网络表达的内容。对长三角16城市的首位特征与产业集聚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企业关联业务为边、联系程度为权重的有向边权网络,通过复杂方法的测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证明长三角城市已经互动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和杭州等为关键枢纽,以常州等为次级节点和以镇江等为新兴市场的网络格局。
关键词:
复杂网络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网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调霞 梁双波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用泰尔指数对该区域近15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呈相对均衡化发展的趋势,省域内、等级城市内部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演变的重要原因;江苏和浙江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安徽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有扩大倾向;中、小城市和2010年至今的超大及特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呈扩大之势,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在缩小。据此从高速铁路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旅游经济 空间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军 柳晶晶 车帅
目前,城乡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数字经济是城乡融合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文章选取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和机制检验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程度、作用路径和异质性。由非线性模型回归可知,在“数字鸿沟”和“虹吸效应”的影响下,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呈“倒U”型,但目前长三角地区发展处在拐点左侧,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具有促进作用;由机制检验可知,数字经济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创业活跃度来影响城乡融合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水平的促进作用小于外围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空间格局 长三角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倪进峰 隗斌贤
本文基于2012—2019年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群经济分布特征及演变轨迹的基础上,采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从城市金融与经济存在时空非平衡关系的视角,解释城市群经济时空演变轨迹形成的原因,并以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两种维度,实证检验两类金融业态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空间经济呈现相对稳定但极化程度逐步减弱的“核心—外围”结构,伴随城际经济差距的拉大,经济分布主要向南北两端扩散;(2)传统金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促进效应较大的区域逐渐由苏南等次核心区向周边城市迁移,显示其对城市群经济向北、向西扩散具有重要作用;(3)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受空间异质性主导,促进效应较大的城市主要是上海及上海以南的浙江城市,表明数字金融是拉动城市群经济向南扩散的主要力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栋 张宇婷 胡登峰
文章结合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高质量发展理论要求,提出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我国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城市进行了组态分析。研究发现:通过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数字工业型、数字人才型、数字基础设施型、综合型Ⅰ(数字基础设施主导)和综合型Ⅱ(数字人才主导)5条路径,且数字工业型是主要的驱动路径;通过改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形成吸引数字经济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改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条件;工业数字化是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可行方法。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不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中数字经济因素间复杂互动的本质,对地方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道路有实践启示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肖飞 张落成 姚士谋
城市群空间格局发展并非均匀的发展,而是密度(Density)更为集中、距离(Distance)逐渐缩短、整合(Division)更为强烈的过程。基于200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在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城市化的推进取决于密度的增加,区域发展取决于距离约束的克服,而区域一体化则取决于减少分割并增强整合,因此3D对于认识城市群区域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是非常合适的框架。2上海、苏州和无锡表现为3D类型,常州和南京表现为"密度—距离"2D类型,杭州表现为"距离—整合"2D类型,南通等表现为"距离"1D类型,绍兴等表现为"整合"1D类型,扬州等表现出0D类型;3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心理距离、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和外商直接投资均与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性,弹性系数分别为1.727、0.218、0.102和0.237,而交通综合可达性作用不再显著,说明现阶段提升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比缩短各城市间距离更为重要。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盛皓炜 王如忠
本文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作用特征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数字经济可通过自主创新间接影响工业生态效率,数字经济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这一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江 李秀伟 江俊丽
文章以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空二维视角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时序耦合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耦合协调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阶段,以失调衰退类型为主,耦合系统劣化,核心城市总体处于较高的发展层次,安徽省西部、北部总体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层次;从相对发展度看,长三角约66%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远超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约1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耦合系统退化,约2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与其经济发展同步,耦合系统优化。总之,长三角城市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性,需进一步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优化,以加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匹配。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玉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技术加速崛起,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数字经济技术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和技术优势、促进出口升级、扩大出口规模,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选择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市数字经济水平衡量指标,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出口规模、出口质量的影响。实证发现:数字经济水平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出口规模、出口质量均存在正效应,且对非核心城市的效应强度大于核心城市。本文研究发现: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下,贸易摩擦升级时,数字经济发展越好越能对企业出口产生正向影响。数字经济、贸易摩擦对企业出口规模与质量的正影响存在贸易方式的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世俊 焦华富 王秉建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成长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16个城市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反"K"型发展模式和网络型发展态势,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长三角 城市群 成长能力 空间态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群芳 陆玉麒 颜敏 孙汉群
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60年里的各类统计年鉴和1980—2015年土地利用、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明晰城市化进程特征。根据城市化率、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等指标,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波动发展时期(1949—1978年)、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3年)和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伴随城市化发展呈现5个方面显著特征:(1)城镇数量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密度集聚的特点;(2)城市等级显著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群体系;(3)城市用地面积急剧扩张、建筑空间快速向高空方向延伸;(4)城市建设投资迅速增加、市政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5)城市化促进人口、经济和谐发展,城市经济规模持续上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