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80)
- 2023(8470)
- 2022(6407)
- 2021(5394)
- 2020(4264)
- 2019(9594)
- 2018(9528)
- 2017(18793)
- 2016(9843)
- 2015(11432)
- 2014(11671)
- 2013(11943)
- 2012(11734)
- 2011(11077)
- 2010(11272)
- 2009(11081)
- 2008(10652)
- 2007(9750)
- 2006(9263)
- 2005(8626)
- 学科
- 济(73504)
- 经济(73455)
- 管理(29120)
- 业(24452)
- 方法(23007)
- 数学(21068)
- 数学方法(20922)
- 中国(18147)
- 企(17563)
- 企业(17563)
- 地方(17086)
- 业经(15730)
- 农(14838)
- 地方经济(12383)
- 制(11134)
- 产业(10987)
- 学(10936)
- 财(10677)
- 银(10404)
- 银行(10398)
- 行(10128)
- 贸(9865)
- 贸易(9856)
- 农业(9807)
- 融(9792)
- 金融(9792)
- 信息(9530)
- 易(9523)
- 总论(9265)
- 环境(9127)
- 机构
- 大学(168552)
- 学院(167726)
- 济(84726)
- 经济(83182)
- 研究(62398)
- 管理(62243)
- 理学(52255)
- 理学院(51710)
- 管理学(51079)
- 管理学院(50765)
- 中国(48928)
- 财(37912)
- 京(35950)
- 科学(34500)
- 所(31863)
- 财经(29817)
- 研究所(28545)
- 经济学(27553)
- 中心(27066)
- 经(26843)
- 农(26291)
- 江(25045)
- 经济学院(24635)
- 北京(23437)
- 院(21967)
- 财经大学(21855)
- 业大(21801)
- 范(20790)
- 师范(20644)
- 农业(20621)
- 基金
- 项目(100256)
- 科学(78234)
- 研究(75277)
- 基金(71908)
- 家(62088)
- 国家(61623)
- 科学基金(51434)
- 社会(50624)
- 社会科(48199)
- 社会科学(48183)
- 省(38353)
- 基金项目(36719)
- 教育(32159)
- 划(31677)
- 编号(30084)
- 资助(29584)
- 自然(29104)
- 自然科(28299)
- 自然科学(28288)
- 自然科学基金(27720)
- 成果(24936)
- 发(23656)
- 重点(22478)
- 部(22361)
- 国家社会(21981)
- 课题(20835)
- 发展(19878)
- 创(19606)
- 展(19575)
- 教育部(18971)
共检索到2674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娟娟 路昕蕾
以2003—2022年四大主粮生产消费数据为实证基础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持续上升,从结构安全的单一支撑已经转变为供给、经济、结构和生态安全共同支撑粮食安全的格局,但是四大主粮的安全水平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此外,粮食作物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在区域和作物维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为验证相关性,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以粮食安全和四大主粮为被解释变量,在4部门范围内确定控制变量,并以数字产业化为替换变量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但对四大主粮安全水平的赋能程度不同,大豆安全主要依靠有为政府保障,稻谷安全以有为政府主导带动有效市场发挥作用来保障,小麦和玉米的安全则以有效市场为主导保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安全的负相关性,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将更多地肩负粮食安全重任。通过重视粮食作物安全水平差异、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制定差异化保障措施和加大数字技术在粮食全流程中的应用,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进入质量并进轨道。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安全 主粮 结构安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立新 秦富 白人朴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法并结合成本分析进行综合比较 ,定性定量地研究我国大豆、小麦、水稻、玉米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 ,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立军 褚庆全 胡志全 吴永常
本文结合农业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以基于GIS的中国耕作制度分区为基础,系统分析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变化,为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农业区域布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即各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变化趋势为:水稻主要产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华南区,虽然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各区总播种面积的60%—70%,作为首要产区的长江中下游区的区位生产系数有所下降,东南区和华南区的区位系数呈上升趋势;小麦主产区黄淮海区和西北区在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50%左右,尤其黄淮海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区...
关键词:
粮食作物 区域布局 区位生产系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聂雷 郭忠兴 汪险生 何如海
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了重心演变规律,凝练了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年均移动距离28.03 km。分品种来看,稻谷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向东北移动;玉米和大豆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来回移动,呈现区间震荡特征;小麦的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稳定徘徊。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程度显著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程杰 武拉平
本文利用H-P滤波法和B-P滤波法测定了1949—2006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波动周期,并与粮食总体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水稻的波动周期与粮食总体波动周期最为一致,小麦和玉米差异相对较大;小麦的波动周期与粮食总体波动周期关联度最小;而玉米的波动幅度最大。水稻是调整粮食波动最直接、明确的手段;小麦则具有"反周期"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滑粮食波动;而玉米的稳定将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粮食波动特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志宇 宋振伟 邓艾兴 陈武梅 陈阜 张卫建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空间格局 生产重心 驱动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少锋
本文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 ) 1 990年以来经济效益的变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以期为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张会民 张文菊 高静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小麦 玉米 水稻 产量趋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胡瑞法 冷燕
本文在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成本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作物的生产函数模型,同时估计这些作物相应投入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并以此为依据,探讨未来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产要素 投入产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园宏 诸大建 王欢明 臧漫丹
水足迹是度量水资源利用效率改进的工具,中国农业的水资源紧缺使计算从单一粮食作物到国家等不同层面的水足迹值的重要性凸显。文章基于彭曼公式对单种粮食作物绿水和蓝水水足迹值进行计算,介绍了省际范围、国内生产、国际贸易以及国内消费水足迹值的计算方法,测算了1978-2010年共33年内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高粱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上述4种水足迹值。结果表明:33年间中国稻谷种植消费了48%的水足迹值,是水足迹消费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相对于绿水更加稀缺的蓝水在此期间利用效率提高了40%,而中国国内生产粮食作物水足迹总量却不降反升,2010年比1978年增长了2.01%。中国是5种粮食作物的水足迹净进口...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静 王秀清 辛贤 吴文斌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1975~2008年间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首先,作物生长期内气温升高对粮食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但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粮食单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气温升高能够增加高纬度地区春小麦和玉米单产。其次,作物生长期内降水增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粮食品种而异,虽然对西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却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最后,作物生长期内日照增加主要通过与地区的交互作用影响粮食单产,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而对东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兆辉 吴小宾 谭德水 李彦 江丽华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过量施肥、氮肥利用率低和农业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探讨主要粮食作物一次性施肥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环境效应的影响,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简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本论文系统分析了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三大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效果,针对一次性施肥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其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的推广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一次性施肥是一种生产轻便、节本增效和保护环境的技术模式。当前农业生产中,通过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氮肥减量施用技术以及化学调控技术均可以实现三大粮食作物的一次性施肥。与农民传统施肥方式相比,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1%—31.7%、6.2%—86.6%;显著减少农田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分别减少18.1%—81.3%、22.4%—73.4%、0—53.0%和0—43.2%。氮肥减量施用技术可在减少20%—37%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维持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不降低,提高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2.3%—20.4%,以及降低氮素的损失。添加硝化抑制剂可使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6.5%—20.1%、5.0%—78.3%,使氧化亚氮排放显著降低22.1%—51.0%;添加脲酶抑制剂显著提高三大粮食作物产量5.8%—22.8%,显著提高玉米、小麦氮肥利用率25.4%—40.7%,同时显著降低三大作物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46.1%—51.2%、11.9%—45.2%。在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区的应用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技术既实现了作物稳产高产、氮肥高效和氮损失减少,又节省了农业劳动力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因而,一次性施肥技术协同实现了作物高产、养分高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解决了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难题,是适宜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全面推广和应用的新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潘丹 杨佳莹 钟海燕 郭巧苓
基于2001~2016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并对农药过量使用程度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来看,2001~2016年,我国水稻和玉米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呈下降趋势,小麦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呈上升趋势。(2)从空间格局来看,广东、广西和河北是我国水稻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江苏、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是我国小麦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河南、湖北和山东是我国玉米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志斌
东南大学历史学系李昕升副教授《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一书于202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玉米、番薯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新史料、新视野,宏观分析美洲粮食作物在中国本土化的全貌,微观透视不同作物在不同地区变迁个案,重点关注作物的分布及变迁、时空差异和变化驱动力,探讨人与自然的复杂互动,揭示作物生命史和人类生命史关系,是一部关联农业史、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史的全国性经济地理专著。该书共八章,可分为四大部分。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婷 王芝潇 毛德华
农业水土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水土资源空间匹配关系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为了解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利用现状,本文从虚拟水、虚拟耕地角度出发,定义了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系数的概念,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尚未收集)1998、2005、2011和2017年4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的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时空匹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全国主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及粮食总产量在增减交替中有所增加,其中4种粮食作物增减交替变化波动幅度大。东中部地区的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的总量高于西部地区,总量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②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总量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地区构成特征明显,区域内部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系数呈现多样化。北方地区匹配程度总体优于南方地区。同时根据地区匹配系数存在差异性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创新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节水节地的现代高效农业、健全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相关法律制度和建立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等提高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虚拟耕地资源匹配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