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61)
- 2023(17260)
- 2022(14103)
- 2021(12717)
- 2020(10762)
- 2019(24374)
- 2018(23994)
- 2017(45932)
- 2016(24485)
- 2015(27725)
- 2014(27911)
- 2013(27767)
- 2012(25984)
- 2011(23635)
- 2010(23759)
- 2009(22126)
- 2008(21445)
- 2007(19348)
- 2006(17175)
- 2005(14962)
- 学科
- 济(129245)
- 经济(129127)
- 管理(68616)
- 业(68434)
- 企(53016)
- 企业(53016)
- 方法(51378)
- 数学(45698)
- 数学方法(45054)
- 农(38735)
- 地方(31020)
- 中国(30156)
- 业经(29723)
- 财(26248)
- 农业(25861)
- 学(23832)
- 制(20114)
- 贸(17723)
- 贸易(17714)
- 产业(17542)
- 地方经济(17067)
- 易(17062)
- 环境(16585)
- 融(16252)
- 金融(16249)
- 和(16040)
- 技术(15852)
- 银(15852)
- 理论(15826)
- 银行(15819)
- 机构
- 学院(364516)
- 大学(361227)
- 济(159111)
- 经济(155892)
- 管理(141672)
- 研究(123634)
- 理学(122658)
- 理学院(121245)
- 管理学(118850)
- 管理学院(118158)
- 中国(92467)
- 科学(75514)
- 京(74497)
- 财(68898)
- 农(64309)
- 所(62162)
- 中心(57891)
- 研究所(56483)
- 江(56258)
- 业大(54930)
- 财经(54803)
- 经济学(49635)
- 经(49584)
- 农业(49352)
- 范(47256)
- 师范(46792)
- 北京(45955)
- 经济学院(44504)
- 院(43913)
- 州(43821)
- 基金
- 项目(246302)
- 科学(195235)
- 基金(179708)
- 研究(178269)
- 家(156094)
- 国家(154785)
- 科学基金(133932)
- 社会(116233)
- 社会科(110138)
- 社会科学(110108)
- 省(99138)
- 基金项目(94883)
- 自然(85698)
- 自然科(83755)
- 自然科学(83733)
- 自然科学基金(82208)
- 教育(81031)
- 划(80953)
- 资助(73185)
- 编号(71456)
- 成果(56796)
- 重点(55493)
- 发(55017)
- 部(53782)
- 创(51163)
- 课题(49313)
- 国家社会(48373)
- 创新(47758)
- 科研(46718)
- 教育部(46252)
- 期刊
- 济(181928)
- 经济(181928)
- 研究(103992)
- 中国(70232)
- 农(62554)
- 学报(56206)
- 财(53110)
- 科学(52531)
- 管理(51643)
- 大学(43310)
- 农业(41807)
- 学学(41222)
- 技术(33700)
- 融(32249)
- 金融(32249)
- 教育(31365)
- 业经(31047)
- 经济研究(28812)
- 财经(27298)
- 问题(23733)
- 经(23647)
- 统计(21598)
- 技术经济(20347)
- 业(20305)
- 策(19689)
- 版(18003)
- 决策(17731)
- 资源(17011)
- 商业(16690)
- 贸(16408)
共检索到541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田野 刘勤 黄进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和支撑力量,我国乡村产业正在进入以数字经济赋能为标志的新阶段。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框架,同时以多案例代表不同主导产业乡镇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实践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以数据化农业信息为关键要素,以农业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农业数字基础设施为硬件支撑和载体,赋予乡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城乡市场有效对接、产业融合发展强大动能,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村增值和农民增收,最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跨案例比较发现,在数字经济赋能不同主导产业乡镇的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赋能层面、方式、领域及效果存在差异。基于此,各农村地区亟待立足本地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构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机制,从而全面有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 作用机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龙麒任 朱雯
<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乡村人力资源效能,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多年来,职业教育不仅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大国”建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彭晖 张曌
论文采用2012-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稳健性、内生性以及动态效应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高的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影响更大。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 技术创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桂媛 杨凡星 李悦
国家层面社会经济与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推进为三峡库区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方向。以湖北省秭归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从资源消耗和土地安全视角分别对县域和中心城区的适度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秭归县域适度人口规模为31.03万人,用地规模244.64km2,预留用地132.26 km2,而秭归中心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21.01万人,用地规模18.91 km2,预留空间约9.01万人、11.82 km2,表明秭归县域人口已超出生态限制,且多处于农村,应控制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桂媛 杨凡星 李悦
国家层面社会经济与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推进为三峡库区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方向。以湖北省秭归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从资源消耗和土地安全视角分别对县域和中心城区的适度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秭归县域适度人口规模为31.03万人,用地规模244.64km~2,预留用地132.26 km~2,而秭归中心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21.01万人,用地规模18.91 km~2,预留空间约9.01万人、11.82 km~2,表明秭归县域人口已超出生态限制,且多处于农村,应控制生态资源消耗,加强构建县城—重点镇—基础镇的城镇体系,逐步引导农村人口向秭归城镇体系各节点合理转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文丰安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数字经济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及乡村振兴的发力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数字经济的红利扩散到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可以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新活力、新支撑,极大地促进智慧农业建设、催生乡村数字经济新形态和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但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乡村数字环境较差,数字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全覆盖;乡村高素养数字人才比较缺乏;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制度不够健全。进入新阶段,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需要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强化乡村高素养数字人才支撑、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和加强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法治保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金洋 刘玉霞 向森林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极为关键的支持要素。本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选取了辖内一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政村,随机抽取40户农户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简要描述了当前农户金融服务需求出现的积极变化,深入分析了农户金融供需呈现的新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金融支持 农户 问卷调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水根 王吉
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数字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各省(市)的流通数字化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实证检验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该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根据异质性分析,就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程度而言,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非试点地区大于试点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大于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流通数字化会从技术应用、创业环境、国内市场、外资质量和开放布局等5个方面产生正的经济效应,即通过促进技术成果化、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提升市场化水平、助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等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其中技术成果化的传导效应占主导地位。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全尤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文章研究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以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认为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农业+”“数字+”和数字产业协同三种路径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技术供给和应用不足等。当前,应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供给、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技术研发和拓展应用场景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机理 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淑娴 彭毅
湖北省秭归县因其位于三峡库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本文对秭归县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做了简单介绍,从中总结出了秭归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秭归县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等良好的发展契机,充分发展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县内龙头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及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将秭归县的农村地区建设成为富裕、文明、民主的新型农村。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秭归县 新农村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常晋 孔振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技术具有匹配效应、协同效应与公平效应,契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致使数字鸿沟不断加深,农业发展特征与供应链金融短板制约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领域应用,难以数字经济优势。本文从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与机制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 数字农业 共同富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金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多方关切的问题,农村地区的生产要素尚未完全开发,产业振兴仍有较大空间,而数字经济作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新型产业形态,将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生产集约化,助力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并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数字经济推进难题进行分析,针对实施途径提出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云志 郑泽众
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加快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然之举。深刻理解和把握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需要科学阐述其内蕴的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其中,理论逻辑是基础,价值逻辑是支撑,实践逻辑是关键,三者共同构成数字经济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姿璇 潘方杰 黄琦 王璐瑶
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类型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该研究基于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网格维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方向、分布密度、分布均衡性等方面识别空间演化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机理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结构类型,呈现出集聚型趋势逐渐增强的演化特征,其中传统村落类集聚程度最高。2)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呈现“东(略偏南)—西(略偏北)”态势,空间分布向心力较强,方向性较为明显,且呈现出向东、西两边逐渐扩散态势。3)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高密度区呈现出由散点独立结构向块状组团结构演化的态势,大体上呈现出横“V”字形核密度结构,宜昌始终是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不同类型村庄高密度区差异显著。4)湖北省特色保护类村庄在空间上呈不等概率分布态势,存在围绕宜昌、荆州、十堰、襄阳、恩施等集聚分布的态势,且呈现出逐渐均衡的发展趋势。5)自然环境是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选址与布局的本底和基石,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断增强,不同类型村庄受到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金辉 李露
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我国先后实行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乡协调和乡村可持续发展,也是破解"三农"困境,加快乡村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生活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探讨乡村振兴的内涵,以浙江省典型地区的乡村建设模式为例,总结提炼了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结果发现,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时应立足实际,根据各区域的特有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各乡村地区特色,逐步形成乡村地区特色品牌产业链,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案例分析 浙江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