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779)
2023(17926)
2022(14393)
2021(13224)
2020(10642)
2019(23997)
2018(23666)
2017(45112)
2016(23933)
2015(27223)
2014(27135)
2013(26910)
2012(24813)
2011(22510)
2010(22890)
2009(21860)
2008(21747)
2007(19640)
2006(17942)
2005(16687)
作者
(67645)
(56768)
(56348)
(53717)
(36147)
(27005)
(25397)
(21980)
(21631)
(20289)
(19519)
(18844)
(18217)
(17993)
(17527)
(17350)
(16585)
(16308)
(16295)
(15853)
(14298)
(13757)
(13733)
(13123)
(12826)
(12751)
(12402)
(12338)
(11335)
(11106)
学科
(131991)
经济(131848)
(95327)
管理(78087)
(76878)
企业(76878)
(51034)
方法(49635)
数学(40181)
数学方法(39978)
业经(38330)
中国(34550)
农业(34046)
(31706)
地方(26442)
(23541)
(21905)
贸易(21888)
(21250)
(20853)
财务(20820)
财务管理(20791)
企业财务(19707)
理论(19498)
技术(19416)
(19239)
(18739)
(18455)
(18350)
(18100)
机构
学院(363244)
大学(357191)
(171189)
经济(168308)
管理(143211)
理学(122513)
理学院(121376)
研究(120936)
管理学(119995)
管理学院(119320)
中国(98069)
(77030)
(73649)
科学(64995)
(62028)
财经(61051)
(58777)
(55512)
(55082)
中心(55039)
经济学(54290)
研究所(52412)
经济学院(48870)
业大(48220)
农业(46827)
北京(46708)
(44711)
财经大学(44691)
师范(44400)
(43294)
基金
项目(227695)
科学(182938)
研究(175508)
基金(168343)
(142997)
国家(141636)
科学基金(124001)
社会(118993)
社会科(112700)
社会科学(112672)
基金项目(87825)
(87389)
教育(78829)
自然(72991)
自然科(71377)
自然科学(71363)
(71359)
编号(70951)
自然科学基金(70203)
资助(67313)
成果(57662)
(52351)
(51297)
国家社会(50895)
重点(50260)
(49387)
课题(48080)
教育部(46182)
(45746)
人文(45605)
期刊
(204231)
经济(204231)
研究(113527)
中国(72779)
(64199)
(60602)
管理(56174)
科学(47623)
学报(45673)
农业(43435)
(39605)
金融(39605)
大学(37696)
业经(36162)
学学(35596)
教育(33906)
技术(33333)
经济研究(32462)
财经(32269)
(28028)
问题(27004)
(22997)
世界(22032)
技术经济(21595)
(21300)
国际(18287)
商业(17961)
经济问题(17648)
现代(17477)
统计(16931)
共检索到561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全面拓展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在构建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机制检验证实,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是其重要的中介传导机制,其中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较人力资本更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呈现出“中西部>东部”的总体态势;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表现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就越明显。分维度估计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更强劲。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玉梅   宋玉茹   高鹤鹏   郑之欣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乡村等战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现代数字信息技术逐步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赋予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生活新力量,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当前,数字乡村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人才支撑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差异较大及数字融产难度大,联动发展效率低等,因此要发挥好政府对数字乡村的引领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数字经济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迸发更大的能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晨光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既是高标准开展“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亦是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作为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为提高产业增值收益、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态福祉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当前乡村地区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征程中,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为战略任务,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实现路径来看,应深化乡村数字治理变革,完善多元要素供给体系,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倪国良   朱楠楠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进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核心议题,是指引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显著必要性、高度契合性,展示出清晰的驱动逻辑与运行机理:在勃发开端环节变革要素系统,提升农业驱动能力;在核心中枢环节优化技术系统,强化农业支撑载体;在终端输出环节联动产业系统,革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需要发展“大农业”,提升“大科技”,倡导“大融合”,促进“大开放”: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树立并践行大食物观,驱动产学研的深度融通创新,转化农业成果贡献;破解城乡一体发展障碍,注入乡村治理活力;面向国际拓展竞争优势,助力农业贡献世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数农融合”是数字经济与农民主体、农业发展及农村社会环境的深度融合,是立足于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在理论逻辑上,“数农融合”以“科技-要素-产业范式”在宏观层面重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数字科技渗透在中观层面变革农业农村传统产业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化转型在微观层面优化农业农村现代要素生态系统。就现实逻辑而言,“数农融合”能够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实现以“农富国强”为目标的现代化,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的现代化,新四化同步的现代化,赓续中华农耕文明的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政策逻辑来看,应充分发挥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作用、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作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作用;充分把握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关系、工农与城乡新型互动关系,多领域全方位地推动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孟亭含  
合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是全面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市场体系、基础设施、技术网络、经济支柱支持。研究发现:数据要素融入、数字基建布设、数字技术下沉及数字业态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能。尚需注意,数字治理局限性、城乡发展脱轨化、技术应用片面化、数字文化偏向性等诸多梗阻并存,限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发挥。为此,应寻求数字组织再嵌入社会基层治理、重塑数字基建组织性网络动态结构、探索数字技术全流程生态治理应用、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新型发展业态,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杰  苏艺  付娆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以传统农耕社会为起点、以农民利益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指向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是一系列基于中国实际、符合历史规律、蕴含党和人民百年经验智慧的思想体系和实践道路。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阶段,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乡村振兴五个重点领域为内容体系和以科技创新、城乡融合、改革深化为动力驱动的“一个核心思想+五项重点内容+三维动力驱动”总体框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红杰  张旭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从生产关系变革到现代农业经济体系重塑,从全面进行乡村改造到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体制条件下不断演进,其基本逻辑在于动力塑造中对个体与组织、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整。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进一步考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动力、资源注入、市场联结等问题,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出发,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激励和不竭动力。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张远   杨艳平  
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途径,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动力变革、质量变革与治理能力变革。然而,农业农村科技属性不强、涉农资金短板凸显、人力资源难以盘活、农业农村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效果。对此,需遵循科技强农、金融兴农、人才助农、基层联农的总体思路,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扎实推进涉农资金投入、完善优质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农业农村现代化治理路径,全面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文青   乔立娟   王建忠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从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有效化和生活富裕化五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在作用机制上,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现代化、生态优良化、文化现代化、治理有效化和生活富裕化来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且对五个维度的促进作用有异质性,其中数字经济对产业现代化的影响程度最为强劲,对文化现代化、生活富裕化、治理有效化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对生态优良化的影响程度最弱。(3)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中部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小。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师方媛   何睦  
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数字经济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乡村治理方式变革三方面赋能,缩小农村内部发展差距,为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助力。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数字技术技能要求与村民数字素养不足的冲突、数实融合与乡村数字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冲突、要素下沉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冲突以及治理工具智能化与乡村数字治理效能不足的冲突,导致数字经济对乡村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也必然要从培育数字人才、健全数字乡村资源整合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着手,打通数字经济赋能堵点,为扎实推进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新动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时代的现实命题。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模型,解构内在驱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信息、数字平台和数字空间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数字经济如何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时代的现实命题。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模型,解构内在驱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信息、数字平台和数字空间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机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洁梅   林曾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举措,也是驱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关键引擎。以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数据,将研究时间设置为2010—2021年,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驱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且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果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高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高信息化程度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驱动效应最为显著。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加快农村三产融合步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助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且经中介效应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稳健。基于此,提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深度激发农村三产融合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差异化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有所裨益。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文   叶蕾  
中国式现代化为数字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力量。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揭示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数据要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优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更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平台经济竞争的垄断性、数实融合的结构性失衡、数字鸿沟引起财富分配的极化效应等仍是阻碍当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在数字经济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需要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其次重点加强平台经济反垄断治理,着力化解数字财富分配的极化效应,构建开放共赢的国际数字经济合作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