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2)
- 2023(10682)
- 2022(8442)
- 2021(7247)
- 2020(5820)
- 2019(12667)
- 2018(12320)
- 2017(23135)
- 2016(11742)
- 2015(12915)
- 2014(12433)
- 2013(12269)
- 2012(11648)
- 2011(10805)
- 2010(11132)
- 2009(10287)
- 2008(9739)
- 2007(8888)
- 2006(8062)
- 2005(7117)
- 学科
- 济(77501)
- 经济(77456)
- 管理(38538)
- 业(34892)
- 企(28864)
- 企业(28864)
- 方法(23050)
- 中国(20475)
- 地方(20386)
- 数学(20326)
- 数学方法(20211)
- 业经(16769)
- 技术(15554)
- 地方经济(13438)
- 农(13342)
- 产业(11945)
- 技术管理(11794)
- 学(11775)
- 财(11286)
- 环境(10175)
- 信息(10141)
- 总论(9917)
- 农业(9764)
- 融(9649)
- 金融(9649)
- 信息产业(9424)
- 制(9398)
- 银(9217)
- 银行(9196)
- 发(9155)
- 机构
- 大学(180050)
- 学院(179959)
- 济(88926)
- 经济(87275)
- 管理(70669)
- 研究(64248)
- 理学(60917)
- 理学院(60182)
- 管理学(59422)
- 管理学院(59035)
- 中国(46818)
- 京(37064)
- 科学(35899)
- 财(35468)
- 所(30490)
- 经济学(29158)
- 财经(28614)
- 中心(28270)
- 研究所(27582)
- 江(26918)
- 经(26005)
- 经济学院(25927)
- 农(24121)
- 范(23332)
- 业大(23260)
- 师范(23158)
- 院(23110)
- 北京(23084)
- 州(21326)
- 财经大学(21132)
- 基金
- 项目(120855)
- 科学(98369)
- 基金(89765)
- 研究(89385)
- 家(77457)
- 国家(76818)
- 科学基金(67833)
- 社会(62853)
- 社会科(59934)
- 社会科学(59916)
- 基金项目(47796)
- 省(47623)
- 自然(40570)
- 自然科(39768)
- 自然科学(39761)
- 教育(39456)
- 自然科学基金(39112)
- 划(39044)
- 资助(33789)
- 编号(33517)
- 创(31003)
- 创新(28015)
- 发(27930)
- 国家社会(27550)
- 重点(26942)
- 成果(26260)
- 部(25988)
- 课题(23642)
- 发展(23377)
- 教育部(23082)
共检索到274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建飞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差距的影响,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测算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和城市创新差距,并以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为调节变量,同时选取人才要素流动和资本要素流动为中介变量,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扩大了本地城市创新差距,而对邻近地区表现出缩小城市创新差距的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但是扩大了城市创新差距;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差距的影响存在以数据要素流动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在第一个门槛值前后表现为扩大城市创新差距,在跨越第二个门槛值后,则表现为缩小城市创新差距;以数字经济为门槛变量时,则为单门槛效应,低于门槛值时表现为扩大城市差距,高于门槛值时则表现为缩小城市差距;在数据要素流动环境的调节作用下,数字经济缩小本地和邻近区的城市创新差距的能力显著增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玉兰 贺建风 陈能军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基于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并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且存在地区和年份异质性。同时,数字经济会通过创新人力要素流动提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阈值效应,使倒“U”型拐点右移,也会通过创新资本要素流动削弱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前半段的正向效应和后半段的负向效应,并使拐点向左移。因此,各地区应依据地区特色和优势,制定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化策略;通过加大对农村企业的研发经费补贴等措施完善R&D资本市场;通过制定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创新人才政策等措施加速R&D人才向农村流动。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收入差距 创新要素流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岳书敬 董迪妮 赖晓冰
数字创新究竟是加剧不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还是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数字红利”,从而缩小区域差距?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城市数据,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能够显著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传导路径表明,数字创新能够通过降低失业率和缩小外资依存度等中介渠道来促进就业、拉动内循环,最终助益于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调节机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强化了数字创新在缩小经济差距中的“数字红利”,但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制约了“数字红利”的效能发挥。此外,数字创新与城市经济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会伴随时空差异发生显著变异。为此,政府需加大数字技术资金投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静 栾甫贵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节点,明晰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边界的影响路径与内在机制,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边界的影响以及研发要素流动在二者间的中介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助于扩大企业创新边界,但这一促进作用存在非线性特征,即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边界的正向促进作用具有双重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边界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其中,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影响则不显著;数字经济可借助研发资本流动扩大企业创新边界,而研发人员流动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卞元超 吴利华 白俊红
以往研究在考察高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过程中,忽视了高铁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也缺乏对高铁开通背景下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现象的关注。在对当前中国高铁开通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详细阐述了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机理,并以是否开通高铁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4—2014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对高铁开通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考察期内,高铁开通能够通过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高铁开通能够拉大区域经济差距,产生极化效应。高铁开通显著扩大了省会城市的经济差距,但是对非省会城市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高铁开通的极化效应在整体上呈现出先递增再递减的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陆扬 王育宝
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建立区域协调数字经济模型,论证区域一体化对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聚焦于生产要素微观视角,基于劳瑞引力模型构造创新要素流动变量,在“中心-外围”理论框架下剖析区域一体化促进数字经济的跨区域动态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区域一体化促进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并存在“时间滞后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2)在门槛效应方面,区域一体化对于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随创新要素流动加剧逐步增强;(3)在流动路径方面,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具有“先聚集,后扩散”路径特征,其中,对中心区发展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特征,对外围区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特征。基于区域一体化在创新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这一重要结论,研究提出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冰 彭雪清
作为引领科技革命的新型经济驱动力,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创新要素配置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门槛效应。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宏鸣 陈永昌 杨晨
在当前建设“数字中国”与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本文利用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区际流动视角实证考察了数字化对创新要素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化能够显著降低创新要素错配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通过促进研发资本流动来缓解创新要素错配,但基于研发人员流动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数字化对于创新要素错配的改善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其有效缓解了东部地区和配置过度地区的错配程度,而对中西部地区和配置不足地区的作用尚未充分展现。本文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以数字化为抓手促进我国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龚勤林 宋明蔚 贺培科 张冰冰
在城乡融合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明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逐渐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大致呈现出“L型”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数字经济能通过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促进农村电商集群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由于经济发展与要素集聚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用相对较强。同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证实,不同空间半径权重下,数字经济可通过网络技术优势,增强经济活动与组织交换的“流动空间”势能,弱化空间作用“边界”,促使“邻地”收敛效应突破地理距离约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明
文章选取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面板门槛效应模型探析数字产业化对实体经济转型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对实体经济转型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且二者为非线性关系,而创新要素配置能够强化数字产业化对实体经济转型的驱动作用。时间异质性检验发现,2016—2020年间数字产业化对实体经济转型具有更强的驱动效应。空间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产业化对东部地区实体经济转型驱动效应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产业化可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优化收入结构促进实体经济转型。未来应纵深推进数字产业化、强化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雪 杨洪
系统梳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选择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显著推动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最为显著;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不但可提升本省份共同富裕水平,而且对临近省份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加大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制定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的建议,以期为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金环 于立宏 徐远彬
本文利用中国独特微观企业创新调查数据,基于半参数估计等方法测算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效率,在克服内生性基础上,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推动要素市场合理化、高级化和一体化,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这些效应在不同市场化水平和电子政务水平的分位区间内,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具体地,在高市场化-高政务化和低市场化-高政务化区间,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在低市场化-低政务化区间,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企业创新效率提升;在高市场化-低政务化区间,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此外,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会因企业内部人才结构、行业内部竞争引发的创新差距以及地区网络效应呈现明显的样本差异性。本文从效率提升视角揭示了数字经济在微观领域的创新效应,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新效率 要素市场化 数字政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孟禹 杨芳
从经济主体行为出发,讨论了城乡收入差距与要素流动的内在关系,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分析范式,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以重庆为例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和STR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口城镇化存在倒“U”关系,要素流动和政府参与度对缩小差距存在时滞性和时变性,城乡差距正向影响经济增长,但作用逐步放缓,且具有非线性转换特征。基于此,应加强区域化分工,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继续深化户籍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整财政支出和农地流转政策,激活农村要素市场,保障农村经济长效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创新资金集聚和创新人员集聚两个维度出发,探析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创新资金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均正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创新人员集聚作用相反。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可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门限效应,即只有城市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时得以进一步增强。据此,应通过加强地区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导、驱动城市一体化创新、采取“因地制宜”创新策略等方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创新资金集聚和创新人员集聚两个维度出发,探析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创新资金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均正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创新人员集聚作用相反。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可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门限效应,即只有城市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时得以进一步增强。据此,应通过加强地区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导、驱动城市一体化创新、采取“因地制宜”创新策略等方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